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摄影讲座-9」活动现场的拍摄 Girls' Generation 早期的韩国女团歌舞 实力不输现在


公益活动现场的摄影

「公益摄影讲座-9」活动现场的拍摄

在公益学校,我们有很多机会参与公益活动现场的拍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种“活动摄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活动摄影”是我们通俗使用的一种说法,比较专业又比较贴近的说法是新闻摄影或纪实摄影。北京的两个比较权威的院校,北京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他们的专业教材,是这样分类的,新闻摄影,北京电影学院叫纪实报道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

如果我们认真地参加过“活动摄影”,我们心里就会明白,活动摄影一定与人物摄影有关,也一定有新闻报道的成分,至于风光嘛,有时候也会有。

也就是说,所谓“活动摄影”既要用到人物摄影的知识,也要用到新闻、纪实报道摄影的知识,得是个多面手才行呢!

下面我们关注一下他们交集的几个问题:

活动摄影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抓拍。活动中的人物多半也是活动着的。无论是会场的发言人和听众,还是文艺演出的表演者和观众,或是户外社区活动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人物动作,神态,最有代表性的、最精彩的镜头,都是转瞬即逝的,拍摄者要有敏锐的感觉。在活动中无论是拍人物,还是拍场景首先是要有抓拍的意识。

抓拍还包括正式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空场拍摄、会场背景、光线。奖品、会议议程表或节目单、座位安排、入场路线、重要人物的状态和适合的拍照角度等。这些看似是静态的,但都是要“抓时间”去做的,没有这些准备工作,现场就会很被动。

尽量不要干预拍摄对象,专业的摄影记者总是在观察和捕捉最真实最精彩的瞬间,没有人上前摆布拍摄对象。

学习、模仿、感悟。在新华社的网站,有个新华图片频道,里面是一组一组的新闻图片,每一组图片都配有文字。这里应该是新闻摄影的范例和教科书。在这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新闻摄影中,从人物到场景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以及如何用一组图片和一段文字报道一件事情。

拍摄活动要拍摄大场景,更要拍小场景。大场景交代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等大的环境要素。小场景是表现活动内容的主要手段。

要下功夫捕捉感人的细节。细节不一定是近景的特写,通常情况下是要表现出这个人是在干什么?既要突出主体又要表现人物特点,甚至神态或心情。

拍摄要有独特的视角:比如,社区清洁日的活动,在通常的社区清洁日活动中,都是本社区的人员参加,而公益学校的志愿者大多是远道而来,都背着背包,背着背包搞卫生,就是这些志愿者的特点,这个细节就会让人想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背着背包呢?很显然远道而来的人一般是背着背包的,这一点几乎不用文字注释就能想到的。

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瞬间。记得我们有一张照片是一位志愿者用双手抱起落叶装进袋子的情景,在落叶时节,用手去抱起树枝和落叶是很“解气”的,似乎比其他工具的效率更高,也更体现了志愿者的心情,这个细节就很感人!

类似这些场面,都是“出乎意料”的,所以一定是眼疾手快的人抓拍到的。

在这里就要用到以前讲到的“九宫格”等构图知识,把主体放在那些重要的位置上。其实,在实际拍摄中,这些都是下意识的,是一种良好的养成,变成了一种感觉。

拍摄活动很容易受到遮挡,或者画面没有主次,乱糟糟的。这就要求拍摄者站位要好,善于抓空隙取景,巧妙地利用“虚化”突出主体,或利用主体遮挡不必要的杂乱。

拍摄技术是基础。首先要保持水平,动作要又稳又快,做到“眼到手到”。尤其是拍视频,接近、跟拍要稳且顺滑流畅。这是平时练出来的,没有过硬的摄影技术,什么抓拍、取景、构图全都无从谈起。

下面这张照片是报社记者抓拍的,注释是:公益学校的老人正准备演出。

「公益摄影讲座-9」活动现场的拍摄

如果是拍视频为主,照片为辅的话,一般的手机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拍照片,虽然比专门拍照的像素低一些,但是至少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同一个场景又有照片又有视频在活动总结宣传时总是方便得多。不过记得把"拍照音"关掉哦。有的手机是在相机设置中打开“拍照静音”。

(本期编辑:雨雪 一平 米粒儿)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