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巧手建“桃源”,山乡吃上“生态饭” 贵州度假康养旅游产业势头蓬勃

章兵在他的酒店院子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振摄
城口县是目前重庆市唯一未通高速公路的区县。河鱼乡平溪村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谷里,距离城口还有一小时车程。
1988年出生的章兵决定扎根在这里。他依山就势,建起一座“世外桃源”,带头搞起了乡村旅游。村民闲置的房屋,田里种出的土特产,甚至废弃的木片和石头,他都能“点石成金”。
3年来,平溪河的水更清了,平溪村的山更绿了,来旅游的人更多了,村里的群众也更富了。
博物馆牵来的缘分
记者见到章兵时,这个常年奔波、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在酒店院子里和工人一起组装一台木制景观水车。
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章兵,回到家乡开州区,开办了一家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施工的小微企业。在当时政府贴息、免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章兵的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短短5年内,公司流水就达到千万元。
城口县坐落在大巴山南麓,山高坡陡,耕地稀少,但植被茂密,山清水秀。近年来,这个革命老区大打乡村旅游牌,想让群众吃上“生态饭”。“2015年,河鱼乡制定了主打农耕文化牌的发展战略,筹划在乡里地势相对平缓的平溪村修建一座农耕博物馆。”河鱼乡人大主席施玉友回忆说。
章兵和他的团队承接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和修建。2016年,博物馆最终落成。“修建博物馆的过程,也是一次文明的重温和情怀的唤醒过程。”章兵说,当地政府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想干实事儿、能干实事儿,这也给了他心气和底气。“我要在这里扎根,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亲手搭建一个房子,构筑一个‘世外桃源’。”
深山里的“世外桃源”
平溪村海拔1200米,林木苍翠、溪水缓流,是天然的氧吧,也是绝好的避暑之地。
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章兵在平溪村选了5亩地,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了一家名为“遇见·三十一涧”的酒店。
章兵对酒店里每个细节都精心构思:废弃的树枝被打磨成衣架,刻着年轮的树根被做成挂钟,小截“断木”成为洗手盆底架,造型独特的树杈被拼接成了烛台……
他还在酒店里注入了建筑美学:大堂里一扇圆形洞窗,巧妙地框起了一幅后院山景图,洞窗前摆上盆景,颇具明清园林风韵。
2018年,章兵的酒店对外开放后,迅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5月至10月旺季,要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间,开业当年营业收入达到300万元。”章兵说。
“搞好乡村旅游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但引入了这家酒店,还设计了很多文化娱乐设施、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欣赏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能体验野趣。”河鱼乡党委书记王浩说,3年来,河鱼乡年均接待游客达8万人。
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章兵的到来,也让不少人的生活因此改变。
趁着暖阳,6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翠正在收拾院子。她的儿子女儿都在外务工,平时自己一人在家,腿脚行动不便,收入十分有限。
两年前,当地政府投入15万元改造资金,委托章兵将她的两层土坯房进行了加固改造,一度潮湿脏乱的房间有了卫生间、窗户和阳台,“升级”成了一间充满情调的乡村民宿。
刘明翠说,现在房屋由章兵负责运营维护,自己什么都不用管,每租出去一个房间,自己就有一定比例分成,到了年底还能够享受集体经济分红。
“在平溪村,通过民房变民宿,5栋长期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了40多个房间,这些房间由章兵统一运营,群众享受租金和分红。去年底,由于平溪村遭受泥石流灾害,游客人数受到影响,但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6万多元。”河鱼乡脱贫攻坚突击队员滕世雄介绍说。
很多空闲在家的村民也成了章兵酒店里的“员工”。54岁的村民韩淑熬如今是酒店“大厨”,做出的饭菜很受游客欢迎。
“由于要在家里照顾10岁的孙子,我和老伴没办法外出务工。现在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到家里,一年还能挣两三万元收入。”韩淑熬说,淡季在这里上班的村民有10多人,旺季达到20人左右,其中6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酒店饭菜所用的菜和肉都由周边群众提供,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收入。”章兵说。
王浩告诉记者,去年河鱼乡实现了每家每户分红全覆盖,人均分红125元,共计分红约60万元。其中,平溪村52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
越走越宽的脱贫路
据河鱼乡纪委书记周黎介绍,2016年河鱼乡被纳入城口县北极环线精品旅游线路,其农耕文化体验场被列为城口县五大旅游集群片区之一。此外,河鱼乡每年还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农耕文化旅游节。
游客的增多让乡里的民宿显得“捉襟见肘”。为满足市场需求,河鱼乡又设计新建了20栋民宿,其中11栋主体已经建成,届时将形成民宿集群。“目前重庆主城区来的游客还很少,但这种情况即将随着城开高速开通而改变。”章兵说。
城开高速,即重庆市城口县至开州区的高速公路,线路全长约129公里,总概算约234亿元。这条高速公路于2016年12月开工,预计2022年将建成通车,届时两地车程将较现在大为缩短。
眼下,章兵正想着如何将土特产“变现”。他在村里专门建了农特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树根钟表、石头笔筒、创意衣架……此外,村民编织的草鞋、种出的中药材、自产的蜂蜜,经过包装以后也大大提升了附加值。他说,疫情负面影响正在消退,短途游正在迎来机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振、刘博伟
尽享清凉气候,领略多彩人文,体验健康养生。8月2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侗乡风情园景区迎来了百名来自湖南、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吸引他们前来的,是这里清晰的度假康养游体验定位。
凭借海拔气候、空气质量、生态环境、温泉资源等诸多优势,贵州已经成为高品质避暑胜地和度假康养首选目的地。
发展避暑度假康养产业,贵州思路清晰反应迅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旅游遭受重创,贵州及时调整思路,融合康养旅游资源,精心推出了包括健康养生游、动感减压游、文化体验游、田园逍遥游在内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备受游客青睐。
面对疫情挑战,贵州在寻求发展机遇中迎来转机。经此一“疫”,贵州绿水青山的大生态优势和一步一景的大公园优势更加凸显,可以有效适应和对接生态、康养、户外运动、体育休闲类产品需求;“六稳”“六保”一揽子政策和“新基建”项目的实施,为贵州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机遇,有利于推进康养旅游、智慧旅游等产品业态升级、提升监管服务现代化水平;贵州智慧旅游平台“一码游贵州”的持续升级,为客源结构分析、市场精准营销、产品优化供给、监管服务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贵州坚持山地旅游的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大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增长,“多彩贵州”正成为众多游客慕名向往的自然生态大公园和民族文化大观园。
今年3月,携程网通过大数据平台“旅行观察家”发布《2020目的地旅游复苏指数报告》显示,贵州位列国内“心愿指数热门目的地”榜前三。
7月15日贵州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以来,来自广东、重庆、四川、海南等全国多个省份的游客,纷纷走进贵州生态康养产业发展较好的景区景点。湖南游客罗亚丽说出了选择贵州的理由:“贵州空气好、环境好、人也热情,是度假康养的胜地”。
当下,贵州着力推动“文化旅游 多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发展森林康养、温泉疗养、民族中医药康养等业态,遵义市凤冈县禅茶瑜伽小镇、黔东南州凯里市云谷小镇、黔南州茶都格尼斯项目、黔西南州兴义市石头康养民宿度假区等度假康养项目,正如火如荼展开建设。
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贵州省旅游协会会长傅迎春看来,疫后的山地旅游业将面临新的机遇,集观光体验、乡村文化、户外运动、度假康养等优势为一体的山地旅游,最贴近旅游者新消费需求,贵州作为山地旅游大省,将率先迎来疫后重生的发展周期。(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