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你的“Met story”是什么?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让你走进一个可以容纳天堂和艺术的圣地

2020年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创建150周年。受疫情影响,目前大都会博物馆处在闭馆状态,在此前的消息中,大都会宣布将闭馆至7月,而“150周年特展”也将延期。
然而,在闭馆期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依旧在通过线上讲述着博物馆故事。作为庆祝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的一部分,“大都会博物馆故事(Met story)”是一个视频系列,该项目是为期一年的社交媒体计划,旨在分享参观过大都会博物馆的人的故事,谈及他们自身与博物馆的联系。这些分享故事的人则包括艺术家、策展人、老师、设计师、演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公众人物等。

大都会博物馆
Met Stories :回顾与期待
目前,这一视频系列已发布了四集。第一集的主题是“回顾与期待”,大都会影像档案保管员斯蒂芬妮·波斯特(Stephanie Post)讲述她与大都会摄影历史档案的故事;教育家,前Runway项目的主持人蒂姆·冈恩(Tim Gunn)则分享了他在大都会博物馆中看到的时尚历史;而纽约芭蕾舞演员西拉斯·法利(Silas Farley)则讲述了博物馆艺术是如何成为舞蹈灵感的。

西拉斯·法利(左),斯蒂芬妮·波斯特(中),蒂姆·冈恩(右)
斯蒂芬妮·波斯特在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了25年。在她看来,大都会博物馆如今已改变了很多。“我在影像档案部工作,我也喜欢整理这些档案,其中包括老照片,员工照,博物馆内部及外部的影像资料。这是我所能触及到的时光之旅。”
斯蒂芬妮·波斯特在整理影像档案
摄影档案,大都会博物馆展厅内部
斯蒂芬妮表示,“我学习如何看待线索。有些照片上可能没那么多的信息。比如,许多图片上面并未标注日期,所以我只能更进一步,仔细地看这些图片。例如,这里有遛狗的女士,也有阅读报纸的男性的照片,后者在读的是《生活(Life)》杂志,上面显示着1970年第四期,那时大都会博物馆刚翻修完。此前,大门口的楼梯并不宽,是十分拥挤的。今年是大都会150年,也是翻修后的50周年,如今,大都会面向世界,欢迎所有的人来博物馆参观,已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就像50年前那样,你可以看到孩子们在门口玩耍,相互追逐,热狗摊依旧在那。”
摄影档案,1970年代大都会博物馆外
摄影档案,1970年代大都会博物馆外
在她看来,坐在档案馆里看这些照片,看着时光流逝,看着博物馆的变迁,“时光是最好的镜头”。
教育家,前Runway项目的主持人蒂姆·冈恩(Tim Gunn)说,“我来到大都会时总会精心打扮一番,以表示对文物的尊敬。这些文物的眼睛或许也会回眸看着我们。”在他的故事里,他讲述了如何在博物馆里发掘时尚的历史:
“当我独自在馆中徘徊时,我发现博物馆里没有关于时尚的课程,我认为那是毫无责任感的。当你在埃及展厅看着那些雕像时,你或许会想,20年前,亚历山大·麦昆设计过。因此,我想到的是,我将带我的学生来大都会,带到古埃及展厅参观,因为这里是时尚的摇篮,这里是裁缝业的起源,这里是珠宝设计的起源。生产织物起源于埃及,而亚麻始于8000年前。然后,我们会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展厅,开始谈论布料。然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我们会关注于当时的高级时装。”
大都会博物馆古埃及展厅
大都会博物馆古埃及展厅展示的亚麻织物
“对我而言,大都会给予了我燃料,让我在这里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这些文物是活着的。他们在当时被创造出,并和当下相连接。”
纽约芭蕾舞演员西拉斯·法利(Silas Farley)则讲述了博物馆艺术是如何成为舞蹈灵感的。首先,他讲述了他与芭蕾的不解之缘,也讲述了博物馆是如何给予其灵感的:
“我第一次看芭蕾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是在北卡罗来纳,我家乡的教堂中。从此,我便被芭蕾所迷惑住了,走上了成为芭蕾舞者的道路。我觉得男芭蕾舞者就像是战士诗人,这也让我最终来到纽约,成为纽约芭蕾舞团的一份子。14岁时,我来到这里,开始了芭蕾舞训练。”
“当时的赞助商给了我一张大都会博物馆的会员卡。我一直很好奇芭蕾和其他艺术形式是如何相关联的。而我觉得大都会就是为我这样的人设计的,我在艺术图案中看到了韵律,在绘画的笔触中看到了动态,在雕塑中看到线条、形态和精确性。作为芭蕾舞者,这些力量和感性的结合是我所追求的。在罗丹的雕塑中你可以感受到这些,在中国画长卷和书法中,同样蕴含着我所寻找的韵律。”
西拉斯·法利在罗丹雕塑前
大都会美术馆馆藏的中国绘画
Met Stories :打破边界
第二集的故事则围绕着主题“打破边界”,其中,厨师、作家约坦·奥托伦吉(Yotam Ottolenghi)谈到食物和艺术是如何相联系的;穆斯林律师协会的联合创始人阿西姆·雷曼(Asim Rehman)回顾了他是如何从童年时代访问大都会,以及博物馆是如何塑造他的美国穆斯林身份的;而独立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洛瑞·西姆(Lowery Sims)则讲述了她在大都会博物馆从事当代艺术收藏时的故事。
洛瑞·西姆(左),约坦·奥托伦吉(中),阿西姆·雷曼(右)
厨师、作家约坦·奥托伦吉(Yotam Ottolenghi)说道,“我是厨师,我喜欢博物馆,但我并不觉得这两者能有什么联系。直到2015年,大都会联系了我,他们有一个展览“耶路撒冷:1000-1400”,他们希望我做一个活动来创造这种地道的中世纪盛宴,该地区的特色美食。”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的中世纪艺术品
约坦表示,“在中世纪的耶路撒冷,基督教,穆斯林在一起,那时候的美食也成为了如今中东的美食文化。但我并不知道中世纪的情况。因此,当我准备这次盛宴时,我寻找了世上的第一本烹饪书籍,那是10-13世纪在巴格达出版的。令我震惊的是,实际上那时该地区的食物与现在的食物是多么相似。例如羊排和水果、坚果,鹰嘴豆和小扁豆等中东饮食文化中的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在当时就存在了。而当我走进博物馆的时候,也能发现相同的情况。当你认真地看待艺术作品时,你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展厅为不同文化的人提供了桥梁,每样物体都不是孤立的在那里的,而食物也是一样的。”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中展现美食的艺术品
穆斯林律师协会的联合创始人阿西姆·雷曼(Asim Rehman)则回忆了自己第一次去大都会博物馆的情节,“我在纽约长大。我家也是在附近唯一的移民家庭。1987年,我父母租借了一辆校车,带上了许多穆斯林家族,大家一起带上零食来到大都会博物馆游览。这件事最终也登上了穆斯林通讯报。那一次游览也是我第一来到大都会博物馆,也让我感受到大都会是一个大的社区,里面也展示着我们的历史遗产。”
1987年,阿西姆·雷曼与父母及其他穆斯林移民一起参观大都会博物馆
“大都会并不单单是物件,而是我们创造的这个社区,可以让不同的人一起参观这些物件。随着我逐渐长大,我不再讨论伊斯兰艺术是多么美丽,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打破边界。”阿西姆这样说道。
独立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洛瑞·西姆(Lowery Sims)讲述了她在大都会博物馆从事当代艺术收藏时的故事:
洛瑞·西姆在展厅内
“我此前在大都会待了27年。最早,我是大都会的一名普通员工,从事的项目名为‘社区项目(community programe)’,我们的工作是让大都会走到户外。1975年,我成为了20世纪艺术的助理策展人。在当时,大都会对于20世纪的当代艺术的选择是非常保守的,到90年代中期,大都会逐渐开始关注了作品的多样化,我们试图展示人类的全部努力。从我个人而言,我见证了大都会的改变。如今,博物馆更强调互动和公众的参与。机构过去是单方面的权威,但是如果机构邀请人们参加,作为我而言,我当时一直在做的是问观众的感受。有时候,作为策展人,你只需要问和听,然后再继续工作。”
Met Stories:被看到
第三集的主题是“被看到”,艺术家,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政策顾问乔迪·阿坎巴伯特(Jodi Archambault)谈及了博物馆中美洲原住民艺术品的展示是如何影响身为美国原住民的她。
乔迪·阿坎巴伯特
在叙述的开端,乔迪·阿坎巴伯特(Jodi Archambault)指着一件服饰设计表示,“这是我设计,且穿过的衣服。我穿着它跳舞有5年了。这个设计源自传统的拉科塔(Lakota)设计。”
乔迪·阿坎巴伯特与她设计的服饰
在南达科他州的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长大的乔迪表示,“我奶奶和阿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教我们如何串珠。她们会确保我们穿着得体。她们就是这样长大,然后再教我们。在我成长的环境中有许多的美国原住民艺术,但是我们却没有博物馆去保留它们。当我来到大学,学习艺术与历史时,学习世界艺术时。我意识到,博物馆使我们所有人变得无名。博物馆通常给那些创造艺术的白人标注姓名,但对于那些土著艺术创作者,博物馆只会给予其作品做标注,是用殖民地的名字来为其命名,有时这些标注甚至是错误的。”
“展厅中有希瓦莎的雕塑,它的头看着地面,看上去相当令人沮丧。这就是美国长期以来看待美洲原住民的方式,如今博物馆开始收集那些作品,并展示它们。在2015年,大都会举办了展览“Artists of Earth and Sky”,我设计的服饰也成为了展品的一部分。此前,大都会从来没有展现过当代的原住民艺术作品展。2015年才开始,这的确有些晚了,但总比不展示的要好。现在,这件作品成为了馆藏,这件衣服是人们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通道,不仅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有以前的人。”
大都会博物馆关于美洲原住民的展览
Met Stories:相连
在围绕“相连”展开的故事中,大都会博物馆的软件监察员珍妮塔·佩特韦(Jenita Pettway)作为黑人妇女讲述了日常经历以及其与格伦·利根(Glenn Ligon)作品的联系;而纽约蒙古文化理事会创始人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则讲述了她在博物馆中遇见的蒙古文化遗产。
珍妮塔·佩特韦(左),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右)
珍妮塔·佩特韦(Jenita Pettway)表示,“有时候,我觉得我在这里只是一个观众,一个参观者。”人们在博物馆中相互交流,但却没人来和我说话。人们只是从我的身边走过,我的工作是为博物馆进行软件测试。我会浏览网页面,确保显示的信息准确无误。
“有时候,我是唯一一个在这个房间里的黑人。在那一刻,虽然在一个人满为患的房间里,但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人。”珍妮塔表示,在大都会工作时,黑人身份或许会让她孤单,但当她看到格伦·利根(Glenn Ligon piece)的作品——四件蚀刻版画时,她认为作品与他拉近了距离,“他也是非洲裔美国人,和我一样。它使作品不那么神秘,而不是遥不可及。”
格伦·利根的蚀刻版画
”在蚀刻画上的黑色部分让人很难去阅读上面的文字。上面有引用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我是一个具有实体的人,有 血有肉,有骨骼,纤维组织——甚至可以说,我还有头脑。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格伦·利根在1992年表达了这些感受,现在,差不多快30年过去了,我依旧能感受到他的那些话语,有着同样的感受。博物馆需要周围社会的反应。在大都会,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的,但他们正试图容纳所有的人,为他们做些什么。”
观众在格伦·利根的作品前
“如今,我会去网上看作品,因为那是更私人的观看体验。让我觉得我和作品是相连接的,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以感受到自己。”
纽约蒙古文化理事会创始人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则在故事中讲述了在博物馆中遇见蒙古历史的的经历:“我在蒙古长大。人们在那里,不被允许学许多世界的历史。再加上,蒙古的历史是被禁止的。所以,关于历史,我有着许多的问题。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古代艺术是怎么样的?但那时,我找不到这些答案。在我27岁的时候,蒙古从社会主义变成了民主主义。那时,我并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在大都会博物馆观看蒙古文物
“2010年,我女儿来到纽约,我也因此来到了纽约,翻开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在大都会博物馆内徘徊时,我看到了关于兵器的展厅,一些展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件绘有佛像图案的头盔,我看到介绍写着‘蒙古,15世纪—17世纪’。蒙古在社会主义时期并不允许人们谈论宗教。最终,我在大都会看到了蒙古国的历史。大都会展示了蒙古的历史文化。我并非是历史学家,但我开始组织了社区的蒙古移民来这里参观。而当蒙古的官方来这里考察,了解在美国的蒙古人的生活时,必须要有人来搭建桥梁。大都会展示了蒙古的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现在,我有一个孙女,她学习英语,而我也在教她蒙古语。我带她去大都会博物馆,让她在那里学习世界历史,以及蒙古历史。”
阿里安(Ariun Sanjaajamts)组织参观大都会博物馆
目前,“大都会博物馆故事(Met story)”正在继续。与此同时,大都会博物馆也鼓励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你的大都会故事是什么? 在#MyMetStory与社交媒体上共享你的故事。提交你的故事。”大都会博物馆在官网上写道。
由赵硕执导的《美国国家博物馆纪录片》的拍摄期已经结束,正片现已连夜剪辑中。而我们这几天的谈话也都是围绕着该纪录片的第二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而进行的。
01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简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性艺术博物馆。该馆位于纽约第五大道82号大街,占地13万平方米,是与北京故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非国家级博物馆,而是由私人创办的非营利性组织。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美国迎来了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纽约作为经济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涌入。为稳定政治形势,构建文化认同,1866年7月,美国著名律师约翰·杰伊在美国独立日纪念活动上提出要建一座艺术博物馆。在一群银行家、商人、艺术家的倡议下,于1870年4月13日通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宪章》,规定建馆是“为了鼓励和发展艺术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1872年2月2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

最初,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依赖于个人捐赠,但从1873年开始,在出版商乔治·帕尔默·普特南和艺术家伊士曼·约翰逊的指导下,博物馆通过对外收购迅速扩张。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为面向世界的艺术品收藏与保护中心,藏有各地艺术珍品330余万件。在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排名第307名。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为5大展厅,包括欧洲绘画、美国绘画、原始艺术、中世纪绘画和埃及古董展厅。总的来说,不论是场景、展品丰富度,还是在活动设计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每个分馆都各具特色,横跨历史长河,将不同时期的展品、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文化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文化氛围。

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部”展厅占地面积5992平方米,收藏有从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的6万余件亚洲艺术品,横跨东亚、南亚、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2个中国佛教雕塑展厅,被誉为中国之外最好的佛教雕塑收藏地。
02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宋元明佳作集结
不过,最让人神往的大约就是它体量丰富、质量上乘的中国书画收藏。“堪比《蒙娜丽莎》”的五代董源《溪岸图》,北宋李公麟《孝经图》等。而这些藏品的集结,与王季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没有他,就没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顶级中国字画。馆内还特辟“王季迁家族艺术馆”陈列他的收藏。
王季迁除了作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书画顾问,帮助大都会博物馆奠定海外中国古书画收藏重镇的地位,王季迁还有不少身份。他是苏富比拍卖的特别顾问,一生收藏作品千余件,掌眼书画无数,人称书画“一入王门,价格三倍”。
王季迁
《美国国家博物馆纪录片》的导演赵硕曾经拍摄过恩师傅申纪录片《笔墨究心》曾采访过海外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海外大家。如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高居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普林斯顿艺术博物馆主席(主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绘画部特别顾问方闻,耶鲁大学获得终身教授、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馆、大都会艺术馆顾问指导班宗华,日本东京大学荣誉教授铃木敬,知名美术史学者、书画鉴定家徐小虎等,而这些大家都是由王季迁启蒙进入中国艺术研究圈。是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介绍给了西方艺术圈,让更多的西方人士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之处。
北宋 李公麟 孝经图 卷
南宋 马远 月下赏梅图 团扇
南宋 佚名 传李公麟 豳风七月图 卷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轴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轴(局部)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轴(局部)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轴(局部)
五代 传董源 溪岸图 轴(局部)
南宋 马远 高士观瀑图 册页 绢本
元 赵孟頫 赵雍 赵麟 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 卷(局部)
元 赵孟頫 赵雍 赵麟 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 卷(局部)
元 赵孟頫 赵雍 赵麟 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 卷(局部)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卷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卷(局部)
元 王振鹏 维摩不二图 卷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团扇
元 盛著 秋江垂钓图 团扇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卷
元 周东卿 鱼乐图 卷 (局部)
元 周东卿 鱼乐图 卷 (局部)
元 周东卿 鱼乐图 卷 (局部)
元 邓宇 竹石图 轴
明 林良 二鹰图 轴
明 林良 二鹰图 轴(局部)
明 林良 二鹰图 轴(局部)
明 吕纪 鸳鸯芙蓉图 轴
明 吕纪 鸳鸯芙蓉图 轴 (局部)
明 吕纪 鸳鸯芙蓉图 轴 (局部)
明 吕纪 鸳鸯芙蓉图 轴 (局部)
清 王翬等 康熙南巡图 (卷三: 济南至泰山) 卷
03博物馆的伤痛
《美国国家博物馆纪录片》的导演赵硕作为从小学习中国画,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华裔,见过无数的好字画,这次拍摄见到美国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其数量惊人。书画是宣纸或绢的,放置时间久了如同人老生病一样,难免出现断裂、破碎、糟朽、霉烂、沾损、残失、虫蛀等问题,所以对于这些字画的修复保存是严峻的大问题。
在拍摄《美国国家博物馆纪录片》的时候,导演赵硕采访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字画修复师,通过此次的采访让我了解到了,美国的修复师大多来自中国故宫,有的修复师是家学的传承者——四代故宫修复字画师的后人。
他在接受采访时几度落泪,甚至因为落泪而至声音哽咽。他说,"在2017年前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遇到了巨大的财务危机,债务高达4000万美元,为此不得不解聘约90名员工。从而导致庞大的中国书字画修复工作人手严重短缺。"
而字画修复师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而且,每件古画的修复需要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周期,耗时最长的需要一年,最短的也要三个月。
他说,“一幅古代字画的修复过程非常复杂,从清洗去污、揭背补缀、全色接笔到最后的上墙、重新装裱成品等。步步都是学问,一招一式都要看功力。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是没办法修复好文物字画的。”
当停下拍摄时,修复师在与导演赵硕交谈中,他们几次哽咽而泪崩。赵硕说:“我们拍摄结束已收了拍摄机器,漏掉了那些感人的对话场景。现在想起来,我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泪。”
04大都会博物馆物的服务核心
博物馆从产生之初就被界定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作为公益机构为公众服务往往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与评价指标。而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把教育作为一种公众服务产品,其服务水平早已通过周到细致全面的教育工作得以实现。
大都会博物教育场所与空间是实现教育活动的基本硬件设施。各种图书教育资源与多媒体产品让观众超越文物本身享受博物馆文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又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展现,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突显了大都会博物馆一流的教育服务水平。
抛开国外的策展人制度不论,单就博物馆教育而言,如今的博物馆教育,不再是博物馆讲解员、博物馆教育部这种单一人员、单一部门能够做好的工作。将网络资源、电教资源、媒介媒体和教育管理人才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一个博物馆大教育体系,才是当今博物馆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前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不只是是作为旅游景点或网红打卡地,而是一个让世界上的零散的艺术品变得秩序化和有意义化的地方,还是一个让文物和艺术品走进民众的生活的地方。
瑶池隔天走马戎,墨迹依然润悠悠。
蛟龙真的失水去 ,天涯咫尺无牵牛。
画魂出窍正飘零,笔触纠心不曾休。
朱砂泪过封候印,依稀卷来翰林风。
耳边春水向东流,彼岸正是月如钩。
前贤河山好字画,千年风雨沥苍松。
几多惆怅几多惊,泱泱天朝化笔峰。
悲欢冰心缠万语,珠箔含烟谁泪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他是“华人收藏之首”,多亏了他,大都会博物馆才拥有了顶尖的中国字画》、《博物馆的下一站: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
编辑:小小
审核: 翠霞
作者:翠霞、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