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这些20多年的老店,你来吃过了吗? 泰山之巅的那抹“火焰蓝”
一家店能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而屹立
那味道绝对是错不了
虽然菜品可以被学习
但是情感却复制不了
有时候吃的就是这点情怀和回忆
泰安没有百年老店,二三十年的店却还是有很多的。
这些老店里,藏着这个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气儿。
今天就给大家找了一些开业在20年左右的店。

江南菜馆
这家是我们很早前就特别想推荐的,因为活(chuang)动(cheng),怕被一举歼灭。
这家店在我们没去之前,一直在听说,从没找到过。后来在老板娘的指挥+出门迎接下,才算吃上了这餐饭。店门口是连个牌子都没有!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如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来吃饭的大多数都是周围小区的居民。这家是真“苍蝇馆子”无疑,进去先得路过厨房,千万别被油烟吓到,继续深入,找个桌子赶紧坐下,桌子椅子跟不上形式还油腻。不消一会就能坐的满满当当。店里挂着个菜单,能做的菜都在上面写着,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这么便宜。老板娘阿姨可以说是本店一大招牌,超亲切,不管几次的客人都会笑的开心的问你:来了啊。
江南菜馆现在搬到不远处的校场街大世界厨房里了,就在苏宁斜对面,进去大世界一楼东北角就是。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值得去。

辣子炒鸡15块钱,用的是鸡腿肉。掌勺的师父可能擅长勾芡或者调汁儿的,很入味,普普通通的鸡肉,木耳,青椒,每一口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带鱼炖粉条,怎么这么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炒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哄抢的菜了呢?带鱼是先煎了在炖的,食材都吸满了汤汁,差点连刺儿都来不及吐。
锅包肉,又脆又嫩又香。
两个人吃了3个菜,50块钱,因为实在是太好吃。所以,统统打包带走了。
第二天凉了的锅包肉,依旧很好吃。
天府饭庄
开了25年的老店,1994年从小门头开始,到现在的店。
在建设大厦斜对面,属于那种走过就会错过的店。菜单上的菜都及其平常,个别的却是至味。
第一道,双拼。老板忙的时候会把菜单和点餐的本子放桌子上让你自己写,你点这道菜只需跟黑话一样写上:双拼。所谓双拼就是脱骨鸡爪和牛肉拼在一起。无论多少客人,上菜极快。稍等片刻,一盘子白白红红火火的鸡爪和牛肉便端了上来。
第一口醉人,第二口销魂。鸡爪爽脆,无骨。牛肉真是腌的入味十足,绝对在泰安属于好吃的牛肉排的上榜的。这个菜属于上来就让人看不见其他菜的存在。
第二道,鱼香肉丝。这道烂大街的菜,无论什么菜馆,好像都有。这菜就见不得寡淡。也可能是我们口味很重,浓油赤酱,辣味十足,可以吃两大碗米饭。
麻婆豆腐分量很足,但是和前两道菜比起来就略显逊色了。
水煮肉片上面撒了辣椒粉,也挺不一样,味道也是一般。
地址:东岳大街 (建设大厦斜对面)
电话: 0538-6299616
仁盛饭店(康复路店)
开业24年的老仁盛,做的是东北菜,但凡有人问到“泰安有没有老店”,仁盛绝对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店里大大小小的牌匾和物件都在说着这家的历史。
可能是因为强迫症,我是属于那种去东北菜馆一定要点得莫利炖鱼的人。
在天津吃到过令人惊艳的“京味茄子”看菜单和仁盛的“老妈茄子”是类似的。
于是一桌菜因为这样那样的情怀症状的,很快就定下来了。
得莫利炖鱼盘子巨大,不过用豆腐皮炖的,味道属于一般偏上。
但是说起这个老妈茄子,我们真是为他疯狂打电话!除了有点油,真的好吃
满满的茄子,被油和酱汁浸的十分入味,连在上面的肉都顺滑了起来。
老店最能打动人心的首先一定是味道,吃完了这餐饭,好像我们也都知道了为什么他能在泰城立足那么久了。
地址:康复路中段路北
电话:0538-6270999
老林烨牛蛙馆
之前有小伙伴在群里问我老林烨去了吃什么。我很诚实的说没有去过。于是就被diss天天推荐美食居然没有吃过老林烨!抱着一颗血洗耻辱的心情去了3个人一顿狂点了8个菜。
招牌牛蛙无需多说,推荐。用料丰富,一大盆牛蛙吃完,辣的什么烦恼都没了。
爆炒月牙骨,脆骨和瘦肉相间的月牙骨,配上香辣爽口的辣椒,越吃越带劲!
这个忘记名字的菜也是及其好吃的!
川味黄瓜有别于普通的拍黄瓜,辣椒酱十分入味。
地址:岱道庵路(与东岳大街交叉口路东)
电话:13468006575
《食光深处的温暖》里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历久弥香的味道,是食物,也是念想,可以满足味蕾,也能慰藉灵魂。
今天介绍的这几家店,基本上都不讲什么服务,不看环境,
但是却有着吃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的奇妙能力!
勿被眼前景,迷了心中事!
果然无论开什么样的饭店,好吃才算行啊!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 嘴游记,如有不妥请联系修改,谢谢!
巍巍泰山,峰峦叠嶂,郁郁葱葱。
岱岳之巅,活跃着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硬朗率真的年轻人。他们常年守望在海拔1460米的泰山十八盘顶端,守护着这里穿越千年的古刹古建筑,护佑着四面八方咸集于此的登山游客生命安全,坚比磐石,稳若青松,誓言如山,尽责至善。
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消防员,尽管消防改制转隶后,他们脱下军装,换上“火焰蓝”制服,但在记忆深处,他们所在的山东消防泰山中队曾被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命名为“泰山卫士”,曾经是共和国的“铁军”。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员讲起……

“你抓紧了,踩我脚上!”
这是个经典瞬间。
2017年1月31日,泰山拱北悬崖。
冰寒雪地中,一位女游客不幸坠崖,接警后的泰山中队消防员立即奔驰救援。
深一脚浅一脚的雪地搜索。2小时后,消防员终于在大山密林深处找寻到了坠崖后落入积雪侥幸身无大碍的游客。他们呵护着游客在崎岖的山涧艰难返途,没有路,硬是用身体压住丛丛荆棘开出一条救援道。
在一块白雪覆盖的乱石上,受到惊吓的游客犹豫着不敢前行,一位消防员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脚当做垫脚石,对游客大声说:“你抓紧了,踩我脚上!”
这一瞬间被一名同行的队员用手机记录了下来,成为泰山中队消防员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用泰山中队消防员自己的话叫做“有血性”。
在泰山中队驻地的走廊上,挂着四幅“融入泰山”图,指导员李令政告诉我们,这四幅图是中队2005年正式入驻岱顶时就挂上的,一直延续至今。
发端于泰山文化的四幅图,展示出泰山中队消防员的四种意识:会当凌绝顶的进取意识、泰山挑夫的拼搏意识、重于泰山的使命意识和泰山石敢当的责任意识。
李令政说,“‘四种意识’是中队的灵魂。不论是原来当军人时,还是现在脱下了军装,我们一直用它教育和鼓励我们的每一位消防员,立志做一名泰山顶上的合格消防人。”

“这一天累的我快站不住了”
日观峰救援、玉皇顶救援、十八盘救援、翠屏斋救援……翻开泰山消防中队的救援记录,吸引我们的是2018年4月30-5月1日的记载。不到24小时,该中队实施山岳救援18次。
4月30日5:50分,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日观峰有险情,待命出发!”8:43,一位河北的女性游客腿部受伤,消防员闻讯赶到;9:32,一位游客在南天门昏倒,消防员带着担架火速驰援;11:05,唐摩崖一位江苏游客头部负伤,消防员立刻赶到现场;18:35,两名儿童在翠屏斋摔伤,消防员马不停蹄随即奔赴;午夜时分,新加坡游客在宾馆出现胸闷,行将休息的消防员又夜半出征……
24小时内,泰山中队实施救援18次,平均1.3小时就要救援一次,对于只有18人的他们来说,相当于每人实施救援1次。
山地救援不比一般救援,摩崖陡峭、深壑林立。就拿高差400余米、有着1633级台阶的南天门十八盘来说,别说负重抬人,就是空手上下也实属容易。
而在这24小时里,泰山中队的消防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或抬、或背、或扶、获搀,不停地在山道上行走,甚至刚回到驻地又得出发,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时间。“咬牙、咬牙、再咬牙。”一位消防员说:“这一天累的我快站不住了。”
就是站不住也要不辱使命。有灾必救、有险必抢,这是泰山中队消防员的庄重承诺,他们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承诺。
“现在泰山景区防火管理很到位,游客防火意识在不断增强,火情大大减少,除了防火救灾,山地救援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泰山中队副中队长闫兵介绍说,泰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首,每年来这里的游客数十万人,到了高峰期,一天甚至达到5、6万人,由于山高路险,游客遇险情况时常发生。
为保游客平安,早在1996年,刚刚驻守泰山北天门的泰山中队就尝试山岳救援,成为我国第一支山地救援队伍。他们从不懂到懂,从简单救助到复杂救援,23年来,泰山中队经历了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东马峰”大型山岳救援的洗礼,成长为一支一心为民的专业消防救援队伍,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多次荣获集体功勋等称号。
为了对老百姓的承诺,泰山中队消防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用脚步丈量着泰山的山山水水,仅体力锻炼一项,一年下来,他们每人就要跑52万级台阶、520多里山路。

“你们留在上面,我和班长下去”
今年1月28日晚,天寒地冻,月黑风高。19:40,急促的求救电话铃惊动了所有人:仙人桥附近有人坠崖。时不容缓,指导员李令政带领7名消防员迅速携带专门器材急奔现场。
这是一次自救报警。由于山上信号不好,求助人电话时通时不通,就是通了也不是很清楚,无法判断求助人的具体位置。
当时山上风也比较大,天也彻底黑了,不能确定遇险人位置,这一突发情况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你们留在上面,我和班长下去!”不容分说,指导员李令政系好安全绳,带领班长张康和贾晓峰沿着陡峭的悬崖向下滑去。经验丰富的他知道仙人桥悬崖下条件比较恶劣,只能靠摸索开路寻人,风险不同寻常。
半个小时后,当他们在仙人桥下面一个二级悬崖找到了腿部骨折的求助者时,坠崖者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
李令政二话不说,立即脱下救援马甲给求助者穿上,并将他固定在救护担架上运上崖顶,利用桃花源索道,将遇险人成功送上前来接应的120救护车。
“作为指挥员,您还亲自下崖救人?”面对记者的疑惑。李令政微微一笑:“在我们泰山中队,最危险的时候,冲锋在前的一定是指挥员和班长,这也成了我们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危险时刻干部和党员要冲在前。”
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已经成了泰山中队消防员的自觉行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用担架转运受伤者的过程中,你听到更多的是“换我来吧?”“不,我还能坚持。”李令政对我们说,有的消防员一夜五六次往返十八盘,即使抬担架的队员踩空了,一只手摁在了地上,另一只手也是死死地举着担架。
这是一种团队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于长期以来,泰山中队的“四个一”实践。
走一趟盘道、看一棵青松、访一位挑夫、学一遍队史,这就是泰山中队的“四个一”。每位刚走进中队的人,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李令政告诉我们,新队员来到时,中队的干部、班长都会徒步到中天门迎接,并陪同他们一起沿着十八盘山路走到驻地。
“走一趟盘道,是为了锻炼他们勇攀高峰的意志,看一棵青松是要向青松一样挺拔并耐得住寂寞,访一位挑夫就是学习泰山挑夫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而学一遍队史更是要求每一位新队员传承泰山中队‘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使命。”李令政说。
“山上还需要我,我还是留下来”
孙明是泰山中队的一名老消防员,上山已经7年。记者见到他时,这位中队长助理正准备收拾行囊,回泰安乡下看望病重的父亲并帮助家里夏收。
英俊威武的孙明有着1.8米的个子,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由于常年驻守山顶,不善言辞的他到了而立之年才成家,如今孩子刚满四个月。
父亲病重,孩子又小,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这位独身子身上。妻子在山下,他在山上,忙起来几乎很长时间无法回家看望妻儿。近在咫尺却只能隔山相望,让他对家庭深怀愧意。
中队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找他谈了几次,想把他调到山下,职务待遇不变,但这位汉子摇摇头说:“山上还需要我,我还是留下来。”
李令政说:“早些年的时候,山上条件极其艰苦。夏天雨季一到,床板都生霉,到处湿漉漉的;到了冬季更是鸡蛋冻成乒乓球,馒头冻成石头。可是从没有一个队员后悔过、退却过。”
“现在条件好了,电视、网络、图书室、娱乐健身项目都有了。待遇改善了,但是我们消防员立志泰山,服务群众的初心依然如故。”李令政一边说一遍带着记者参观了中队的每一处地方,被褥整齐的放着,洗漱用具摆放的如出一辙,餐厅整洁,厕所干净;尤其一进门那“有灵魂、有纪律、有本事、有血性”十二个深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部队时期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充分继承,“铁军”的风貌依然凝聚在每一位消防员的骨子里。
走出消防员驻地,站在南天门广场,望着眼前你来我往的各地游客,不由想起李令政指导员和我们交流时的话: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作为他们的同龄人,我们的消防员却一直在默默地固守在泰山之巅,用一腔热血护佑着泰山和每一位游客的安全。泰山赋予了他们顶天立地的性格,青松给予了他们坚挺不屈的品格,他们是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勇士!
极目远眺,青山如黛,云海似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