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汉化的第一步,孝文帝带头改拓跋姓为元姓 如果你的姓是以下这些,那么你没准就是上古鲜卑族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存在于公元386年到534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67年至499年在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其中包括整顿吏治、树立三长、颁行均田之令,制定租调之法,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服”,改穿汉装,禁官场使用鲜卑语言,一律改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死后不准归葬平城,并改其籍贯为洛阳等等。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晋以来,鲜卑族与匈奴、羯族、氐族、羌族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孝文帝出身于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当时,鲜卑族中比较大的部落尚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在鲜卑人当中,有许多人以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为自己的姓氏,正所谓:“胡俗本无姓,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也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姓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的人,其民族成分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北魏建立之初,统国三十六,诸部有九十九姓。其后年代稍久,兴衰存灭,至北齐魏收编纂《魏书》时,可知其姓共有120个。根据《魏书》卷113《官氏志》的记载,北魏皇室宗族的姓氏,有拓跋氏、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楼氏、丘敦氏、侯氏、乙旃氏、车焜氏等10姓;鲜卑族勋臣的姓氏有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等8姓;内属北魏政权的鲜卑族部落有是连氏、普兰氏、若干氏、拔列氏等69姓;每年向北魏朝贡的鲜卑族部落中,编户姓氏有茂眷氏、宥连氏、贺兰氏等33姓。
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要想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缓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要保证鲜卑贵族原有的政治地位,以获得本民族贵族的支持,又要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逐步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以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姓氏改革方面,下诏制定族姓,根据宗族祖宗的官爵尊卑,分别列入姓族,使鲜卑族与汉族形成合流。这些举措不仅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上休戚相关,利害与共,而且由于姓氏的改变,为二者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
在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10个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变,除将帝姓拓跋氏改为元氏以外,又将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悉氏,伊楼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其他鲜卑姓氏改变为汉姓的有,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连氏改为连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等等。
北魏统治者定族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北魏以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鲜卑族绝大部分彻底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原来广泛存在的鲜卑姓氏基本上为各种汉族姓氏所取代。时至今日,在北方广大的汉族民众当中,不知有多少姓氏为周、胡、穆、陆、刘、贺、于、梁等所谓的“汉人”,原来分别姓纥骨、丘穆陵、步六孤、独孤、贺赖、勿忸于和拔列,不知有多少北方“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北魏鲜卑族的血液!
到了宏博开阔的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民族政策更加开明。从唐太宗开始,少数民族出身的皇后、王妃并不罕见,他们的后代显然带着少数民族血统继续统治着天下,但已无人认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是汉族。唐以后依然如此,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姓、赐姓、通婚、联姻、投充、入旗,等等,无数的史实清楚地告诉后人: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中国各民族之间,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仅是因为当今尚且独立存在的各民族分别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更是因为在每个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当中,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贡献。
鲜卑,学者从音转的角度进行诠释后,认为其是古代《禹贡》析支的音转。由此分析,鲜卑与东夷族有着渊源关系。

文献的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鲜卑的活动见于西周时期。《国语·晋语八》有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三国时韦昭对《国语》注解说:“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岐阳,来自东夷的鲜卑和南蛮的楚人是诸夏之外的蛮夷,不能参与会盟,只能守护拜祭山川神灵的火堆。
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域辽阔,若是少数民族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权,必须要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到中原来,且中原人数众多。如果不学习汉文化,是无法在中原如此宽阔的地域及众多的人群中立足的。所以想要长久统治中原,巩固政权,学习汉族的文化必不可少。

鲜卑自东汉后南迁与西迁后,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落。东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
两晋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

西晋当时的内战也同时进行,鲜卑人看中了这个机会,想要趁这个机会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就开始组织自己的军队,占据了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当时北方虽然出现了,许多汉人的割据势力,但是对于声势庞大的鲜卑族,没有抵抗之力。晋朝当时也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南方,等于放弃了北方地区,就这样形成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
鲜卑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了中原北方地区,在北方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那就是北魏。
虽然当时在入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靠的是自身的武力,当时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依靠武力可以抢劫,但是在建立了政权后没有了战争。在治理国家方面只靠抢劫,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于是当时的皇帝就开始进行改革,要学习当时汉族人的所有东西。
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将北魏都城迁往平城,并改称皇帝。称帝后,拓跋珪开始效仿汉族政治体制,促使拓跋部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为了说服部众,他接受汉族士人汉化的建议,找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宣称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此拓跋部都是黄帝的后裔,必须追随中原各族封建化和汉化的道路,向汉族学习。
拓跋珪依照汉人之法设置官吏,大量使用汉族士人参政,将鲜卑部落之间酋长与部落联盟酋长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封建的君臣关系。
同时,拓跋珪还对北魏鲜卑族的民族姓氏进行了汉化。
比如拓跋改姓长孙或元,阿单改姓单,屋引改姓房,柯拔改姓柯,乌洛兰改姓兰,叱卢改姓祝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姓氏,如果你的姓氏也姓这些,那么你的祖上真的很可能就是鲜卑人。
至此阶段, 北魏如同中华民国成立与清朝覆亡后的满洲人,仅仅维持的民族意识也已化消,完成了真正汉人的转变。五胡汉化都非单一方向的绝对性汉族文化接受,逆方向他们固有文化同样获得机会渗透汉族文化。
惟其汉族文化加添北族文化因素,才得推动汉族文化波澜愈益广阔与壮大,以及容易吸收并鼓励北族参加汉族范畴,汉族也因新血统渗合而扩大更新为新的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