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建造避暑山庄,它有什么作用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隋唐皇帝在哪里避暑?

很多人都听说过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避暑山庄”,它位于古代的热河省,也就是今河北省承德市。它有许多别名,比如说“夏宫”,“热河行宫”。

“避暑山庄”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下令建造,经过乾隆一朝不断完善。从开始修建始至今,它已经具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康熙在《芝径云堤》中对避暑山庄赞不绝口:“万几少暇出丹阙,乐山乐水好难歇”。康熙帝后,乾隆等皇帝也在避暑山庄写下作品,不断创造许多美好的回忆。

但是避暑山庄仅仅是清朝皇帝用来避暑享乐的地方吗?实际上避暑山庄的建造可是有学问的,它承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更加需要重视。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建造避暑山庄,它有什么作用

上图_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


避暑山庄为何而建,不妨先了解一下建造地的基本背景。

一、热河:军事政治重地

康熙帝时,北方蒙古地区势力蠢蠢欲动,康熙帝把目光投向了热河。

热河位于今河北省东北,可用朝鲜学者柳得恭之语描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窃观热河形胜……北压蒙古,右引回回,左通辽沈,南制天下,此康熙皇帝之苦心,而其日避暑山庄者,特讳之也。”可见,此地连接京津冀辽蒙,在康熙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

在承德,康熙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修建木兰围场,方便练兵,也给敌人威慑;二是修建了避暑山庄,方便北巡,推行绥靖政策。

康熙帝软硬皆施的政治策略,是造就避暑山庄的原因之一。

对于康熙来说,避暑山庄有天然的政治功能。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中俄爆发边境纷争。1689年,清朝官员就是在避暑山庄把《尼布楚条约》签订明细告知康熙帝。可见,避暑山庄是康熙帝处理军国大事之地。

康熙帝后,清帝便把避暑山庄当成了处理政事的第二紫禁城。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建造避暑山庄,它有什么作用

上图_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二、依托环境优势,风景优美,适宜避暑

当然,康熙帝建造避暑山庄,肯定是有避暑的需求。要成为皇家的避暑胜地,肯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自然资源丰富,二是气候适宜。

先看自然资源。《避暑山庄记》有一段话概括避暑山庄自然环境十分独到“金山发脉,暖溜分泉;云壑泓,石潭青霭。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

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有各种动植物,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那么热河的气候条件如何呢?《钦定热河志》记载,热河“阴阳向背,爽高明,地据最胜,其间灵境天开、气象宏敞”。

热河西北高东南低,夏日盛行携带水气的偏南风,因此“爽垲高明”,消除热气。

由上,可见热河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之佳。也难怪康熙帝评价其“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汇”了,而清帝酷爱于此地避暑了。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建造避暑山庄,它有什么作用


上图_ 避暑山庄 局部


三、园林和民族特色建筑, 增强各方依附感

当然康熙帝建造避暑山庄不止满足于现实的需求,他还为清朝做了长远的打算。彼时,满汉关系尚未十分和谐,边境也不安定,康熙帝、试图不断完善避暑山庄,让其成为文化大观园,增强各方依附感。而他的后继者乾隆等也为避暑山庄增添了不少新光彩。

  • 1.汉人园林文化

康熙帝吸收了汉人的园林文化,运用汉人的园林技法去构造避暑山庄的景观。

《园治》谈园林构造,称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以接房廊……楼阁碍云霞而出没……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曲折参差之间,水、山、楼、云巧妙地融为一体。

而康熙建造避暑山庄景观“芝径云堤”时也是“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虽无峻宇有云楼”。

可见“芝径云堤”取了《园治》山水曲折之魂,又用不同的形状诗意地构造三洲,体现了汉族特色的园林之妙。

康熙《芝径云堤》诗句又言“气和重农紫宸志,烽火不烟亿万秋”,故芝径云堤还暗含社稷之志。

上图_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须弥福寿之庙里的“五塔”


上图_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之一普陀宗乘之庙


  • 2.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提到避暑山庄里面的少数民族建筑就不得不提康乾时期修建的独具各民族特色的“外八庙”了。比如说溥仁寺是蒙古贵族庆贺康熙寿诞而建,有些安抚蒙古的味道。安远庙是仿新疆建筑而建,所以清人也把它称作伊犁庙。普陀宗乘之庙与布达拉宫十分相似,极具西藏特色。

仅仅几座建筑,就已经隐藏着蒙古族、维族、藏族等文化习俗的影子,可见康熙期盼民族团结之心,甚至已经融入到建筑的角落。

另外值得一提还有外八庙的排列顺序。外八庙排列整齐,大有八方来朝之势,凝聚着帝王期盼天下和平一统的野心。

除此之外,万树园里的蒙古包等也是民族团结的见证。


上图_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作用

(一)在适应的环境下务政,缓解压力

康熙《芝径云堤》有言“连岩绝涧四时景,怜我晚年宵旰忧。”就是说避暑山庄的美景,让康熙晚年烦恼政事的时候依然能得到一丝慰藉。而此后许多在避暑山庄办公的清帝大部分也是抱着比较愉悦的心情,处理繁杂的政事的。

不难推测,如果清帝在避暑山庄接见外使,清帝和外使都能在华景中暂时卸下防备,商谈外交大事。

当然,避暑山庄虽是行宫,里面的人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乾隆在自己寿辰之际,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朝鲜使者。朴趾源在《热河日记》叙述了晋见乾隆的一段过程“正使言,朝者赐馔后,少为迟留,因有引对之命。通官导至正门前……指挥使臣出入周旋之节而去。良久,军机大臣以皇旨问日:尔国有寺刹乎?又有关帝庙乎?”

可见,朝鲜使者虽在山庄晋见,但还是要向在朝堂一样重视礼节,而军机大臣也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办公而已。风景优美,能够平复压力的避暑山庄,俨然已是清帝的第二办公点了。

上图_ 渥巴锡(1743-1775)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


上图_ 渥巴锡率部东归


(二)促进民族团结

除此之外,避暑山庄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比如说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渥巴锡率17万人不远万里想要东归清朝,沙俄百般阻拦,最后归者仅存不到二分之一。乾隆皇帝为此十分感动,在避暑山庄封渥巴锡为“英勇汗”,并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避暑山庄走过了几百年的沧桑之路,享受着历任帝王的宠爱,也遭受了日军侵华带来的创伤。如今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继续绽放着它的光彩。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张建和等 《蒙元时期以来的白城•白城文史资料•第5辑》

【2】王开玺 《清史实录 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 上》

【3】康熙 《芝径云堤》、《避暑山庄记》

【4】朴趾源 《热河日记》

【5】黄莉娜 《避暑山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6】吴子垣 《清代国家政治对传统园林建设的影响——以康、乾时期避暑山庄等为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提起河北承德,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承德避暑山庄,因为它太出名了。承德避暑山庄也叫“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是清朝皇帝诸多行宫中名气最大的,尤其是康熙、乾隆时期,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很多军国大事都是在这里处理的。隋、唐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时,隋唐的皇帝又是在哪里避暑呢?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隋唐皇帝在哪里避暑?

图-承德避暑山庄俯瞰

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周宣帝相继病逝,周静帝宇文衍年幼,杨坚取而代之,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唐朝长安、今西安)。西安夏天气温比较高,隋朝皇宫大兴宫因地势较低,闷热感就比较强了。因此,另选他处建造避暑行宫就势在必行了。

隋朝皇帝的行宫叫仁寿宫,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美意,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始建,历时两年建成。仁寿宫营造工程浩大,当时负责建筑工程的总监杨素、将作大匠(相当于总工程师)宇文恺、土木监封德彝、督工崔善为都是厉害人物。宇文恺是个奇人,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其父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父兄皆以武出名,而他却醉心于工艺、建筑,成为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隋朝两座皇城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都是宇文恺主持建造的,即使是现在,我们看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和洛阳城的规划布局,都不得不惊叹其妙。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隋唐皇帝在哪里避暑?

参加仁寿宫建造的工匠、民夫好几万人,杨素作为总监极其严酷,整个工程民夫死亡超过万人,白骨累累,使得仁寿宫之名极具讽刺意味。隋文帝杨坚素节俭,见仁寿宫极度奢华,极其恼怒,吓得杨素冷汗直流。后来独孤皇后说情,怕老婆的杨坚遂没有追究杨素罪过,反而赏钱百万表其功。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隋唐皇帝在哪里避暑?

七八月份,天气炎热,隋文帝带领了一帮文武将望仁寿宫进发。随行军士民夫数万人,车马无算。辎重粮草,陆续于道,连绵不绝。一路上龙旗蔽日,凤盖遮天,宸车似水,御马如蛟。仁寿宫外,随行将兵扎下大营,晚间灯火通明,就像天上列星一般。进入仁寿宫城,只见旌旗密布,将士顶盔掼甲。四座宫门上各有城楼,城门随时启闭,就如皇城一般。文武百官,非奉召不许擅入。皇帝登城四望,喜不自胜。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六次到仁寿宫避暑,每次都住很长时间。期间也发生过不少故事,如隋文帝在此避暑期间,临幸了一位漂亮的宫女,独孤皇后知晓后,将宫女杀死。一气之下,隋文帝出走,害得大臣们漫山遍野寻他。这里还有更惊心动魄的宫变,决定一个王朝的走向。杨坚晚年在仁寿宫养病,太子杨广奉召陪侍。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轻薄,杨坚大怒之下要废掉杨广太子之位。情急之下,杨广迅速调来东宫兵将控制仁寿宫,隋文帝不明不白地就死了,杨广也在仁寿宫顺利地登上皇位。

隋朝二世而亡,唐朝取而代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隋朝建的避暑行宫那么豪华,又是极佳的避暑胜地,史料称其“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比汉之甘泉宫都好,没有理由弃之不用的。当然,用的时候还是先改了名字,必要的改扩建还是要做的。唐太宗李世民将其改名为九成宫,谓“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据史料记载,太宗李世民五次到此避暑疗养,每次一住就是半年。高宗李治更是八次来此避暑。不过,这里毕竟距离长安城300多里,还是略有不便的。后来唐太宗和唐高宗在长安城北营造大明宫,此后大明宫成为新的避暑行宫和朝会之所,而九成宫因不再修葺,便逐渐败落。公元836年,九成宫正殿被一场暴雨冲毁,存在240多年的隋唐避暑行宫九成宫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麟游县,陕西省宝鸡市辖县,位于西安西北约160公里。殷商时期,周人祖先曾活动于此,后南迁周原,定都岐阳。秦汉时麟游县境始设县制,相传隋朝时仁寿宫中出现白麒麟,四处祥游,因此更名为麟游县。隋文帝杨坚当初为何选择将仁寿宫建在距离长安这么远的麟游县呢?和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关。

图-麟游县九成宫遗址

麟游县地处漆水河(渭河支流)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有童山,西有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有碧城山,仁寿宫就位于中间的天台山上,众山拱卫,气势恢宏。麟游县属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春夏季节不明显。全年平均气温9.1℃,三伏天气温平均在21.8度,这温度在夏天光听着就觉得相当凉爽。正如书上所说: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