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独家特许!三江源国家公园限额开放,一起去探索这片秘境 三江源:祝你吉祥如意

我们去国外旅行的时候会发现

国外的旅游景点里

国家公园占了很大一部分

比如黄石国家公园、伊瓜苏国家公园

瑞士国家公园等等

官方独家特许!三江源国家公园限额开放,一起去探索这片秘境

反观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

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实在是不甘!

不过,这一空白马上要被打破了

自2020年5月

传出三江源要设立国家公园的消息后

时隔近一年,它终于来了

官方独家特许!三江源国家公园限额开放,一起去探索这片秘境

△2020年5月的央视新闻


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只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地区

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官方独家特许!三江源国家公园限额开放,一起去探索这片秘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

面积几乎占据青海的一半


2018年

因为自然保护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而关闭休养

现在,带着新的名字——三江源国家公园

有限的向我们开放了!

摄影@李友崇


等等等等

既然说是要保护,又为什么开放了?

开放进入能给三江源带给什么?

三江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

......

你的脑袋瓜里一定有很多疑问

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为什么三江源

会成为第一个国家公园呢?


——因为它真的够独特!

三江源国家公园

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腹地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有复杂多元的地形地貌

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扎陵湖,摄影@小澈

也是全球有人类文明以来

唯一没有大型兽类灭绝的区域

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

保留着最原真的生境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


夏季活跃觅食的香鼬▼

图片@惠营


在三江源地区

藏民至今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相依的生活方式

牧民们用转场放牧的方式利用和保护草原

他们以游牧为生、穿藏袍

以牛粪做燃料,随着季节不断迁徙

夏季的草场上,还会绽放出一顶顶牦牛帐篷

下图摄影@李友崇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不是禁止任何人进入吗?

现在为什么又要开放呢?


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被严格保护的区域

往往是最贫困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生活的区域

拥有“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

在这些区域似乎难以兼顾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黄河源所在地

也是藏人传奇格萨尔王的故乡和主要活动区域

在过去的十几年曾同时是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5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摄影@白开水

但是

保护水源地和发展当地传统的畜牧业

是相互矛盾的

牧民也没有从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受益

原本应该是这片区域的主人翁和保护者

变成了需要扶贫的对象

这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有限开放的意义


有限的生态容量决定了

这里每年只能接待有限的访客

三江源 X 润勃 X 云享自然 X 游侠客

联合发起的“黄河源”计划

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特许经营项目试点

希望能为中国的国家公园

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让未来的游憩活动能更合规有序

牛头碑,摄影@李友崇


“黄河源”计划在今年仅开放2000个入园名额

每一个访客名额都弥足珍贵

这2000人是新生事物的

见证者共建者

需要共同思考

如何带动国家公园社区的发展

如何将生态体验的环境影响降至最小

对社区传统生活

习俗与文化的冲击降至最小

如何在不增设新的永久性基础设施上

解决最基本的园内食宿行需求

......

摄影@陌青

我们十分有幸,获得了官方的唯一特许

能成为第一批进入的团队

每个人依次获得官方编号证书0001-0012


在国家公园建立后

很多年轻人回到当地成为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

他们清理垃圾、治理黑土滩

设立人工鸟巢

帮助被气候变化影响的黑颈鹤顺利育雏

开展生态体验项目后

他们还肩负着向外界介绍国家公园的任务

当地游牧社区从未接待过外来访客

他们以招待四海兄弟的热忱奉上最好的牛羊肉

以同样好奇的心态观察来自城市的外来者

每一批次的国家公园访客

在园区内的食宿行服务

由当地藏族牧民与云享自然科学领队协作提供

访客们通过科学领队的引导

欣赏万物生灵、尊重当地民族文化

并通过云享自然支付体验活动

反哺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山圣湖的藏族同胞

当前,云享自然的黄河源生态体验活动

经营收入中的60%-70%转移支付给了

参与国家公园访客接待服务的当地社区

摄影@钱小哆


我们会在这里做什么?

-独享原真、完整的野生自然-

黄河源区有让人震撼的高原湖泊

例如扎陵湖-鄂陵湖

我们将会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团队

共享这2万平方公里的野性自然

在科学领队带领下,在野生环境中徒步

在合适的距离观察野生动植物

体验最原真的黄河源头

摄影@李友崇


-高原Safari动物观察-

黄河源是中国野生兽类能见度最高的区域

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迁徙补给站

在本次行程中

科学领队会全程为你生动讲解生态知识

以车行的方式观察高原上的动物

如藏原羚、臧野驴、岩羊等

在雪豹、棕熊、狼等肉食动物经过的区域

亲手放置红外相机

定点观察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

迁飞水鸟的繁殖


安装野生动物监测红外相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

6月初开放的杂多点地梅▼

8月份的斑头雁带领雏鸟觅食▼

图片1、2@国庆、图片3、4@惠营


-融入传统藏族游牧生活与文化-

体验传统藏式帐篷和野奢藏餐(仅限夏季)

牧民司机带你游览和介绍他们生活的三江源

感受神山圣湖文化对野生动物的庇护


-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日常工作-

深入国家公园管护站

跟着巡护员

带你体验国家公园的日常保护工作


-黄河源的沉浸体验仪式-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

来一次阿尼玛卿神山的认知洗礼

在辽远的旷野里,喝一次野奢早午茶

在格萨尔王之路,听当地传唱人低吟

体验藏式煨桑仪式

在牛头碑体验敬酒仪式

在黄河源体验取水仪式

......

这次旅行绝不仅仅是观光


从一定程度上说,生态自觉来自生态体验

生态努力来自实地、现场的生态教育

生态文明源自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生命体验

——《青海日报》郝炜


-PBL式课题探究吸收-

提供知识包裹,为行前进行知识准备

专业导师为我们共同完成的目标

做主题引导与生态小课堂

提出所有的疑问

与同行队友在行程中碰撞更多的火花

深度习得更多的感悟

与同行的队友脑暴

放飞你的思想制造出闪亮的idea

将纳入我们的专属可持续生态构建智囊库

也许哪天你就会收到自己的idea被执行的消息



文案@蜜豆 编辑@月娘

作者:徐妍

在某些方面,阅读作家杨志军的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不应有太大的区别。我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杨志军的儿童小说和成人小说皆具有恒定的精神质地——洁净、神秘、炽烈、厚重,也具有诗歌的真正效力:使人们从困顿而匆忙的超现代的狂奔途中停下脚步、惊醒过来,进入到雪域的生命高原或海滨的生命地带。在这个意义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杨志军的第二部儿童长篇小说《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继他的第一部儿童长篇小说《巴颜克拉山的孩子们》之后,再度以儿童文学的样式给了今日的人们一个思考:何谓21世纪儿童的生命课?

这部小说是一部标准的成长小说。尽管其中内置了家庭故事、传奇故事、悬疑故事、动物故事乃至童话故事等多个不同的故事类型,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讲述21世纪背景下,一位汉族儿童如何在爸爸和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们的共同导引下逐渐成长的故事。在叙事视角的设置上,这部小说除了开篇的“引子”和篇末的“接着引子”是以成人视角来叙述,其主体部分皆是由名叫小海的汉族儿童“我”来讲述。他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有:为了救助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人与野生动物们,“我”和妈妈跟随作为雄鹰支队队长的爸爸李强从省城西宁的高档小区搬迁到郊区的野生动物救助站;“我”和妈妈因不理解爸爸的搬家决定而使得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爸爸离开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三江源的事业中,并在劝阻拍摄“三江源万年冰纯净水”广告摄制组的过程中离奇失踪;“我”为此踏上了“寻找爸爸”之旅,在几近绝望之时,被爸爸曾救护过的野生动物们所陪伴、帮助和导引,寻找到了爸爸;在“我”四年级时,爸爸在“高兴地看到所有的鹤蛋都安然无恙地得到了亲鹤的认领时,突然就‘哎哟’一声倒下了,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至此可见,在这部小说中,三江源上人与人、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主要被放置在儿童视角下,且都隐伏在“寻找爸爸”这一成长小说的核心故事模式的前后左右。也正是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作家通过悬疑、正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复现了爸爸与青藏高原的命中注定的根性关系——爷爷奶奶的命是高原给的,表现了爸爸李强对“我”的精神引领,同时呈现出三江源人对爸爸李强的由衷敬意,以及爸爸李强、良善的普姆爸爸、朝鲁叔叔与奸商“笑脸叔叔”在做人上的大相径庭。总之,这部小说正是通过“寻找爸爸”的核心故事模式,才迎来了“我”的成长礼:“我”理解了爸爸,也收获了亲情、真情、离别、等待、重逢、感恩、爱护生灵等儿童成长中的生命课。

这部小说在借助于“寻找爸爸”的核心故事模式来表达对三江源守护者的敬意的同时,还虔敬地将叙事目光聚焦在三江源的野生动物们身上。不过,三江源的野生动物们——高原鹰、赤麻鸭丢丢、红嘴鸭阳阳、藏野驴达娃、白唇鹿妈妈、藏马熊咖咖和啡啡、小黄马遥遥、大灰狼星宿海、狐狸小红朵、斑头雁大叔等除了具有野生动物的自然属性,更具有青藏高原生命的超验灵性和博大神性。而杨志军之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圣灵化野生动物,并非为了怀念他记忆中的过往岁月,而是为了获取直面濒危的现代社会的思想力量和朝向未来世界的情感力量。

正因如此,“寻找爸爸”的谜底便是“三江源之歌”。何谓“三江源之歌”?“是爸爸教我的歌,大概也是三江源的民歌,是爸爸编了词的民歌”,“说的是三江源源头水系的三种发源形态”,如歌词所写:“沼泽的水,山泉的水,冰川的水,/天上的水,地下的水,远古的水:/都是三江源头的水。”概言之,三江源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之水。一旦三江源遭到破坏,势必危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澜沧江的生命源头。这样,救护三江源,即是救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三江源之歌”其实即是“寻找爸爸”这一核心故事模式所寄寓的主题意蕴:寄希望于未来的一代。所以,“三江源之歌”由爸爸李强传递给“我”,再通过“我”,播撒于诺布哥哥、普姆妹妹、艾米尔姐姐等汉藏儿童。如果说百年前鲁迅通过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确立了“救救孩子”这一“立人”的启蒙主义思想旨归,那么杨志军则是通过《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承续了鲁迅的“救救孩子”的“立人”思想,且以神性之思去追问和设想:何谓“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应该有根有灵、与万物平等。“真正的人”在人世间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你”的吉祥如意。这个“你”,是孩子,是“孩子”似的人类生命,是三江源上的自然生命,还是世上一切生命。

然而,这部小说中的神思哲学故事的背景是诸神退隐的时代,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作为一位内省的理想主义者,杨志军愈是从神思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灵魂归属问题,就愈是自省人性的弱点和理想主义者的限度。在这部小说临近结尾处,爸爸李强对儿子小海揭秘了“雄鹰支队”名字的来历:为了“弥补一下对鹰的亏欠”。这样的处理方式固然使得“完美的爸爸突然不完美了”,但却显示了杨志军在创作这部儿童小说时始终守护着灵魂的真与深。如果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鲁迅《〈穷人〉小引》),那么,凡是灵魂的神圣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亏欠者”。尤其,爸爸李强的无声死亡令人痛彻心扉。“我”在多年后对爸爸李强的死因如是剖解:“其实爸爸的心肺并不适应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奔忙,让他死去的是稀薄的空气,是缺氧,是他对自己的过高估计……”这段追忆是写实的,也是隐喻的,内含了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悲情的宿命。但倘若爸爸李强重新活过来,在杨志军的小说中,还会一意孤行地为三江源付出一切。为什么?若你吉祥如意,一切付出就都值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6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