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瑶池——黄龙 黄龙寺后的黄龙山也有佛缘
文/摄影 方秀华
早晨7点,从九寨沟沟口九通宾馆乘旅游班车去黄龙。从九寨沟到黄龙大约一百六十多公里。天公真的很作美,出发时下着大雨,一路上我们只能在风雨中蒙蒙胧胧地观看道路两边的景色,渐近黄龙时,突然风停雨住,阳光明媚。导游小姐拉姆一边风趣地说我们这些人有天缘,一边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起黄龙一名的由来:“黄龙座落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岷山之中,主要因佛门名刹黄龙寺而得名。相传黄龙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所以,这里的山水有仙风道骨。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说,由于黄龙在雪山角下,土质特别,雪水延山而下形成了许多层层叠叠的大小湖泊,这些湖泊上下相依,五颜六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很象黄龙身上的鳞甲,随着地势的起伏和峡谷的弯曲,有如一条黄色巨龙乘势而下,从天上降落,又从地郁郁葱葱的密临中奔腾而出,因此得名——黄龙。”
其实,我更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黄龙地处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角下,高山雪水和地表水交汇流淌,随着流速的缓急,地势的起伏和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逐渐形成固体的钙华埂,所以,这里钙化了的山坡多呈黄色并梯田状排列。雪水从不同地方顺流而下,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闪,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山坡上几百个五颜六色的钙化池就象龙腰背上的片片鳞甲,也许,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
走进黄龙景区,我惊呆了,这里简直是天然画廊。漫长的山谷中,各种规模不同,形状各异的彩色水池展现在眼前,面积大的有几十米,小的不足一平方米。一湖湖碧水,经过大山和丛林的精湛修饰,便在这宽大的钙化滩上舒展靓丽妩媚的胴体。有的延岸迂回蜿蜒,激荡成朵朵水花,簇拥着,互相连环。有的如羞涩的少女,步履轻盈,独自徘徊。池水有的淡红淡紫,有的似蓝似绿,有的蓝中带紫,紫中泛青,有的全池一色,或绽蓝如璀,或碧绿如玉,每池碧水都给人不同的惊喜。彩池两侧的山上,流壑飞泉到处可见,像水晶帘挂在绿树丛中,垂下千条银丝,万串明珠。也有的一脉数流,似轻纱般随风飘拂。两侧山中古木参天,树下时而溪流滚滚,时而奇葩争艳。恍若进入瑶池仙境。
延着彩池间的小路一直向上走,便是黄龙寺。雄伟壮观的黄龙古寺堪称是黄龙的一大奇绝景观。相传,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黄龙背负大禹,溯茂州而上,直到岷江,后人于此建寺以祀。高大的黄龙古寺门前悬挂着一幅墨绿色金字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钟鼓声,声声自然”。下联是“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横批是“黄龙古寺”四个大字。
从黄龙寺往上走是中寺和后寺。黄龙寺的后寺背倚玉翠雪峰,高入云端,向上望去,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从后寺到谷口段,遍地是乳黄色的碳酸钙质,宛如一条从雪山飞腾而下的黄龙。龙头、龙腰、龙尾处分别是前寺、中寺、后寺三座庙宇。
站在山头向上望去,雪山与云层相融,映衬着雪白的卧峰,苍翠的森林和满天的云霞,五彩斑斓,如梦如幻。向下望去,延途各种颜色的彩池层层叠叠,恰似巨龙身上的片片鳞甲,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此时我心中的感觉是:
玉障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



整座山象尊佛,不多见。 我知道乐山大佛所在山为一尊卧佛。
前不久发现修水黄龙山的顶部山脊线也长得像一尊卧佛,尤其是自山南方向仰望更是谁妙维肖,黄龙山下的黄龙寺也实至名归!
修水黄龙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东麓,修水县西北黄龙村境内,宋代为江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是中国佛教禅宗黄龙宗发源地,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刹始建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为超慧祖师所创。超慧至黄龙观止而言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建黄龙寺。据僧谱所载,此寺初建时,一进九重,规模宏大。建有韦陀殿、天王殿、钟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等殿宇,气魄雄伟。至清末民初及文革期间,寺院惨遭破坏,古树被砍到,寺庙被焚烧,神钟被砸烂,佛像被推翻。几经兴衰的黄龙寺,至1994年,本县出家多年的比丘尼——仁玉、惟白母女俩为弘扬家乡佛法,随缘回乡住寺,使沉睡多年的黄龙寺重新点燃了香火。并将古寺尚存的遗址东方丈、祖师堂等得到了修复;1996年,上海等地佛门弟子远道捐赠神钟,送来佛像;1998年地方政府协助修通了抵寺公路;寺院住持等筹资又修改了门首河道,回复了古寺地形风水原貌;日本佛教界多次专门派人前来拜谒黄龙祖庭。
黄龙山海拔1511米,是天岳幕阜山主峰之一,自然风光秀丽,景点众多,有江南香格里拉之称,是登高赏景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