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人口663万,却有中国名将后裔,与中国十分友好 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为友好邻邦,同样也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而且,中吉之间的关系处在历史的最高水平。

两个国家不断推动着双方关系的长足发展,特别是相互之间的信任正在朝着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其实,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起步于现代,在历史上就有着一些机缘巧合的联系。

一国人口663万,却有中国名将后裔,与中国十分友好

古时的地缘关系

人们所熟知的吉尔吉斯斯坦,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建立起来的,不过,这个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大家所想象的蓬勃生机,过去的经济体系几乎被完全摧毁掉了,以前的工厂和农庄也陷入了停转。

面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动,当时的吉尔吉斯斯坦显然也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它们也选择了市场经济,并且向西方国家靠拢,然而,这个过程中也承受了很多痛苦。

一国人口663万,却有中国名将后裔,与中国十分友好

作为一个小国,阵痛期过后,他们自然也是希望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求援,来获得本国的增长动力,中国一直以来都和吉尔吉斯斯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国之间或许能有很多的共识。

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两个国家的交往就已经开始了。

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已经提到了吉尔吉斯坦的前身,那会,他们被称为坚坤,《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提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前身的建国时间,不过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国”的含义和现在还有很多不同,还属于部落联盟之类。

一国人口663万,却有中国名将后裔,与中国十分友好

汉代到唐代这段历史时期,中原诞生过很多强盛的力量,而且他们的势力范围还渐渐延伸到了中亚地区,唐朝甚至还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位置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直到8世纪中期,另一边的阿拉伯力量兴起,双方也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对峙和较量,唐朝军队最终在公元745年于一场战役中败给了阿拉伯军队,此后,中国古代的王朝就这么退出了中亚地区。

在很多中亚的地名上,也能找到中国人来过的痕迹。

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双方这么多年的联系也会造就一些难以抹去的人文历史,其中最为有趣的,便是中国人曾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的形成。

遥远的汉代,名将李陵曾吃了败仗,输给了匈奴,此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一直呆在漠北。

李陵直率的部队大概有5000人,他们也跟着李陵投降了,从此没有再回到故土。

匈奴单于当然对这位来自汉朝的名将格外注目,不但没有杀害他,还将他任命为坚坤人的首领,这也不难推断出,从此以后,李陵就一直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并且融入于当地,和他情况类似的,还有当年他麾下的将士们。

根据史料记载,李陵在匈奴是娶妻生子了,后代也渐渐融入了当地部落,参杂这批人的血液,也是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过,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文化想要彻底融合,还是需要一段漫长时间的。

李陵的融入,很多还是基于武力的压迫之下,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独特的心理,天宝年间,他们帮助日渐衰弱的唐王朝消灭了回鹘汗国。

史料记载: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

唐代有一个著名的和尚,便是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玄奘”,他在远赴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曾经路过了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附近,在那里还见到了很多已经被俘虏的唐朝军士。

他们被单独关押在一座城池之中,服饰看上去和当地人没区别了,可一张开嘴,说的还是汉语。

这也可以想象,这批中国人已经融入到吉尔吉斯坦民族以及当地的其他民族中去了。

吉尔吉斯斯坦在世界上虽然不算太耀眼,可他们和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同样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有着自己的多元文化,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魅力所在。

在当年中国遇到侵略和危难的时候,都有很多海外华侨挺身而出,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捐助和投资,也为后来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吉尔吉斯斯坦的位置和历史,也决定了他们国家内部有其他民族,在他们的境内,有德意志人、朝鲜人、东干人、犹太人等,而且,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境内,生活着88个民族。

在民族方面,两个国家还有着共通。

除了一小部分的“名将后代”外,中国所生活的柯尔克孜族、回族等都在历史上有过迁徙,特别是在19世纪,就有很多人选择迁到了中亚地区。

此外,即使是在近年,还有一些生意人或者其他情况的中国人选择加入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国籍,这些也成为了两国之间的情感纽带,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东干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就有着很大的好感。

吉尔吉斯斯坦本身人口就比较少,其中还包括了很多贫困人口,他们想要获得援助无可厚非,可更多的,还是投资,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

可是,国际上的大公司对于吉尔吉斯斯坦一般来说都不感兴趣,商人的逐利行为也不会使得他们将市场瞄准这个中亚国家,再加上这个国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都挫伤了商家投资的积极性,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虽说是多民族国家,可他们在主体上还是吉尔吉斯民族,这是他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政治现实,当然了,还有一些外国的商人认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员工不太方便于管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状况。

可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吉尔吉斯斯坦也很难有较大的起色。

友好的关系,也是共同发展的一大基础

两个国家重要关系的构成,当然包括了共同的利益。

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一旦和其他国家有了共同的利益,那么就存在着“相互需要”关系的出现,对于中国而言,格外重视国家安全是基本的利益。

西部边疆和广大的中亚地区是相邻的,和周围的国家搞好关系,能够减少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出现。

此外,对于目前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仍然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石油的需求和缺口也同样越来越大,中亚地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来源,凑巧的是,吉尔吉斯斯坦是有这部分资源的。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说,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山国,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很多大国在历史上都对这片土地有过想法,中国一直都是希望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环境的,在近代史上,也从来没有想过别的国家的土地。

在多年的谈判下,两个国家的边界线最终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同样也消除了很多不和睦的因素。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也渐渐开始了西部开发的战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西边的速度并没有赶上东边,因此促进西部快速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这对于吉尔吉斯斯坦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两国的关系也正在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稳定的方向去发展,中间或许有很多限制性因素,可是趋势已经被定下来了。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仍然会对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这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情所决定的,趋势是在的,友好关系也是一直都有的,不过很多双向交流并不是特别完善,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力所导致的。

由于极为特殊的位置,从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后,他们获得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独立,可是其他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外部的大国,这也导致了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了大国角逐中的一个重要的点,同样也变成了大国竞争的新舞台。

2001年之后,中亚地区的政治家们也意识到,在大国之间周旋,是可以实现政治、经济和利益的最大化的,但是对于我中国和俄罗斯,由于客观的地缘关系摆在这里,中亚是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一个重要延伸。

若是没有这些大国之间的竞争作为背景,吉尔吉斯斯坦也没法得到如此多的机会。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是中亚的唯一盟国,大国之间的势力或许在未来会此消彼长,可是,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国家,还是没有办法去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经贸关系上来看,中国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双方在2017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就有53亿。

而在人文合作方面,两个国家之间的教育和文化领域合作也比较好,双方也多次举办了“文化日”的活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还有4所孔子学院,地方交流也非常活跃。

两国的关系也正在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稳定的方向去发展,中间或许有很多限制性因素,可是趋势已经被定下来了。

而截至到2021年3月,根据维基百科显示,吉尔吉斯斯坦常驻登记人口数量为663.68万人,这样的数字后面,是一整个吉尔吉斯斯坦对于中国的友好,以及该国部分人口为中国名将后代的传承。

当然,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友好互助并未停止过,纵然疫情肆虐,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不会有所阻碍。

2022年3月21日,根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的结果,本年度1月—2月期间,新疆外贸出口总额238.2亿元,吉尔吉斯斯坦首次成为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2年3月25日,根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与吉尔吉斯斯坦议长马梅托夫举行了会谈。

会议内容主要围绕中吉友好关系和合作展开,中方明确表达“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始终是中吉关系行稳致远的最坚实保障”,在落实中,中方努力推动中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多新成果,其中包括抗疫合作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而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友谊长存,致力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人文交流。

吉方代表表示祝贺吉中两国建交30周年,吉议会愿加强同中国全国人大的友好交往,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两国在彼此之间的友好互助和通力合作的认知上,没有任何犹豫与分歧,一直十分坚定。

参考

中国同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 :现状 、问题 、与前景 侯艾君 国际论坛


、与前景 侯艾君 国际论坛

众所周知,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过无数次的人口大迁徙,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地区人们为躲避战火相继南迁至长江流域;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再遇涂炭,河南、河北等地的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巴蜀;到北宋靖康年间,金兵的大举南侵直接导致了天子蒙尘,中原居民迫于战乱再次大规模南迁。可以说引起我国人口大迁徙的原因多是战乱,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外迁。

公元17世纪初,由于我国地处西域的准噶尔部重燃战火,四处扩张,意欲兼并古老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而迫于被压迫的土尔扈特人只得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重建家园,劳动生息,直到近代他们在欧洲建立了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

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话说如今人们对于土尔扈特人知之甚少,其实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期的部落大部分生活在我国新疆地区。在我国元朝灭亡以后,元朝残余势力就退至长城以北,由于江河日下的缘故蒙古诸部也开始走向分裂,到明末清初时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便分为四个大部落,分别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后来,准噶尔部逐渐强盛,面对准噶尔部不断侵袭和打压,土尔扈特部寡不敌众,无法抵抗,只得被迫寻找新的落脚之处。

公元1616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厄鲁特部四卫拉特之一的土尔扈特人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荒无人迹的伏尔加河流域重建家园。随后土尔扈特人便把原来一片荒漠的伏尔加河下游两岸变成了丰美的牧场,并且征服了花剌子模汗国部分领地,又同当时的俄人讲和,和平相处。就这样,远离战争土尔扈特人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而这一客居,乡恋幽怨,竟然就历时百余年。

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虽然土尔扈特部迁移到伏尔加河流域,但他们始终怀念故土,思念祖国,从来没有忘记和祖国的联系。这一点在随后继任的阿玉奇汗王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土尔扈特部迁居伏尔加河下游后的第三代杰出首领,阿玉奇汗在位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局稳定,期间多次与漠西蒙古各部互通音讯,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并多次遣使向东方清政府进贡,还常派人进藏熬茶礼佛,与故土的认同感百年不改。

可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勤劳勇敢的土尔扈特人刚站稳脚跟,便遇上更大的劲敌——正往东南扩张的沙俄。正如对付所有邻居的时候一样,为使土尔扈特人臣服于自己的统治,沙俄用尽了各种办法,软硬兼施,以此干涉土尔扈特汗国内政,削弱土尔扈特汗的权力,将其变成自己的臣属。然而,面对沙俄的步步紧逼,阿玉奇汗对沙俄的这些罪恶行径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其统治的半个世纪里,阿玉奇汗始终坚持不畏沙俄强暴、不受沙俄控制、不做沙皇臣民的独立自主原则,从而保持了土尔扈特部在远离祖国、力单势孤的情况下,始终未被强大的沙俄所吞并。反之,当巴什基尔人和鞑靼人向沙俄发动进攻时,阿玉奇汗则派出自己的部属参加战斗,和他们一起攻打沙俄的城堡。

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公元1712年,康熙帝为了解决准噶尔部叛乱,曾专门派遣大臣图理琛、殷札纳为首使团前往伏尔加河,慰问远离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希望与土尔扈特部结盟,共同对付准噶尔部。虽然因种种原因阿玉奇拒绝了结盟请求,但是面对远道而来的祖国亲人,阿玉奇汗深情地向使者倾诉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说道:“满洲、蒙古大率相类”,而“俄罗斯乃衣冠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当使团告别时,阿玉奇又留恋地对图理琛等人说“俄罗斯与我衣冠俱不同,我终归中国矣”,然后垂泪而别。

当时,清朝与土尔扈特部密切接触无疑对沙俄妄图侵吞土尔扈特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因此,此后沙皇俄国对阿玉奇汗派遣出使清朝的使团进行了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进入18世纪中后世纪,强大起来的沙俄政权逐步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土尔扈特汗国便逐渐成为了沙俄的附庸,不仅沙俄与其他国家打仗时要出人出力,沙俄对其的控制和盘剥也越来越严重,后来沙俄叶卡捷琳娜女皇还试图强迫土尔扈特人衣食礼仪俄化,改信俄国人的东正教。

当时,这种凌驾于一个民族的耻辱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尖峰,土尔扈特的宝贵尊严几乎被损害殆尽。尤其是在渥巴锡(阿玉奇汗曾孙)继承汗位时,沙俄更是肆无忌惮地想方设法架空渥巴锡,意图彻底将土尔扈特人变成他们的奴隶。据《卡尔梅克族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记载:“自古以来,土尔扈特人没有像今天这样负担过如此沉重的捐税,所有的人为此感到动荡不安,这就是为什么不愿再受俄国的统治,而希望看到自己的遵守共同法规的同胞和自己原来的故乡!”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历时七十余年,历经三代帝王,清廷终于平定了准噶尔部,西域地区的边患遂宣告结束。清廷平定准噶尔部的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就产生了回归清朝的想法。最终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年轻勇敢的首领渥巴锡决心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近4年的准备下,决议渡过结冰的伏尔加河,踏上东归的征程。但是呢,沙皇俄国一直视土尔扈特部为自己的臣属,不愿其东归,渥巴锡东归的计划被沙皇俄国察觉了,土尔扈特人不得不提前开拔,由于计划提前,伏尔加河尚未结冰,于是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一万多部众,无法东归,不得不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后来被欧洲人称之为卡尔梅克人(俄语“留下来的人”之意)。

就这样,渥巴锡率领东岸约17万人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东归旅途,但当时俄罗斯女皇并不甘心,闻讯后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们历尽艰险,跋涉万里,喋血苦战,历九死而不悔,出发时的17万族人,到达伊犁者竟不足四万。当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很是感动赞扬,当即就命令伊勒图和乌什参赞大臣舒赫德负责接待并安置,发放衣服和食物,拨给牧场和耕地。随后又拨库银20万两,购买牲畜、米面、布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发放给土尔扈特部众。

公元1771年9月,渥巴锡在承德避暑山庄受到热烈欢迎,乾隆帝认为土尔扈特部主动回归中国“诚心归顺,甚属可嘉”,为表彰渥巴锡回归祖国的壮举,清廷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至今仍耸立在承德城外的普陀宗乘庙内。此外,乾隆还亲自赋诗一首:“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而最后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1万多土尔扈特人,就是今天欧洲人称之为的卡尔梅克人,也是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现在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大约有15万之多,大部分居住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国旗依然有准噶尔4部落联盟的古老标志。

最后我们要说,时至今日卡尔梅克人的外貌特征、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与今天我国的蒙古族并无多大区别,他们依然信仰藏传佛教、穿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只是如今卡尔梅克人世代居住在欧洲!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土尔扈特部的历史,知道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人回归中国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