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为什么分不清南北方 宣城泾县“美丽公路”建设:铺就生态富民路

问个天问,安徽人,到底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


南北大战,是当代互联网长盛不衰的议题。


但就在别人打得火热时,安徽却因为是南是北傻傻分不清楚,时常上演自相矛盾的内心戏。


安徽人为什么分不清南北方

△来源:微博


忽南忽北,或南或北,可能是安徽最大的特色。


安徽人为什么分不清南北方


如果你有个安徽朋友,千万别问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问就是不知道。


淮河从安徽中间流过,把安徽分成了南北两端。


因为跨越南北,安徽闹不清楚归属哪个阵营。反正周围几个省份,都觉得它不是和自己一伙的。


右边的江苏,觉得安徽是北方;左边的河南,认为安徽是南方;头上的山东,觉得安徽好像是南方,但又有一丢丢像北方,毕竟他们也吃馍馍和面……


别说外地人了,是南是北这个事儿,就连安徽人自己都闹不清。


安徽人为什么分不清南北方

△来源:豆瓣


有说是北方的,因为北边人口多;有说是南方,因为合肥的纬度比南京还低;有人干脆说别争了,干脆叫苏西(江苏西边)吧……


因为争不出头绪,网友给了些“建设性”意见:淮河以北建个淮北省,淮河以南建个淮南省,这样以后就分得清了;去问广东人,因为他们看哪都是北方人;搞个水利项目,让淮河改道……



显然这些奇葩主意并没什么用。但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在安徽,“南北共生”实在太常见——


论性格,皖北人性情豪爽耿直,饮食和文化传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像北方人;而皖南地区和江苏浙江靠得近,相比北边的兄弟,他们更精明细致,所以皖南人一直以“小江南”自居。


论吃喝,种水稻的皖南吃米,种小麦的皖北吃面,有些地方则大米白面都上桌。


论地理,皖北以平原为主,皖南多山林地区。


论方言,安徽16个市各有方言,皖南皖北的话更是天差地别。


论气候,安徽各地同一天的温度,能相差十来度。


就连小年夜,安徽人都过不到一块去:合肥周边地方,像无为、舒城,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安庆、池州在腊月二十四;皖北有些地方,甚至把小年元宵凑在一起过。



不光整个安徽省分不清南北,安徽的很多城市其实也分不清南北。


就拿阜阳来说,它位于安徽的西北,在淮河以北,还紧挨着河南的周口、信阳。按地理位置说,应该算北方。但阜阳的气候又像南方,经常下雨,境内的河流小溪也挺多。


或者像蚌埠,淮河从市区穿过,将其分为两半。当地人经常自我调侃:北岸的是北方人,南岸的是南方人。



这样的安徽,你说它是南边还是北边?


外省人:这题我知道怎么答!安徽妥妥的南方,毕竟天寒地冻也不供暖。


安徽人:弟兄伙子,扎心了。



安徽这种或南或北特征的形成,其实除了地理因素,还有历史遗留的原因。


如果以淮河为界,亳州、阜阳、淮北、宿州算北方,淮南、蚌埠、六安、滁州、合肥、巢湖等算南方。


但除了淮河这个地理分界线,还有长江这个文化分界线。


南北的文化习俗差异,向来以长江为界。但好巧不巧,长江也流经安徽。池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铜陵,都在长江以南。


这就尴尬了,一条地理分界线,一条文化分界线,都流经安徽,将整个省分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所以不管是拿淮河,还是长江当分界线,都没办法把安徽归类。


从地貌上看,淮北属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一望无垠;江淮多丘陵,起起伏伏,蜿蜒曲折;而江南地区包括崇山峻岭,也有小桥流水,大名鼎鼎的黄山也在这里。


因为地理不同,南北的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江南地区种水稻,主食是米饭,当地人还习惯饮茶;到了长江北边,主食米面掺杂,合肥六安就有不少面食;继续往北走,到亳州地区,面食的种类就更多,当地人也不怎么吃米饭,喝茶的也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同,风俗、饮食、性情也就不同。淮北人的性格豪爽大方,有点山东人的“侉”味儿;江南人则非常精明细腻,大名鼎鼎的徽商就出在这里;而江淮人则中和了南北的特色,看起来粗犷豪放,实则粗中有细。


△来源:知乎


看看安徽出过的名人吧,都能划出个地域特色来:硬汉曹操、朱温、朱元璋出在安徽北部;包拯、张廷玉、李鸿章等名臣家在江淮;而朱熹、胡适这样的文化人,还有红顶子商人胡雪岩,则生在安徽南边。


因为地理地貌、人文风俗不同,历史上的安徽,也长期处于“南北分治”的状态。



自打秦始皇发明创造了郡县制,到大明朝建立,安徽一直之分而治之。皖南皖北走到一起,还得多亏朱元璋把江苏、安徽、上海合并成一个“直隶省”。


到了清朝,为了防止地方实力太强,直隶被拆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和“江南左布政使司”两块。康熙皇帝把“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这才诞生了。


可能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觉得,把这么一块不南不北的地方强行拧巴在一起,实在有些别扭。所以安徽真正成立才三四百年,但分居的时间却长达两千多年。


地理环境,将安徽放在不南不北的位置上。历史传统,又没办法给安徽一个是南是北的名分。



安徽的南北之争,还真是由来已久。



安徽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其实官方有个标准答案:中部地区


虽然没办法明确南北,但换个角度看,安徽一个省,却能兼具了南北的特色和优势,何尝不是一件美滋滋儿的事情。


△来源:微博


如果你来旅游,可以登黄山,也可以逛古镇;可以品一品水乡味十足的巢湖银鱼,也可以豪气地来一块牛肉馍;可以看一看李鸿章的名臣迟暮,也可以读一读胡适的轻松幽默。


你想去看广袤的平原,这里有;想去登巍峨的高山,这里有;想去游婉约的鱼米之乡,这里也有。


安徽的美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淮南的牛肉汤、宿州的符离集烧鸡、合肥的老母鸡和包公鱼,以及文化味儿浓厚的胡氏一品锅和李鸿章杂烩。



不光吃喝玩乐一门灵,皖南皖北的经济发展,也各有手腕和优势。


皖南多水系,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流经其内,港口也不少——芜湖港、马鞍山港、池州港、铜陵港,利用长江,可以充分放大航运优势。


而皖南的山区,诸如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旅游资源丰富,很适合第三产业的发展。



至于皖北,多平原地带,广袤的淮北平原就在这里,很适合搞种植业。


加上这里连接南北东西,东有江苏,北有山东,西有河南,还是一带一路的经过地,交通优势不言而喻,非常适合陆地运输。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一系列规划在皖北落地,这里已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甚至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因为兼具南北特色,所以不管南方吹还是北方吹,其实都能和安徽靠上点边。谁让它雨露均沾呢?


这样的安徽,挺好。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县内小岭路被评为全国首届“十大最美农村路”,溪桃路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路”、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农村路”……

近年来,宣城市泾县“美丽公路”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据悉,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205公里。截至2021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2183.324公里,等级公路占比100%,乡镇和有条件的建制村及景区公交覆盖率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被评为5A级。

宣城泾县“美丽公路”建设:铺就生态富民路

泾县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205公里。泾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率先提出理念 推动美丽公路建设

泾县“美丽公路”的探索始于2017年,当年9月28日,泾县县委十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聚焦“四个泾县”建设、全力实施“五大会战”的重要决策部署。2017年12月16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泾县县委十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在全省率先提出“美丽公路”建设理念,高位推动美丽公路建设。随后,确定了以322省道城区至茂林段为重点,打造泾县美丽公路试验段,为后续建设积累经验。

同时,以具有泾县特色的“展宣纸长卷、绘美丽泾川”为美丽公路建设目标,结合全域旅游,2019年高标准编制《泾县美丽公路建设规划》,规划形成“一轴、三廊、多支线”美丽公路总体布局结构,将“修建一条廊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理念贯穿于美丽公路建设全过程,努力将泾县打造成为美丽公路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从2020年起,相继实施了上板路、溪桃路、小岭路、S206鼓楼铺至双坑段、G205榔树口至浙溪桥段、毛田湾至红旅小镇段、洗马桥至爱民段等一批旅游景区美丽公路连通,共142余公里,累计投资约6亿元。

做好“美丽公路+”文章 激活美丽乡村

如今,游客来泾县旅游,进入丁家桥就能感受到宣纸之乡的魅力,进入云岭就能感受到新四军红色文化的洗礼,进入桃花潭就能感受到诗仙李白把酒言欢的豪情,进入汀溪就能体会到皖南川藏线的惊险,进入蔡村就能领略山水之间的韵律……

有着这样的感受,得益于泾县建设“美丽公路+文化旅游”的生动实践。

泾县通过打通县域环线和重要景区之间连接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道路沿线皖南事变烈土陵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桃花潭、查济等多个重要旅游景区的“串点成线”,为云岭创建红色5A景区和桃花潭、查济5A景区,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结合上板路美丽公路建设,打造了一处长达350米的浮雕墙和全省首个“美丽公路、幸福之路”展示馆,极大地激发了皖南川藏线的旅游活力。

此外,围绕“美丽公路+对外开放”,泾县全面构建“三纵四横”快速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外交通连接能力,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利用发达地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契机,围绕电机泵阀、宣纸书画纸、方解石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进行产业招商、对口招商,促进县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美丽公路+乡村振兴”,美丽公路沿线乡镇充分整合资源,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中心,包含5个乡镇、11个村的物流配送网络,扩大了以宣纸宣笔、榔桥木梳、泾县兰香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及销售渠道。沿线的“淘宝村”总数达到6个,位列全省县级首位,全县网络销售额13.35亿元,宣纸文房四宝产品年网销额超过8亿元,真正实现修建一条路、富裕一方百姓。

泾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曹建华说,“美丽公路”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畅通、安全、舒适、优美的交通运输环境,进一步推动泾县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赵越、刘娟、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