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眉山两日游 四大名山,四位菩萨,四种修行佛法!
趁着还有着清晰的记忆,赶快把5.1乐山眉山两日游的感受记录下来。
我们是自驾从南充到乐山,5.3日出发,全程未堵车,耗时3.5小时。因为市区假期酒店太贵,所以我们把酒店定在了夹江县威尼酒店,3号的酒店大床房价格是238元,有双早,还可以,品种相对较多,据说这个酒店是4星的。
到酒店已是12点多的样子了,我们收拾了就去乐山市。感觉乐山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房屋建筑都能跟上时代,基本都是新色的,没有破烂的感觉。到了乐山我们首先买了甜皮鸭,在来之前就听朋友介绍说甜皮鸭是乐山特色,所以一下买了4只,一只当时吃,3只打包。但是感觉有种被坑的感受,甜皮鸭感觉并不是很好吃,鸭肉还算比较嫩爽,有点湿,水分有点多,对比南充的杨鸭子,更喜欢杨鸭子的麻辣酥脆,但杨鸭子的价格还要高于甜皮鸭。买了甜皮鸭后,我们就赶紧找了家店吃午饭,我们的主菜是跷脚牛肉,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叫翘脚牛肉,其实就是一盘肥牛的感觉,然后清汤煮熟的,蘸着干碟吃的,味道还行,但是并不惧什么特色,因为味道做法都很普通。
然后就是逛小吃街,买了蛋烘糕还有干豆腐,小吃都是川渝一般的地方都能吃上的,并没有多大食欲,我们去的是张公桥好吃街,感觉人没有乐山港人气高,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份五通钵钵鸡,这家店也是攻略上看的,说的很好吃,但是我觉得还是很一般,有点辣,差点盐味,不过这家人气很旺。然后我们沿着江边去看大佛,江水据说是大渡河和岷江混合的,一半水混浊,一半水相对清澈,也是一个看点。因为我们是带着婴幼儿去的,所以没有买票去大佛下面看,只在大佛对面江岸边看了一眼。因为人气太高了,带着小孩不方便,看见大佛还是挺肃穆的,就这样乐山半日游算是完了。
第二天我们本意是去眉山看水街夜景,因为要晚上7点到7点半才开始表演,无奈白天只能在周边逛逛,水街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公园,景色很不错,想消耗时间可以去这里逛逛。到了下午,水街人气越来越高,导致后面我们根本没看成表演,而且当天晚上下起了雨️,我们带着两孩子也睡着了,就索性放弃了,但是水街的设计还是比较不错,当地把这里称之为岛。现目前还没开发完全,只是餐饮兴起了,娱乐的还没开发出来,相信以后会很不错,但是避免中长假期,人实在太多了,说的水街每天都有表演,所以没必要节假日跟风。
但是说实话,眉山的市容没法跟乐山比,感觉要比乐山落后个20年的样子,房屋建筑感觉是乡镇的风格,街道也很小,总之没有乐山的市容赏心悦目。
没有看成水街后,我们就直接回了南充了。相比两天的感受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我也身临其境的看到了大佛和水街,那种感受和在媒体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时间还是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增加见识。
众所周知,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著称,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住世成为圣地。
朝圣四大名山,除了烧香磕头的祈福之外,是否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智悲行愿这四种菩萨的表法之智,对我们人生有何帮助?您知道如何才能让菩萨显灵吗?
五台山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普陀山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峨眉山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九华山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
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
三要像文殊菩萨那样具有高度的智慧——努力领悟空有观、因果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真谛(其中所蕴涵的哲理);
四要像普贤菩萨那样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将佛法真谛用于实践,兢兢业业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九华山,又怎么能见到地藏菩萨呢?
倘若我们小肚鸡肠,对别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尔做了一点好事就大事宣扬,居功自傲,甚至要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即使天天朝拜普陀山,又怎么能见到观音菩萨呢?
倘若我们自以为很有知识,不去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五台山,又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呢?
倘若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甚至能把佛教经典倒背如流,却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付诸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或者有所行动却中途退却,半途而废,那么,即使天天朝拜峨眉山,又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呢?
佛法其实是最博大、最精深的哲理,也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教育学。
佛法不是空洞而浅薄的道德说教,因为佛法不是简单地劝喻人们积德行善,而是以深邃的哲理阐释宇宙真谛和人生意义,让人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在利人利己的实际行动中,化除各种各样的烦恼,享受无与伦比的幸福。
因此,学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只要深入领悟佛法的真理并付诸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即使不是僧人,也不是居士,他已经在佛门之内了。
须知,菩萨并不是神,而是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每个人,只要具备宏大的愿心、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并真心诚意付诸实际行动,就已经成为“因地菩萨”了。
所谓“因地菩萨”,就是具备了菩萨的善因。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菩萨般的境界,那么自己就成为菩萨了。
体悟佛的教诲,学习佛的榜样,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致力行善,杜绝作恶,逐步升华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朝山拜佛真正意义之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