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建造吉隆坡的双子塔,里面隐藏马来西亚政府的惊天阴谋 吉隆坡的“双子塔”——吉隆坡不一样的科技之旅
#春节太好玩#吉隆坡国油双峰塔高88层,巍峨壮观,气势雄壮,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它以451.9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建筑。连接双峰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马来西亚最繁华的景象。双峰塔内有全马来西亚最高档的商店,销售的都是品牌商品,当然价格也是最高的。塔内有东南亚最大的古典交响音乐厅--Dewan古典交响音乐厅。

这个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式封顶,1997年建成使用。它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用20亿马币建成的,一座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办公用,另一座是出租的写字楼,在第40与41层之间有一座天桥,方便楼与楼之间来往。从吉隆坡市内各处都很容易见到这座大厦。大厦非常壮观,就像两座高高的尖塔刺破长空。

吉隆坡国油双峰塔的设计是经由国际性的比稿,最后决定采用著名的西萨佩里建筑事务所(Cesar-Pelli & Associates)提出的构想。整栋大楼的格局采用传统回教建筑常见的几何造型,包含了四方形和圆形。

吉隆坡国油双峰塔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的综合办公大楼,也是游客从云端俯视吉隆坡的好地方。双峰塔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吉隆坡这座城市年轻、中庸、现代化的城市个性,突出了标志性景观设计的独特性理念。
空中桥梁建在第41和42层(距离地面170米)处,长58.4米。用于连接和稳固两栋大楼,开放所有观光客参观。双塔的外檐为152英尺(46.36m)直径的混凝土外筒,中心部位是74.8英尺×75.4英尺高强钢筋混凝土内筒,18英寸高轧制钢梁支托的金属板与混凝土复合楼板将内外筒连系在一起。4架钢筋混凝土空腹格梁在第38层内筒四角处与外筒结合。
塔楼由一个筏式基础和长达340英尺但达不到基岩层之4英尺×9英尺截面长方形摩擦桩,或称作发卡桩承托。 位于圆形与正方形重送交接点位置处的16根混凝土柱子支承上部结构荷载。连接双峰塔的空中走廊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过街天桥。肖恩·康纳利及凯瑟琳·泽塔琼斯主演的《偷天陷阱》里,男女主角就是从这里逃脱。站在这里,可以俯瞰马来西亚最繁华的景象。
塔楼的一个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在第42层处的天桥。如建筑师所称,这座有人字形支架的桥似乎像一座登天门。双塔的楼面构成以及其优雅的剪影给它们带来了独特的轮廓。其平面是两个扭转并重叠的正方形,用较小的圆形填补空缺;这种造型可以理解为来自伊斯兰的灵感,而同时又明显是现代的和西方的。
塔楼的主要用户是马来西亚政府拥有的国家石油公司。KLCC计划之办公室、购物中心等。其交通问题是通过一个轻轨车站、地下雨道网及拓宽的马路来解决。据说当初建造双子大厦的时候,以每四天起一层楼的速度,足足建了两年半,可见当时的马来西亚向世人展示自己经济发展成果的骄傲。
当年在大厦建造竞标的过程中竞争十分激烈,最后马来西亚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双子塔分别由两个不同国家建造,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两个国家在建造过程中生怕自己的质量落后于对方,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最后得意的马来西亚政府,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得到了最好的质量。
文/张聚恩
不管世界上的宗教纷争、政治冲突,如何越演越烈,科学技术进步的潮流不舍昼夜、势不可挡。作为吉隆坡游记的最后一篇,写写登吉隆坡双子塔,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点关于超高层建筑科技的学习与联想,谓之“不一样的科技”。
吉隆坡的“双子塔”,全名为Petronas Twin Towers——石油双塔,由马来西亚石油公司投资兴建,当地人叫它KLCC。它既是城市地标性建筑,又是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阶段性标志。来吉隆坡,一定要登双子塔,犹如游中国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里是旅游热点,需要事先订票和买票。普通成人(adult)票,85令吉,约合136元人民币;老年人(senior citizen)票,每人45令吉,约合72元。不论是否本国公民,超过55岁即可认为是senior citizen(这标准着实低),但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件。
一进双子塔,在必经通道上有营业性拍照。结束游览时,已经印制好,或制成桌面上的纪念像框,或制成冰箱贴。许多景点都是这个做法,要还是不要,自选自便。价码虽说稍高一些,可是人家的确拍的不错,于是心甘情愿地掏钱。他们还给了一个进入网站的密码,可以下载属于自己的照片。
世界上最著名的双子塔建筑有两座,一座是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大厦,建于1972年,主楼呈双塔形,各高412米,有“世界之窗”之称。遗憾的是,这座宏伟建筑已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毁。现在,最著名的、也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就是吉隆坡这座石油双塔,塔高452米。在离地170米处有一个双层透明天桥,将双塔相连,成为此建筑的特点之一,也成为世界最高的水平观光通道。
被毁的纽约双子塔(网络图片)
吉隆坡双子塔启用于1998年,当时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从那时至今,恰好20年,世界上的“高塔”一座接一座出现。在高度上,吉隆坡双子塔已被台北101大楼(高509米,2004年启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米,2008年启用)、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高828米,2010年启用)、麦加皇家钟塔饭店(高601米,2012年启用)、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高490米,2012年启用)和上海中心大厦(高632米,2015年启用)等超过。现在的世界人工建筑第一高度是迪拜哈利法塔。
197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约定把40层以上、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我国也取同样定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我的这篇微文里,暂将电视塔之类的超高层建筑排除,而只涉及多层的民用、商用建筑。
超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洲,似乎尤为华人和伊斯兰世界所崇尚。我想,于穆斯林,似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召唤:高些,再高些,这里离“安拉”近!当然中东富豪们更有钱,也更舍得烧钱。而对于华人,除了节省地表空间的实际效用外,更多的也是将其视作一种象征——彰显自豪与自尊,彰显技术与经济的双重实力。
人类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动平台(飞机与其它各种交通工具)越飞/跑越快;定(静)平台(地面建筑)越建越高。一动一静,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有些是类同的,有些则不一样,如不同的寿命要求和结构设计等。与动平台要求的“轻”与“快”不同,静平台、特别是超高层建筑,要的是足够长寿、足够稳定与牢固。
超高层建筑的寿命远比航空器长。一架飞机,有三个寿命指标。以民机为例,飞行小时寿命约在6~8万小时;飞行起落寿命约在4~6万个;而飞行年限寿命一般在25~30年之间。任何一个寿命达到,飞机就将淘汰。 而摩天大厦的寿命,都在百年以上,待建的全球第一高度(838米)长沙远大世界,据称其设计寿命600年。
要让这样的巨型建筑长寿,首先要有好的结构材料,这一点,很像飞机对承力结构用料的要求。古代建筑主要用石材和黏土砖等,中国多用砖与木,高度受限。在金属材料被引入建筑业后,以梁和柱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的性能大大提高,为人工建筑高度的迅速提升创造了条件。早期,高层建筑使用铸铁和钢材作结构材料。20世纪初,开始使用混凝土加钢筋的结构材料。目前,钢材和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是超高层建筑的主结构用料。
被毁的纽约世贸中心用的是钢结构(S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自重轻、截面尺寸小、有效空间大、抗震性能好,缺点是耐火性差,在高温下软化、变形。在9·11恐怖袭击中,世贸中心主结构热融化而呈垂直性坍塌,就是明证。吉隆坡双子塔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RC结构),优点是成本低、稳定性和耐火性好,但自重较大,有效空间稍小。现在,也有第三种结构,即钢-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SRC结构),依具体需要,取二者之长,避各自之短。不管用何种材料,超高层建筑都采用筒式结构,以框梁结构加剪力墙组成;电梯井常用作内部筒式主结构。
为使超高层建筑足够稳定和牢固,能承受各种极端的气候、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造成的影响,以及具有一定的抵御人为灾难的能力,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具有足够抗风抗震能力的总体设计,尤具挑战性。在正常风压状态下,距地面越高,风速也越高。如果高度10米处,风速5米/秒,那么在90米高空,风速可达到15米/秒。在300~400米高处,风力将更强。风速达到30米/秒以上时,超高层建筑会产生晃动。资料表明,纽约世贸中心在春季风作用下,顶部摇晃量偏离中心达15~30厘米,在强飓风袭来时,位移可达90厘米。
因此,在设计超高层建筑时,首先要根据建设地的实际资料数据,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正确计算出风力、地震等引发的载荷,特别是水平载荷;计算出在载荷作用下,建筑物的横向变形和位移。而后,针对性地设计出稳定性好的整体构型,采取各种措施,如流线型体、深厚地基、加装陀螺平衡装置、减震阻尼器或风阻尼器等,使综合设计后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并有适当裕度,如世贸中心大厦的设计,允许最大偏离达到1.2米,大大超出极端情况,以此来确保安全稳定。
建设超高层建筑需要高超的科学技术,它与航空科学技术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难度也足够大,同样是复杂大系统工程。除了上面提到的结构设计、先进材料、抗侧风影响等外,还有垂直交通设计、电梯系统设计、供电安全与稳定性、消防系统、测量技术、抑制烟囱效应、管理维护系统、现代施工管理、施工机械与设备及多项施工技术等,还有建筑材料的创新开发和材料/预制件的工业化生产、设计与计算/模拟工具开发应用等等,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飞速进步的宏大技术集群。
在我和家人登临吉隆坡双子塔,在塔顶瞭望层,环顾美丽的吉隆坡时,心灵再次被深深震撼。人类在地面建筑上的一次次突破,同样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表征,一座又一座摩天大厦同样是现代科技的杰作。
当我仰视这些伟大作品时,不能不心生敬畏——为人类不竭的创造力,为我们尚且不知晓、不熟悉的“不一样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