寻根 | 我是正牌的“炎帝故里”,这是我的名片!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当地政府请毛主席题写墓碑,主席:让郭沫若题

今天是6月1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如果你只知道过六一儿童节,那你就OUT了。

因为农历四月二十六可是个不一般的日子,它是咱们的老祖宗炎帝的诞辰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全球华人都会将目光投向荆楚大地──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的地方。今年也不例外,这不,丙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今天如期在炎帝的故里随州举行。

没去现场的小伙伴请看下图↓↓↓

寻根 | 我是正牌的“炎帝故里”,这是我的名片!

寻根 | 我是正牌的“炎帝故里”,这是我的名片!

寻根 | 我是正牌的“炎帝故里”,这是我的名片!

本次寻根节仍以“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体现炎帝精神。此次寻根节亮点纷呈,下载长江云APP,云朵带你直击现场。

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称,把炎黄二帝看作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中部六省是炎黄二帝活动的重要区域,也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孕育地和承载地。

炎黄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孕育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将炎黄二帝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从而增强炎黄子孙的团结,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合力。

当时代表委员是如何说的?炎黄子孙是怎么来的,戳下面链接再来回顾一下。

连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这些你必须知道!

接下来就请“炎帝故里”随州来

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叫随州,这是我的个人信息

中文名:随州

外文名:Suizhou、수주시、Суйчжоу

昵称:“汉东之国”、“汉襄咽喉”、“鄂北明珠”

年龄:3000多岁

语言:西南官话鄂北片随州话

样貌:山地、丘陵、平原多种地形兼而有之

性格:含蓄内敛

荣誉:炎帝神农故里 编钟古乐之乡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世界四大古银杏群落之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我叫随州,这是我的家庭情况

父母:中国·湖北

子女:曾都区、广水市、随县

住房面积:9636平方公里

人口:258万

存款:723.45亿元(2015年)

邻居:孝感、襄阳、信阳、荆门

电话:(+86)0722

邮编:441300

车牌:鄂S

我叫随州,这是我的证件照

随州同学做完了自我介绍,有几位文化名人忍不住想要夸夸他,我们来看看他们到底夸了什么?

哪里的泥土曾经留下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哪里的金属曾经铸就过战国时代第一组完整的乐音——随州!哪里的明月曾经陪伴过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

——余秋雨

随州非常的美,可以用“小城大美”、“文静秀丽”、“端庄高贵”来形容,一河两岸风光带极具特色,展现了宜居的风采。

——二月河

随州是一块神奇的热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烈山自古就传说是炎帝神农的故里,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神农的人文遗迹和无数的传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

提起炎帝,我们就想到了随州。

——于 丹

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证明随州烈山是炎帝神农故里,除此之外,在随州地区周围大量发掘的考古文化成果对此有所印证。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清史专家王俊义

随州是炎帝故里,多年以来为弘扬炎黄文化作了大量极为有益的工作,现在又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这一节日必将成为增强海内外华人文化凝聚力的温馨盛典。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

这是一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地,炎帝神农故里,炎帝神农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随州大地多彩的模样……

这是一座神奇而美妙的殿堂,中国编钟之乡,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建设“圣地车都、神韵随州”,随州儿女正编织着一个跨越赶超的梦想……

在这里,我们祝福“ 2016年丙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随州顺利进行,也希望炎黄子孙能“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本文来源|长江云综合 随州日报

本文记者|陈昊

本文编辑|孙甜甜

本期主编|马丽 王思思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当地政府请毛主席题写墓碑,主席:让郭沫若题

黄帝陵,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尊崇,被誉“天下第一陵”、“华夏第一陵”。《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司马迁没有说明桥山在哪里,所以关于黄帝陵真正位置众说纷纭。

主流观点桥上就唯一陕西省黄陵县,如今大家看到的黄帝陵是多次重修的。祭亭碑是黄帝陵里标志性建筑,清朝时碑上刻着“古轩辕黄帝桥陵”,当时是陕西省巡抚毕沅所题。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鉴于黄帝地位尊崇,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当地政府请毛主席题写墓碑,主席:让郭沫若题

当时一同被改的还是黄帝陵所在的中部县,自此改名黄陵县。名字是改了,祭碑也应该改名,蒋介石成为了首选,他题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南洋华侨陈嘉庚来到黄帝陵祭拜,当他看到黄帝陵衰败情况后,给毛主席写信,“陵庙无人看管,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院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附近,私坟如鳞。”

毛主席收到信件后很重视,他指示周总理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周总理明确提出要求,“黄陵应明令保护和整修。” 1956年,黄帝陵得到修缮,祭碑亭里蒋介石的题词碑刻不适合再放置了。黄陵县请求毛主席题词,主席则把这题词这件事交给了郭沫若。

华夏第一陵黄帝陵,当地政府请毛主席题写墓碑,主席:让郭沫若题

郭沫若欣然领命,于是“黄帝陵”三个大字横空出世。祭祀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挂有铃铛。亭柱上有两幅楹联,一幅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另一幅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中间树立石碑。

争议也由此出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郭沫若了解加深,不少人认为郭沫若给黄帝陵题词不合适。这里就事论事,从书法的角度来看,郭沫若题词水平确实很高。郭沫若有很多著名题词,比如“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等。

郭沫若擅长写行草书法,可“黄帝陵”采用的是行楷来书信,行笔灵动,结构紧凑。有人这样评价郭沫若的说法,有“宋四家”的韵味,无论在用笔力度、字体结构等,都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影响的痕迹。

郭沫若对自己的书法也比较自信,当年他在欣赏于立群的书法时就说过,“她写一手黑顿顿的大颜字,还用悬肘。这使我吃惊了。我从前也学写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郭沫若给黄帝陵题词时,他的身份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所以题词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