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地形有多牛,看了西瓜视频才醒悟,难怪皇帝们喜欢葬在这 如果要给明十三陵按照规模大小搞个排名的话,谁会名列前三呢?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市中心50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明朝皇室陵寝。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十三位都埋葬于此,他们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除此之外,还有仁孝徐皇后等数十名明朝后、妃、太子等。
可以说,除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和被明英宗剥夺皇帝位,死后以王爵名义下葬的朱祁钰外,所有明朝皇帝都埋葬在这里。
那么,为什么这里被明朝皇室如此看好?西瓜视频创作人【三维地图看世界】曾提到它的地形地貌和风水独到之处,其实细细品来,还真的很不一般。
中国古代向来信奉风水之说,对于死者而言,他们相信自己死后还会去往另一个世界,希望将自己生前的荣华也随之带过去,在那边继续享受,并将自己死前没有完成的心愿,在死后由自己的后人完成。
那么对生者而言,他们也相信,祖上陵墓的风水会为自己和后世子孙们带来福音或者祸端,好的风水自然让自己和后人们顺风顺水,反之,则会带来灾祸。

所以即便到了近现代,人们在下葬时往往也会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埋葬自己的亲人,甚至不惜重金请来风水师为其占卜。
既然连普通百姓富贾都这么信奉风水之所,古代的皇室自然更加重视帝陵的风水了,位于天寿山的这片依山傍水之地,就成了明朝皇陵的首选。
公元1409年,明朝第三代君主朱棣在登上大宝后,将首都定于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其目的很简单,一来北京是他的起家之地,是其固守的根据地,二来北京的位置在军事上可以近距离节制东北各部和蒙古地区北元势力的发展。
既然国都定于北京,皇陵自然也要在京城附近挑选,朱棣就命令江西著名的风水师廖均卿为皇家选陵,经多处勘察后,最终才选择了这里。
天寿山的地形为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南面特别宽敞,山中溪流交错,风景怡人又不失静雅,单从整个山体形貌上看,就是作为陵寝的风水宝地。

天寿山主峰海拔700多米,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坐北朝南而立,靠山雄伟壮观,左右护砂环抱,仿佛大自然都在为朱家王朝守灵。所以当朱棣亲自到场视察后,也对这气势磅礴的景色所吸引,本就戎马多年的他,自然对这天寿山散发出的肃然之气十分欣赏。
于是,天寿山上的这块"风水宝地"自此就成了明朝的帝陵,自朱棣之后几乎历代皇帝、皇后及部分嫔妃、太子都埋葬于此。
可天寿山真的是块风水宝地吗?它真的保佑了大明王朝吗?其实不然。
大明王朝与中国古代其它几个汉族统治的皇朝有着很多相同,但又有些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它与汉、唐、宋三朝一样,都推崇儒家思想,以儒家学说治理天下。
而不同的在于,明朝对外十分强势,对内却散漫松弛,造成了外紧内松的局面,这也为明朝中后期的千疮百孔埋下了祸根。

西瓜视频创作人【三维地图看世界】还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首先,明朝早期的兵锋确实强悍,它是战胜了当时披靡欧亚的蒙古人之后建国,又横扫了西南各部族,使其臣服。
尤其在朱棣时期,明朝的武力达到鼎盛,枪炮火气闻名一时,使得东北各部族乃至蒙古大漠都被其彻底征服,以至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均视其为宗主,年年纳贡岁岁称臣。
除此之外,明朝还拥有着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舰群——"大明水师",远赴欧亚非,可谓无人能及。
但在朱棣之后,大明就呈现出了如上所说的外紧内松的局面。大明王朝是打败外来民族统治才建立的王朝,所以建国后始终对外呈现出强硬态势倒是无可厚非,但是它在对内治理上,却是极度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朝中权臣内斗,宦官作乱。地方上更是贪污成风,百姓疾苦。
有人说,明朝中后期是因为连年的天灾所致,鼠疫横行才导致民怨四起纷纷造反的。但这正是明朝多年来日积月累的"内松"所造成。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整顿好吏治问题。
正因如此,明朝早期叔侄相残争夺皇位,中期权臣当道朝政荒废,后期天灾人祸肆虐,百姓民不聊生,最后明朝没有被外来民族推翻,倒是被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搞垮了,正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句话。
放眼明朝统治的两百余年,几乎就没有顺风顺水的时候,真真儿的算不上是祖上庇佑。想知道更多关于明皇陵地形的事,可以打开西瓜视频,看创作人【三维地图看世界】的视频。所以说,风水之说也许有它个中道理,但真正能庇佑后世子孙的还是要在于人为。作为帝王,选择再好的墓地也不如为自己的皇子皇孙们留下一套行之有效的家规国法,将治国经验代代相传。
与明朝相比,清朝在官员治理和对外政策上就科学合理得多,一个起初不足百万的民族,能统治华夏神州近三百年之久,这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不是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如果清朝当权者能重视工业、科技发展,相信大清王朝应该不会那么没落。
当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所留给我们的,就是先人们曾经的经验教训。当我们游览十三陵的时候,在赞叹它的壮美的同时,是否也应想想曾经大明王朝的得失呢? #西瓜视频创作人#
明十三陵,浩浩荡荡的排列了十三个皇帝的“阴间宫殿”,简直是霸气冲天,估计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如此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了。
这十三位皇帝以他们的老祖宗——朱棣的长陵为中心,紧紧围绕,简直给后世人营造了一种大团结的欢乐感觉。但这十三座陵寝在规模大小上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谁大,到底谁又最小呢?今天,宫殿君就给大家来一个有趣的话题:
“如果要给明十三陵按照规模大小排个名的话,大家觉得有哪几座会进前三呢?”
一、第一名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首先把长陵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其他陵的“老大哥”,谁也不敢超越它。事实上,长陵也确实是十三陵里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有多大呢?
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当年朱棣建的时候,可谓是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所有的用料几乎和紫禁城是一样的。据资料统计,光建地下宫殿就花了四年时间!都快赶上北京修一条地铁线的时间了。
当然了,慢工出细活,这座陵也是建造最精美、现在保存最完好的。
二、第二名
第一名很好猜,可这第二名就难猜了!相信有的小伙伴会以此类推,认为第二大的陵应该是朱棣的儿子,即他下一任皇帝朱高炽的献陵,是吗?
NO!因为这位“心宽体胖”的皇帝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天子就病逝了,死的时候,陵都没建,是他儿子,即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给建的。这父子两在位的时候都不是爱挥霍的主儿,都很勤俭,所以,他两在陵寝上都没有花费太多,算是十三陵里比较“简朴”的。
那规模仅次于长陵的是谁呢?
一般都是最昏君,最迷信的皇帝愿意把死后的宫殿建的豪华,大家可以想想明朝有哪位皇帝最迷信、最昏君啊?
其实明后期的皇帝们都挺昏君的,但要论迷信,那谁也比不上嘉靖,他竟然为了修道炼丹,几十年不上朝,还摧残宫女,修炼“妖法”。
因此,嘉靖的永陵可以说从规制、大小上仅次于长陵,其实他想修的更豪华一点,但无奈祖宗家法所限,谁也不能超过长陵,因此只好作罢。
三、第三名
十三陵里规模排名第三的也是位昏君,即我们一直在说的定陵主人——万历皇帝。这位天子和嘉靖是祖孙关系,也是位“懒人”,其登基前还有点作为,可到了后期,就开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了,不知道是不是嘉靖给遗传的,也几十年不上朝,以至于大明王朝几乎是从这祖孙手上开始衰落,简直罪人。
这位爷还特贪财,特爱抄家,搜罗珍宝,以至于万历一朝,国家民不聊生,可他自己的小金库却是金银如山。
都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万历就是死也要把钱带走,当年开定陵的时候,考古人员全傻眼了!哇!咋这么多宝贝呢!什么金凤冠、龙冠、珍珠玛瑙、数不胜数!
哎!其实小君讲帝王陵寝讲多了,突然发现一个规律:
昏君特爱弄豪华陵寝,而明君一般比较简朴。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再简朴,那也是皇陵,也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想象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