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关国家植物园的“植”识点,请查收 北京南北两座植物园格局如何形成?专家谈中国植物园往事
4月18日
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

4月18日,游客在国家植物园入口处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一时间
不少小伙伴大脑里冒出一连串问号
国家植物园和普通公园或植物园有什么区别?
园里都有啥?
……
其实
国家植物园“内外兼修”
除了“秀色可餐”、多姿多彩的植物
供科学传播、园艺展示、生态休闲

图为国家植物园(北园)一角。(国家植物园供图)
更有核心的“隐藏功能”
比如,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

图为位于国家植物园的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植物园供图)
简单来说
它比普通植物园的功能和植物物种收集丰富得多
也具有保护濒危植物的功能
未来将成为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
它融合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
将助力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
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
而是指以人工途径
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
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
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
予以保护
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图为国家植物园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千岁兰。(国家植物园供图)
国家植物园里都有啥呢?
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
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
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
共超过3万种
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
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
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
图为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的展览温室。(国家植物园供图)
国家植物园有多大呢?
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
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
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扩容增效整合而成
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国家植物园规划图。(国家植物园供图)
当然,在国家植物园里还能邂逅
曹雪芹纪念馆、卧佛寺等一系列文化景点
春意正酣
花海艳灿
赶紧走起 去一睹真容吧!
记者:赵旭、杨淑君
来源: 新华社
今天(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也实现了几代植物学家的夙愿。
国务院的批复明确指出,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现有相关资源,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北京植物园(北园)与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南园)一路相隔,北京南北两座植物园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植物园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图书馆研究馆员胡宗刚,并查询了相关资料。

3月6日,初春时节,北京植物园卧佛寺百余株腊梅陆续绽放,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图/IC photo
一波三折的首个正规植物园
胡宗刚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植物学史研究。据他介绍,植物园属于现代科学文化事业,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清末开始传播西方科学,但当时植物学仅作为知识传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
直至1922年,动物学家秉志、植物学家胡先骕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才以此为起点发展起来。“今年恰是该所创建100周年纪念,此后中国生物学研究机构多是从此所发轫而来。”
生物研究所中分动物部和植物部,分别由秉志、胡先骕主持,研究所最初计划中有设置植物园的内容,但由于经费所限而并没有着手筹建。至1925年,胡先骕第二次留美归来,又计划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合作设立植物园,然而不久北伐战争爆发,计划只能再度作罢。
1928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与尚志学会在北平石驸马大街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以纪念已去世的教育家范源濂,后在文津街3号建造新楼。“静生生物调查所由胡先骕主持,成立不久就开始筹划设立植物园。但选择适宜的园址颇为困难,由于北平气候干燥,不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最终植物园仍然没有建成。”

2017年11月12日,庐山植物园出现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的迷人秋景。图/IC photo
由于胡先骕是江西人,1934年,静生生物调查所与江西省农业院合作在庐山创建了庐山森林植物园,这也正是如今的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的前身。胡先骕派著名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到庐山森林植物园任第一任主任,还派陈封怀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了两年植物园造园工程。
作为中国近代植物园的创始人之一,陈封怀此后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而到了1938年,我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庐山森林植物园也已获得国际声誉。
首都植物园选址香山一带
1929年,另一个植物研究所——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也在北平成立。这个研究所设于西郊公园(如今的北京动物园)内,并在西郊公园内开辟了一个小规模的植物园。
“胡先骕、刘慎谔等植物学家在从事植物学研究时,都渴望创建规模大、栽培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园,然而囿于经费和战乱影响,最终成效甚微,但他们追求科学之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国后来的植物学家。”胡宗刚说。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将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所址沿用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旧址。
“此时北京西郊公园被北京市政府接收,而公园中的植物园则被中科院接收。于是中科院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拟将先前的植物园予以扩大。”他说,中科院植物分类所与西郊公园管理委员会商定具体办法,其后西郊公园更名为北京动物园,隶属于北京市园林局,由此开启了中科院植物所与北京市园林局开展合作的源头。

3月18日,北京,中科院北京植物园,雪后的山茱萸开花。图/IC photo
双方商议在北京动物园里多划出一些地块建设植物园。当达成初步意向后,植物学家还是觉得面积太小,需要重新选址。寻找新园址的任务就落到俞德浚身上,他那时刚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成归国。显然,植物学家们想建设一个代表国家的植物园。
植物学家以苏联莫斯科总植物园为范本,拟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植物园。俞德浚先后在圆明园、清华园附近踏勘,都不甚满意,直到最后找到了香山卧佛寺一带,才最终落定下来。
南北两园均具备科研、展览功能
“当时,年轻知识分子的呼声倍受重视。”胡宗刚说,1954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文中、董保华等青年给中央写信,提出“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像苏联莫斯科总植物园一样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北京植物园”。这个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56年,由中科院与北京市联合上报国务院的“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得到批复,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园林局共同领导,并拨经费560万元,用于第一期建园工作。
于是,北京植物园在香山脚下诞生。1957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园林局共同组成了“专家规划设计委员会”,对北京植物园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规划以莫斯科植物园为蓝本,满足科研和科普两方面的需要。规划确定,香颐路之北作为植物展览区,香颐路之南作为植物研究试验区。
然而1960年前后,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建设专款被冻结,建园工作停顿,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合作也随之结束。香颐路之南归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有,后建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简称“南园”。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植物所也从动物园迁至植物园内。香颐路之北归北京市园林局所有,建成北京植物园。 南北两园为两个独立单位,各自发展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植物园陆续建成了牡丹园、月季园等约10个植物观赏区专类园,其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还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如今每年的市花展,均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月季、菊花竞相开放的盛况。官网显示,园内收集展示各类植物10000余种共计150万余株。
2021年12月5日,北京,北京植物园卧佛寺里蜡梅开始绽放,阵阵花香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图/IC photo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南园)汇集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园区建有宿根花卉园、稀有濒危植物区等十余个专类植物展区和一个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收集保存植物7000余种。官网显示,南园种子库不仅满足本园植物引种的需要,还面向世界各国的植物园及相关科研单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并与其进行种子交换工作。部分引入的种子及种子状果实标本建成了种子凭证标本库,目前库中已收藏种子83000余份,共计20000余种,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几代植物学家夙愿正在实现
相隔半个世纪,专家再度写信呼吁建立国家植物园。
2003年12月26日,由侯仁之、陈俊愉、张广学、孟兆祯、匡廷云、冯宗炜、洪德元、王文采、金鉴明、张新时、肖培根等院士联名给中央写信,提出“关于恢复建设国家植物园的建议”。建议称,作为世界植物宝库的中国,理应建立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植物园,以全面搜集和展示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养。
2021年4月21日,北京,北京植物园牡丹园内的牡丹已经进入最佳观赏期。图/IC photo
近些年,一些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也在积极呼吁建立国家植物园。如今,这些呼吁得到了回应,几代植物学家的夙愿正在逐步实现。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今年1月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
据湖北日报报道,2月15日,湖北林业工作视频会议透露消息,省政府已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申请,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相关单位,在武汉建设华中国家植物园。
胡宗刚说,植物种类丰富的云南未来也有潜力建设国家植物园,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越来越完善。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