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件圆明园回归文物首次集中展示 “失而复得”背后藏着哪些故事? 被烧掉的圆明园到底有多美?来看看英国曝光的复原“照片”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观水法石屏、乾隆御题“柳浪闻莺”坊楣、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圆明园37件失而复得的重要石质文物首次集中展示。
158年前的10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大火焚毁。更加令人心痛的是,圆明园珍贵的文化收藏流散世界各地。
近年来,在政府和民间努力下,不少圆明园流失文物成功回归。今年10月18日,正值圆明园罹难158周年纪念日之际,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在天心水面正式开展。

石狮 流散地: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112号 回归时间:2010年1月 捐赠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作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此展首次集中展示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回归的37件重要石质文物。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将作为常设展免费对游人开放。同时,32件文物3D扫描视频将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
此次展出文物,包括2件二级文物和6件三级文物。为确保安全,每件文物外均加装玻璃保护罩。保护罩上贴有标识,注明文物名称、流散地、回归时间、捐赠单位以及文物简介。不少游客驻足留影,触摸这一段“失而复得”的文明遗迹。
展区中央的“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为此展最大展品。该组构件原为绮春园寄情咸畅亭内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构成,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在石座上凿出曲折的小水槽,取“曲水流觞”之意境。圆明园罹难后,该组构件流落北京大学,1981年归还。

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圆明园供图)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81年7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另一精美文物为“柳浪闻莺”坊楣,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题“柳浪闻莺”四字,另一面刻乾隆御笔“柳浪闻莺”诗:“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文字两侧皆雕花卉纹饰。

“柳浪闻莺”石坊额 流散地: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回归时间:1977年10月 捐赠单位:北京大学
1977年,北大朗润园岛上西北角出土刻有“柳浪闻莺”字样坊楣,坊楣背面亦刻有乾隆御制诗《柳浪闻莺》。牌坊其他构件一时却并未发现,故确认此坊楣为圆明园中仿西湖十景的“柳浪闻莺”。此坊楣后被北大捐赠给圆明园,成为国内第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散文物之一。2012年,朗润园附近施工时“柳浪闻莺”坊柱被挖出。至今仍矗立在北大鸣鹤园中红湖东岸。
除天心水面,圆明园展览馆、西洋楼遗址区内还展有一对石鱼、5块观水法石屏和两件方塔形石构件、一组谐奇趣喷水池等回归的流散文物。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又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拆迁区回收砖、石文物8万余件,还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在圆明园西部景区形成壮观的“文物长城”。
今年4月,从民盟中央回归的两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石刻将请专家进行修复,两件文物复制品也在天心水面展出。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运用法律和外交手段,在国际公约框架下,通过国际合作,成功索回流失海外文物。国内外有关人士也以各种形式积极追索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中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震惊!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泄露,价值XX万!
震惊!圆明园被毁前照片出现在XX,美若仙境。”
每当看到这样的标题,等我们点进去后,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圆明园复原图,根本没有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
事实上,截止至2022年,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发现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这座皇家园林在被毁前压根就不允许除清皇室以外的人随意进出,更不会有照片留存下来。

除了各种复原图,还有一些其它园区的景观照片,在阴差阳错下被当成了圆明园被毁前照片。
其中最典型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随军摄影师Felice·Beato(国内常译作菲利斯·比托)拍下的一张钟楼照片。
这张照片常被认为是圆明园的某个外围钟楼,实际上它是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的文昌阁。

当然,我们也并非完全不能知道圆明园被毁前到底是啥样。
当年乾隆时期,曾有相当著名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就是那次英国请求通商,结果乾隆傲慢回答“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事件。
而在此次英国使团访华中,使团里有一个叫威廉·亚历山大的画家,他绘制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版画,为现代人研究圆明园留下了大量图画资料。

不过要想看被毁前的圆明园有多美,还得看英国曝光的“照片”。
当然,此照片非彼照片,当年英国拍卖圆明园被毁后的照片以及圆明园文物时,还做出了很多圆明园复原图,描绘了圆明园的壮丽。
此外也不单单是英国在复原圆明园,我国也有多个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项目,比如说清华大学进行的圆明园数字化复原,基本能达到85%以上的还原度。
从圆明园众多的复原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座皇家园林以往的恢弘壮丽。
湖连着楼,楼连着桥,桥又连着阁,如此蔓延16公里,造就了圆明园鼎鼎大名的“圆明园40景”(实际圆明园三园景区大约为150个)。
40景内绿树成荫,湖泊星罗密布,山峦秀巧争奇,水面倒映着陆景,如梦似幻。
作为一个中国园林,圆明园的基底是江南风光,所以各种各样的水和山构成了它的主色调。
不过满清皇帝也请过西方设计师来设计过圆明园中的建筑,所以圆明园里也有很多西洋风景色,比如大水法、海晏堂、线法山等等。
因此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很多人都认为它取得了东西方文化的精粹。
法国大文豪雨果也评价称,圆明园是“东方艺术的奇迹”。
即使是圆明园已被毁100来年的现在,我们也能从它那残垣断壁中推测出它往日的辉煌。
那些倒塌的大理石和汉白玉上还留有当年匠人雕刻的花纹,透过层层叠叠的碎石台阶,我们能想象当年在这里的一座座精巧建筑有多美轮美奂。
而这样一座完美的园林,却在多次的动乱中被毁掉了。
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冲入了圆明园,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劫掠。事后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导致其大量木质景点付之一炬。
其中损失最大的,自然是圆明园中的很多文物,里面很多孤本书籍和字画都是无价之宝,但只认黄金和宝石的英法强盗却大量损毁这些珍品,对文化的破坏不可估量。
在英法联军之后,当地民众又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二次破坏。
圆明园的确美轮美奂,是一座人间仙境,但它再美也是皇帝的。于是大量圆明园的石料被当地居民拖回了家,做成了猪圈、农舍等生活建筑。
到了军阀混战和民国时期,对于圆明园的破坏达到了又一次高峰。不少军阀直接将圆明园当成了私产,大量圆明园的建筑材料被带走,成为了军阀家里的园林。
至此,圆明园已经被拆掉了十之八九,再加上新中国建国后对圆明园周围土地的开荒,导致圆明园受到了更进一步的破坏,到今天只剩下了这些残垣断壁。
对于这座被毁掉的万园之园,我国曾有不少人提议重建,但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大多数人都认为,圆明园的遗迹能更清晰地告诫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的人其实可以在VR中重建圆明园。当虚拟中的人间仙境和现实中的断壁残垣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便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美和它承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