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字有3个读音,在姓氏中怎么读? 让世遗活起来:安阳殷墟令世人惊叹的三大发现
殷,生活中常见的汉字,也是一个姓氏,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不过殷是一个多音字,在生活中你读对了没?下面一起来简单的认识下殷这个汉字吧。

殷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殷
拼 音:yān;yīn,yǐn
画 数:10画
部 首:殳
五 笔:RVNC
笔 顺:ノノフ一一フノフフ丶

基本释义
读yīn时:
1、富裕,富足:殷实。殷阜。殷富。
2、深厚,恳切:情意甚殷。殷切。殷勤。
3、众,多:“士与女,殷其盈矣”。
4、盛,大:殷祭。
5、中国朝代名,商代的后期,由盘庚起称“殷”:殷墟。
6、姓。
读yān时:黑红色的意思。
读yǐn时:
1、雷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2、震动:“熊咆龙吟殷岩泉”。

(甲骨文)
相关组词
词语:
1、殷切
【拼音】:yīn qiè
【释义】:“殷”字在这里作形容词,表深厚、深切之意,这个词形容深厚而迫切之意。
2、殷红
【拼音】:yān hóng
【释义】:“殷”这个字在这里表颜色,殷红时我国的一中传统色彩名称,是一种黑红色。
3、殷厚
【拼音】:yīn hòu
【释义】:意思是指殷实,富裕。
其它组词:殷历、殷冔、殷恳、朱殷、殷给、殷富、殷户、有殷、殷商等。
成语:
1、殷天蔽日
【拼音】:yīn tiān bì rì
【释义】:意思是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2、殷鉴不远
【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
【释义】:意思是指周朝子孙应以商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3、民殷国富
【拼音】:mín yīn guó fù
【释义】:意思是指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其它成语:家殷人足、民殷财阜、殷民阜财、青鸟殷勤、殷浩书空等。
关于殷这个字就简单的分享到这了,从它的组词可以看出,殷这个字一般都是读第一声哦,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世遗活起来#一提起中国最早的朝代,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夏商周”三个朝代,然而三千年的时光犹如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将我们与之分隔在时光的两端遥遥相望。

安阳殷墟博物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在殷墟发掘前,我们仅能从史书中存留的文献碎片中依稀窥见那个辉煌而强盛的文明,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史料、文物证实它的存在。
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也重新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中国信而可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更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记录、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
2006年7月,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安阳殷墟被列为我国第三十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馥郁酒鬼,守护世遗”,由酒鬼酒独家冠名的历史文化节目《万里走单骑》以“保护中国世界遗产,探寻中华文化之根”为目的,从城市、甲骨文、青铜器三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神秘而强盛的殷墟文明。
一、矛盾又和谐的城市
商朝中期曾先后五次迁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衰败混乱的时期后,直至第二十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商朝才逐渐稳定下来,重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因此商朝后期又称殷商。我们现在所说的殷墟,一般是以盘庚迁都为起点,到周朝灭殷后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都城逐渐沦为废墟。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如果你是第一次参观殷墟遗址,站在殷墟王陵遗址的大门向内望去,一定会一脸迷茫。因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如故宫那样鳞次栉比的宫殿,而是一片一马平川的平地。
其实这只是为了更好保护殷墟遗址,所以将开放参观的部分都建在了地下。地面上则是通过种植灌木来标识地下墓葬的分布区域。

自发现殷墟至今80多年来,殷墟考古共发现墓葬8000余座,包括王陵和大量族墓。整个殷墟遗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殷墟王陵遗址与河对面的宫殿宗庙遗址,以及东北方向的洹北商城遗址。
王陵遗址是历代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其中,最为著名也最具有考古价值的,便是我们熟知的妇好墓,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将军。这座墓也是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商朝王室墓葬。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兵器、甲骨等文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考古,我们可以清晰勾勒出一位骁勇善战、不怒自威的巾帼女将。
宫殿宗庙遗址则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这些宫殿建筑以黄土木料为地基,以木柱支撑房梁,夯土城墙,结构复杂又错落有致。以王陵和宗庙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
车马坑
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北方的洹北商城面积约为470万平方米,相当于6、7个故宫太和殿那么大。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四合院雏形,还在一处贵族居所内,发现了一件颇不起眼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那就是陶三通——排水用的地下管道,不论是造型还是功能,几乎与我们现代所用的三通水管一模一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实际却代表着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理念。
陶三通
但与此相反的是,考古学家们在殷墟遗址的祭祀坑和陪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的人殉和人祭。
活人祭祀在殷商时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上到祭祀神灵、占卜凶吉,下到王公贵族下葬,都要用人命填补,动辄就要杀戮千百俘虏与奴隶。这种原始社会特有的凶残与野蛮,带着血与火的暴力粗犷,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构成了殷商文化独有的气息。
二、贯通古今的甲骨文
郭沫若先生曾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吞尔一邑震寰宇”,由此可见甲骨文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性。
甲骨文是殷墟遗址发掘之旅的开端,其自身的发现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晚清时期,一位名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生病求医时,发现大夫所开的药方中一味名叫龙骨的龟甲药材上,竟然有人为刻画的痕迹。经研究比对后发现,这些痕迹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线条,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古代文字。就这样,在战乱动荡的20多年里,王懿荣、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前赴后继、呕心沥血一代代接续考证,最终断定史书中所记载的殷墟就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在当时,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不啻于一道惊雷,惊醒了中国人饱受西方列强战火摧残而麻木痛苦的心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3000年前的商朝,带着宿命的神鸟创造了“四海来假,来假祁祁”这般辉煌强大的商王朝;几千年后,又在中华文明之火遭受西方文明灭顶打击、摇摇欲灭之际,以一种偶然又必然的姿态,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告诉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不要忘记过往的荣光与辉煌;在国将不国、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注入一针强心剂,重新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文明之魂。
没有文字,文化就缺乏传承的载体。甲骨文便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是古人与今人跨越3000年光阴的对话,是贯通中华文明古今的生长之根,在一片片龟甲上,刻下了独属中国文化的破晓时分。正如《万里走单骑》安阳殷墟篇开篇所说的那样:
什么是甲骨文?它是日月山水,车马牛羊,它的千姿百态,是自然万象;横竖撇捺,篆隶行楷;它的进化演变,是文脉赓续,文明之光。
三、青铜器——司母戊鼎
殷墟出土了大量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在内的青铜器,其中体积最大的就是司母戊鼎。
鼎在原始社会是日常饮食用的陶器,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水平的增长,逐渐发展为“别上下,明贵贱”、用于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祭祀用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云雷和饕餮纹
司母戊鼎身呈方形,四足中空,整体厚重典雅、气势宏大,四面以云雷和饕餮纹饰作为装饰。
司母戊鼎
两边的把手纹饰则为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象征着大自然和鬼神的威慑力,走近观察,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朴而狞厉的美。
看了节目才知道,原来一些青铜器刚出土时并不是我们通常认知中被岁月模糊了身形、全身遍布暗绿色锈迹的沧桑模样,而是在时光积淀下的散发着低调的鎏金色泽。
在这尊重达三吨的巨型方鼎上,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当它还未被三千年的岁月所磋磨,在那古老而蛮荒的时代,是何等的恢宏壮阔!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安阳殷墟,并不仅仅是一座掩埋在泥土之下的墓葬和宫殿;“这是一座都城的建设,是一个王朝的缩影,是三千年前开天辟地的先人们,在文明的荒原上建立起的秩序和繁荣。”
因此,我们又怎能让这样的文化瑰宝默默无闻呢?如何传承,何为传承?我们现在立刻就能能做到的,正如节目中单 霁翔老师说的那样,要想让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从我们拒绝提笔忘字做起,也许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拿起笔,就是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贡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