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拓跋浚的后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为什么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

提到女皇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唐朝的武则天。武则天是现如今唯一被广泛认可的古代女皇,这在于她既有名又有实——有正儿八经的登基称帝仪式,同时又掌握朝政15年,拥有实权。

事实上除了武则天以外,历史上还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女皇帝,可惜她们不是有名无实就是有实无名,比如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自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就是有名无实(至少实力不大)。至于有实无名的,像慈禧太后那样的,就更多了。

而今天这里要提的,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和陈硕真有点类似的是,她也是有名无实。更离谱的是,陈硕真至少还有自己的起义军忠于自己,她虽贵为北魏皇帝,却是一个光杆司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她是拓跋浚的后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皇室血脉,文成帝拓跋浚之后

故事还是从正在热播的古装剧《锦绣未央》说起吧。还记得里面罗晋饰演的那个英俊潇洒的皇长孙——也就是后来的文成皇帝拓跋浚吗?这个女皇帝正是他的后人,按辈分来说,她是拓跋浚的来孙女,所谓来孙女,也就是拓跋浚玄孙(孙子的孙子)的女儿。

虽然是拓跋浚的后人,不过由于拓跋浚孙子拓跋宏的汉化运动,将拓跋由复姓改成了单姓元姓(拓跋宏本人也改名元宏),所以这个女皇帝也是姓元,由于姓名不可考,史称为元氏或元姑娘,谥号 “殇帝”。

一看没有名字,谥号还是这么不吉利的殇,也就大概能猜到这个女皇帝的命运了。那么这个女皇帝又是怎么当上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又发生了哪些变故呢?

她是拓跋浚的后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意外当帝,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在古代,女人是不被容许当皇帝的,除非是像武则天那样不仅有本事,而且运气还好到出奇的女人。可这个元氏的皇位却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元氏出生于528年,是北魏孝明帝元诩(也就是拓跋浚玄孙)唯一的孩子。这一年元诩才19岁(虚岁,下同),居然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还是女儿,可比他那些十三四岁就有儿子的先祖差远了。

就在元诩心心念念啥时候才能有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由于对自己生母胡太后的私生活大加干涉,最终惹怒了胡太后,一个不留神就被自己的亲妈胡太后给毒死了。

胡太后光顾着泄愤,也不考虑自己毒死儿子后皇位将面临无人继承的问题。

毒死自己的独子已经算是十分疯狂的举动,可胡太后似乎还嫌不够过瘾,要把元诩2个月大的女儿“女扮男装”立为皇帝。

她是拓跋浚的后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闹剧收场,北魏从此一蹶不振

胡太后为了稳定政局,匆忙中把2个月大的元氏立为皇帝。经过几天眼看大局没什么变化后,胡太后便改变主意说元氏实为元诩的女儿,因此又把她给废了,还给了她颁了一个带有浓烈安慰性质的谥号——“殇帝”。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元氏之后的故事,但从这个谥号以及胡太后的一贯作风来看,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不过胡太后的命运也不是太好。在废了元氏之后,她又找了皇族里一个叫元钊的3岁孩子立为皇帝,这一连串胡作非为的举动,最终导致了权臣的反叛。一个叫尔朱荣的大将,早有谋逆之心,正愁找不到借口,这下借着胡太后毒死元诩的机会,带兵讨伐,才两个月不到,就攻占了京师洛阳。在拥护长乐王元子攸为帝的同时,也把胡太后和元钊,都被扔进了黄河里。

胡太后这一闹加尔朱荣这一反叛,大伤北魏的元气。仅仅6年之后,北魏就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文/邓海春

黄帝次子昌意之子悃则被封于“北土”,即今我国内蒙古的鲜卑山一带,建立古鲜卑国,为诸侯,成为古鲜卑族的首领。拓跋氏是我国北方古鲜卑族的一个部族。他既是部族的名号,也是姓氏名号。拓跋氏的本意是黄帝的后裔。对此,1979年版《辞源》说:“‘拓跋’亦作‘托拔’,北魏皇族的姓。北魏自称黄帝之后,受封北土,谓黄帝以土德王,鲜卑族语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1983年版《辞海》说:“拓跋氏亦作‘托跋’,北魏皇族的姓。”1994年版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也说:“拓跋,复姓,北魏皇族的姓。北魏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由此可知,北魏皇族拓跋氏是黄帝的“土德”和黄帝的“后代”的意思。拓跋氏的始祖是黄帝之子昌意少子悃,对此史书多有记载。

为什么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在中国古代,但凡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要想统治长久,就会思考学习汉文化,巩固统治基础,而这些人中可称为第一人的当属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名元宏,献文帝长子,年幼时父亲就禅位于他,后来但献文帝仍然帮助其处理政事,献文帝死后,冯太皇太后以皇帝年幼为由辅政,直到490年冯太皇太后死,孝文帝才开始逐渐掌握政权。

为什么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北魏自建国之后,不断开疆拓土,在439年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经过几任统治者的努力,统治逐渐巩固,但仍有许多问题,制约着北魏的发展。

当时的北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经济落后,政令不通,地方割据性十分强烈。这些都迫使着北魏的统治者通过改革来加强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自484年起,由冯太皇太后主持。490年冯太皇太后死,孝文帝亲政,因此改革也基本上以此时间分为两个方面,前期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后期则着重学习汉文化,实行汉化政策。

在改革之前,北魏在地方行政上多依靠汉族地主,那是因为当时这些汉族地主在地方享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实力,与其耗费精力去剿灭,不如直接利用。所以北魏政府在当时任命这些汉族地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秩序,但这些汉族地主在上报户口时,多少报户口,使其有很多的隐户,严重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

自孝文帝改革后,在政治上,北魏政府也一改往常的做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实行了三长制。

三长制,就是规定五家为一邻,无邻为一里,五里为一长。既然是政府任命的,那么政府也自然对他们有所要求,不过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以前那些宗主督护干什么,现在你们干什么。复杂一点就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由于是政府自己任命的人,无论是行政效率,还是管理强度都大大增强了,北魏的统治机构也更加的完善了。

当然,任何一个朝代的改革,涉及到政治,都会整顿吏治,北魏自然也不例外。

484年,官员任期改由其政绩好坏决定,不再固定年限。在之前,那些北魏的高官仗着家里的门第,往往有恃无恐,似乎觉得天老大,他老二。当官时也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是贪图享乐了,这在平常年景还好,一旦北魏受到外敌的入侵,北魏政府定会陷入混乱。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虽然北魏实行了孝文帝改革, 但是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政绩,北魏在后来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统治阶级贪图享乐所致。

不光是改由政绩考核官员,北魏还学习汉人,实行了俸禄制。在之前,北魏是典型的家天下, 以自拓跋珪以来的八家为主干,他们在北魏享有封地,还享有国家分红。这样子,是可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毕竟这是我家里的产业。但是恰恰相反,它严重的打击了积极性。同时,实行俸禄制,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原来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中央政令不通,使得地方有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包括可以截留部分税收,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这样的话,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工资自然也是有高有低的,这地北魏官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更是一个打击,有些好官、清官自然感觉不爽。

同时,严惩贪污腐败。设立御史台,为了显示权威,宗室王子拓跋天赐、拓跋桢、元干、元提等人均因为贪污而被罢官免职,极大地震慑了各地官员。同时规定:百官凡是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一律处死。并由中央在每年秋季派人到各地视察,处死了贪赃枉法者40余人,使“食俸者局促,求财之路阻绝”。

为什么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在政治逐渐清明以后,北魏开始了对经济的全面改革。

在改革之前,北魏的农业虽然也有发展,但因为游牧民族之风,很多适宜耕种的土地被用来放牧,使得农业产量无法满足北魏的需求。

这时,中央官员李安世和李冲也相继奏请均田和租调,经济改革全面启动。

均田制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田40亩,女子20亩,只准耕种,不准买卖。2、桑田世袭,每人20亩,不足者补足,多余者充作倍田。3、耕牛一头授田30亩,限制为4头。4、地广人稀之地,百姓如有余力,可暂时耕种,但土地为政府所有。5、官吏中,依据等级不同,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8顷,辞职即下交。

随后,新租调法也开始实行,规定:一对夫妻每年出帛一匹,粟两石。

以上改革,很显然的看出了北魏的策略,即一方面保持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尽量不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通过均田制和租调制,更多的农民也被束缚在了土地上,《魏书》载“计省悉十倍有余”“海内安之”。当然,对地主势力的过多纵容,也注定了均田制在北魏不会长久。

490年,冯太皇太后死,孝文帝亲政,开始推行后期的改革。

第一步,就是迁都。

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之后,虽然帮助其在之后的40余年里就统一了北方,但到了孝文帝时期,平成已经不适合定都了。首先,平城偏北苦寒,容易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侵袭,且交通运输不便,容易发生粮食供应的困难。同时孝文帝为了继续推行改革,就必须要脱离鲜卑贵族势力强大的平城。

次年,元宏又亲自前往洛阳,说服了那些鲜卑贵族。回到洛阳后,孝文帝宣布改官制、禁胡服、改姓氏、定族姓。

在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多次受到鲜卑贵族的反对,如太子叛乱等事件,但孝文帝一律从重处理,甚至杀掉了太子。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499年,孝文帝在军中病死,时年33岁。

邓海春 作品

(版权@作家邓海春 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工作联系、约稿:manjusridh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