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

近年来,湟源县文化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按照“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潜力,推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丹噶尔古城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宁八景”之一和“西宁最美的街区”;湟源县被人民网评选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十二五”首批“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县”,在“西北旅游总评榜”上,湟源县入选西北“十大旅游名县”、丹噶尔古城入选西北“十大旅游古镇”。

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支柱地位初显
湟源县把发展旅游产业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从战略重视转向重视旅游产业政策、体制机制、资金支持甚至到景区建设、项目策划等具体举措,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初步显现。2015年,全年完成旅游接待20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800.5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和28.2%;2016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2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7874.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6%和28%;2017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256.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5261.5万元,同比增长12.2%和26.5%。
旅游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湟源县高度重视旅游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日月山、丹噶尔古城、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了日月山二期开发、丹噶尔古城二期开发、宗喀源文化旅游基地等建设项目,完善旅游公厕、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旅游商品产销体系构建、旅游网络平台升级、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等工作,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同时,狠抓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采取合作、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推动湟源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拓展平台,滚动发展,青海宝牛文化旅游产品有限公司、青海星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青海宗喀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入驻湟源旅游市场,有效促进了湟源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湟源县不断注重旅游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加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味,狠抓旅游行业规范化服务管理,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以丹噶尔古城、日月山、赞普林卡为主的历史民俗文化景区体系;以署衙断案、文庙诵经、羌风流韵表演、民族服饰展演、原生态曲艺演唱为主的文化演艺体系;以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陈醋为主,石刻、皮雕、浮雕、根雕、刺绣、剪纸、水晶、昆仑玉、藏毯、沙棘汁、牛角制品为辅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体系;以福苑酒店、王家大院、新世纪宾馆、海源宾馆为主的餐饮住宿体系;以东峡乡下脖项村、波航乡麻尼台新村、城关镇丹噶尔新村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体系。文化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湟源县积极组织宣传队伍参加省内外各种类型的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展销会,通过走访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参加旅游宣传服务活动、邀请旅行社现场踩点踩线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对目标客源地游客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擦亮了“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县”的文化旅游名片;创新微信、网站和微博组合营销模式,开通了“湟源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对湟源旅游网进行整体改版升级,启动了“4G丹城,智慧湟源”建设工作,来源游客可在丹噶尔古城享受“4G网络”全覆盖服务,实现网络营销互动,为广大网友和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湟源县举办了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暨腊八节、摄影艺术节、诗歌节、丹噶尔杯曲艺大赛、“六月六”城隍庙会、乡村文化旅游节、申中“四月八”传统庙会暨赛马会、丹噶尔杯国际高原风筝邀请赛等一系列大规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创意活动,成功拍摄了传奇故事片《藏客》、旅游微电影《爱上夏天》、系列片《行走湟水》、专题片《蔚蓝的天空》等影片,湟源牦牛角挂件饰品在第五届和第七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分别荣获金奖和“全国百佳旅游商品”称号,湟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不断提升,“品腊八、共祝福”活动获得由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成为湟源县首个获得世界纪录证书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稳步推进亮点频现
近年来,湟源县以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和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加强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制度、优化农家乐环境卫生和服务质量、丰富乡村民俗文化活动、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拓展游客休闲活动空间,乡村旅游稳步推进、亮点频现。东峡乡下脖项村旅游设施日臻完善,美丽乡村旅游规划即将实施;波航乡麻尼台与石崖湾两村打造出农家客栈休闲区一处,为旅游团队、自助游客提供了理想、个性化的休闲场所。
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县”品牌
湟源县狠抓旅游行业升级达标、规范运营,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分阶段、分步骤,对旅游行业经营证照、旅游安全、设施环境、卫生情况、服务质量等重点进行专项整治,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规范化经营和优质化服务,营造了文明、安全、整洁、有序的旅游环境。同时,狠抓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班工作,近五年来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成立湟源县旅游协会,将全县旅游企业和经营户纳入协会管理,通过协会制作“湟源旅游优惠卡”,将湟源旅游产品整体打包,以更便捷、更优惠的方式直接推销给游客,有效地促进了湟源旅游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步,湟源县将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以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推动旅游资源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素质,形成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合理的旅游客源体系,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湟源县旅游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水平,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县”品牌,把湟源建设成青藏高原第一古镇和中国西部排灯之乡。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辖于省会西宁市,属湟水上游,祁连山南延余脉。而湟水的发源地在今海北州海晏县包呼图山,此山原为海晏建置前的湟源县旧地,湟水之源的县域专名再结合政区调属,也基本能够对应上。早在西汉时,湟源境内即设立了“临羌县”,而后县境沿革几经变迭,清代道光九年(公元1744年)分西宁县地置“丹噶尔厅”,以利建置稳定,民国初(1913年)遂又改称湟源县至今。虽然建置较晚,但因这里所处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湟水谷地)两大地貌过渡带,也是农牧业相融交错的区域。同时为防戍藏蕃、德蒙等部族袭扰,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便修筑了“丹噶尔城”,再将原置于日月山的市集迁来此城。丹噶尔意喻为藏语“两水交汇的城堡”(岔口城),由此依托其“唐蕃古道”与“丝路南翼”的节点区位,云集商贾众号,物贸繁荣产业,且聚开“茶马互市”等功能,更获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等扬名褒称!

湟源丹噶尔古城的三维全景示意图。丹噶尔古城周长2554米,城墙高7.3米,设东西二门,东曰“迎春”,西曰“拱海”,皆筑瓮城与城楼。城廓北侧还建有护城壕沟。建城初衷,肩负戍卫职责,谓列“兵城”实要。
这座百年古城承载着厚重、浓郁的多元文化信息,并体现出地方民族特色与汉地农耕、蒙藏回牧业交汇融合的人文元素。城内民居具有中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风格,轴线明显,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两道三井院落组成,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及两层楼房,墙面厚实坚固。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嵌各种吉祥图案砖雕,彰显出古城百姓的安居和富有。

丹噶尔古城南侧的入口标识。
拱海门,为丹噶尔古城之西门。名称源于清代官员召集蒙藏部落出此门到青海湖祭祀“西海神”(青海湖古称'西海')时,会在西门外举行仪式,“拱”也为作揖,以表恭敬。

进入拱海门后,就是城隍庙。湟源城隍庙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其后曾多次维修。目前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此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城隍庙旁侧,就是湟源县博物馆。
位于丹噶尔古城中段的“厅署”旧址。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 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每天定期进行升堂表演,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近期因特殊缘故而暂停)。
丹噶尔厅署建筑内部的进深空间。
厅署格局背山面城,以彰显出行政地位的庄严气场。
丹噶尔厅署外的古城主街,呈东西向贯穿于中轴线,视觉通纵,连接着“城隍庙、文庙、厅署、镇海协营”等功能建筑群,为城内重要的商业街市,展现着古城最核心的脉络肌理。现在旅游观光兴起后,都是招揽游客的商品卖点,云集了古玩、服装、藏药、餐饮等多家店铺。
左侧为古城文庙(照壁)。文庙建于民国七年至九年间(1917-1920),占地4800平方米。文庙内的小学堂,为1918年由时任湟源县知事陈泽藩动员社会富商集资捐建。
丹噶尔古城内的“镇海协营”旧址。位于古城中街北,是青海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军事机构之一,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并见证了丹噶尔作为戍守边疆的“兵城”之责。据清代《丹噶尔厅志》记载,初设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驻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为游击署,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并增添中军都司一员,把总一员,步守兵250名。后兵员几经增添、裁减、移驻,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有马、步、守兵264名。民国3年(1914年)奉命裁撤绿营,改为宁海军巡防备营之一。镇海协营署历任副将14名,副总兵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
丹噶尔古城的东门—迎春门。旧时在立春日,县/厅官员会在此举行“打春”仪式,然后开展备耕活动。而湟源地处高原山地的寒冷气候,春风总是迟来吹佛,在城东置“迎春”之门,意喻丹噶尔人期盼温暖的东南风为这里带来万物复苏,以喜迎四方来客。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商业贸易,使丹噶尔古城成为集“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河湟重镇。
特写“湟源迎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