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寺院义工吗?记录我的十一天寺院义工生活 六祖的故里,新兴的国恩寺,慧能大师庇护下的佛教圣地
记录一位网友的义工之路(文:红尘逃兵),如图,文不适合在这里展示,请联系我,第一时间删除。
19年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就有了去寺院做义工的想法,心动不如行动,正好看到了某某寺招聘临时义工的消息,就选择这家寺院。
2月1日早上6点钟就起床刷牙洗脸,打了滴滴直奔高铁站,坐第一班轻轨到广州南,又从广州南转地铁到窖口客运站。
从窖口到四会才2个多钟,去到四会差不多中午十二点多,车站马路对面有去寺院的公车,可是要五十多分钟才一趟,打开导航直接步行,大概走了一个多钟,终于到达了六祖寺,看到某某寺这几个字的时候,心中一片释然。

到了地方,自报家门说过来做义工,工作人员很快就给我安排了房间,原以为居住环境很差,没想到还是不错的,还有热水洗澡。

给我安排的工作是早上四点半到厨房帮忙,五点钟打板,禅修的起来做早课时我们已经忙了好久。

因为是义工,管理我们义工的师傅让我们等禅修人员吃完了再吃。所以经常是看着自己端上去很多菜,最后一个都见不到。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早餐和午餐饭菜都没剩下我们义工的,最后煮了个面条,大伙躲在厨房里吃。
吃过早饭,天渐渐亮了起来,周围的山烟雾缭绕,宛如仙境,果然修身养性好地方。
知道下图这是在做什么吗?你们以为是在倒垃圾,其实不是,这是在给蚂蚁昆虫类小动物施食,寺庙受十方大众供养,寺庙又把这份福德分给众生,即使是小动物也不例外。
因为坐禅要持斋(过午不食),但又怕他们(禅修的那些)受不了,所以用豆子给他们熬了几桶汤叫做营养汤,但是只能喝液体,一点固态都不能吃,豆渣也要过滤出来。
禅修的时候,不能说话,他们形式上都能做到,但止语的内涵应该定住心念,不让精力分散出去。
结果挤眉弄眼、指手画脚甚至拿个本子来交流,这样的止语又有什么用?
晚上把灯给点上。
寺庙给我们义工准备了一间禅堂共修,基本上每晚我都去学习一下,因为我们没参加过禅修,寺里后来专程安排了个教短期出家班的大师兄来交我们。
第一次在外过年,大年三十,虽说在寺庙里没多大感觉,但毕竟我们还是世间人(暂居方外),工作人员给我们送礼物,派红包,这么多人五湖四海的人因缘来到这里,也是一种缘分。
除夕夜的寺里,晚上十一点半,寺院里已经一片寂静,坐在六祖真像旁边,外面世界炮仗声很大,偶而有几个烟火在空中绽放,从我的位置看却是烟花在我们脚下,今年在寺院跨年,这机缘不是谁都有的。
零时零分新年一到,给六祖上了香拜了年,再到山下庙里给其他诸佛拜个年,到了山下发现已经到处都是人,据说很多地方都相信新年头一柱香的福报最大,但这种东西我以为在心而不在形式,任何事只要虔诚就是最好的。
新年了包饺子,短期出家班的师兄们过来帮忙,厨房里都挤满了人,都搭不上手了。当然这些细活我们这些大老粗也做不来。
大年初三,寺里让所有出家人、短期出家班、员工、义工到综合楼给大和尚拜年,原本我以为整个寺院就十多位出家人,没想到今天乌泱乌泱冒出了一百多,从各地赶来的信众的车子把广场都占满了。
我才知道原来出家人到了某一位置,出场的场面也可以如此震撼。――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事情,因为要给大和尚拜年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综合楼给出家人、员工、义工拜年,信众拜年在方丈楼。
当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劝信众到方丈楼时,我听见旁边的阿姨嚷嚷着我是义工我是义工,然后又和身边人说,他们要是问起来就说我们是做义工的, 我在旁边听着都乐;平时干活有几个人难道不知道啊,今天竟然有几排的义工,
世人总是无知地认为事情的好坏面,自己可以只要好的不要坏的。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和尚有神通可以给自己加持、赐福。
转塔我从来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不过是他们转就陪着去转。直到我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去转塔,我放着音乐一直转,当歌曲放到一首瑜伽的冥想曲是一首大自然声音,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宇宙竟是如此的美妙,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
寺庙里的夜,点起一盏佛燈,照亮众生内心。
每个人的修行方式不一样,有人喜欢坐禅,有人喜欢拜忏,有人喜欢读经。而我喜欢静静的看着一盏一盏的佛燈,照破内心的黑暗、无知。
附近有人结婚,到寺里请吃饭,然后摆了这些素肉的宴席,不知道大师们吃的时候有没有起心动念,反正我就起了一点。其实真正的吃素是为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哪怕只是形状相似也不要有。
因为那样就会破坏自己的慈悲心。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那是济公这种定力能够达到不着相无执念才能做的,下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过了9天禅修习班结束了,各位师兄陆陆续续的下山了,义工里也走了好几个。也是,大家因为这个缘份(禅修)来到这里,缘份结束了也就该散了。
禅修人员走完了,接下来就是把床单被罩换新的,等待下一批禅修人员。
禅修人员走后留下很多没吃完的零食水果,寺庙有规矩,寺庙的一切都是由十方大众供养,不得有半分浪费,眼看着这些水果再不吃就烂了。
大厨决定把它分成每人一份,是吃是扔各人决定。
初八,按照原定计划下山的日子,十一天的寺院生活结束了,感悟颇多,对于我来说,这里不是最终归宿,我凡人一个,终归还是回到世间,过平常人的生活。
对了, 关于费用,这个是随喜,也就是随便你,看你的心意,寺庙的东西都是随喜,好比有人结缘了半麻袋的书就放几块钱也没人说你。
比如你参加的是禅修班,又吃又住又拿十几天,你就是随喜一块钱也可以,寺庙不会因为这些俗事而生分别心。
义工从来没有让随喜过,不过本着不占寺庙便宜的心,临走时我往功德箱放了一百块香油钱。
回去后要借钱交房租,摩托车加油,找工作吃饭,交电费话费,天哪,你们说身无分文的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些现实,还有一种情况是香客、游客到寺庙里住,听说按照规定最多只能住三天。
不论你捐了多少香油钱。而且好多寺庙不接待挂单,有人以义工的身份住进去,然后干活的时候偷奸耍滑,要我说真没必要这样做,你本来是来修行的,既然无心修何必要来?当今社会哪里不能挣到吃住?
哦,还有义工不用持斋(过午不食),但我本来就过午不食,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根本没有这条戒律。
山上的日子很清静,特别是关掉网络那几天,它真的提供给人了一个心灵宁静的地方,在山上可以不用去想尘世间的烦恼琐事,功名利禄在这里尽显平淡。而且不论你在外面事业多有成、名声有多响亮。亦或是有多落魄,事业有多不如意,在这里一律平等。
在这里只有一个目的见性成佛,然而因为这里太平静,反而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修炼,我个人觉得修行应该在尘世间,因为人间它是善恶参半,是非参半,聚散离合、爱恨交织时刻上演,只见善或只见恶就见不到真理。
在生活中做好自己、端正心态就是一种修行,追求真理就像爬山,上山的路有千万条,而最终的目的是山顶。
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是禅宗大师六祖慧能的家乡和出生地,据史实记载,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24岁时闻《金刚经》开悟,于是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佛祖。
大家都知道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是因为六祖慧能和《坛经》成为世界佛教文化的圣地。六祖慧能的真身像历经1200多年风雨动荡,至今仍完好地安坐在南华寺的大殿里,接受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游客的膜拜,长年香火不断,蔚然壮观。
新兴县的龙山国恩寺,俨然就是一个浓缩版的南华寺,早年来的多数是本地人,即使是过年也不会有熙熙攘攘的场面,但亦是常年香火不断。

90年代中,因为单位在新兴县城有项目,经常要去新兴处理业务。从那时起就知道了新兴是慧能六祖的出生地,还有个国恩寺。那个年代的云浮给我的印象不是很好,但喜欢新兴。广州到新兴,只有50公里左右的高速,只到三水就出高速,让卖家过马房大桥开始走324国道。从鼎湖山下经过山清水秀的肇庆,进入云浮,那时的天空没有雾霾。但云浮也不见什么蓝天,改革开放初期,环保观念普遍薄弱。国道两旁都是加工大理石的作坊。以致眼前空气中总有一层灰蒙蒙。当我们离开国道拐入省道往新兴走不远,眼前又满是绿水青山。每次去处理完业务后,都喜欢去国恩寺转一圈。国恩寺距离新兴县城十来公里。这十来公里的路两边好多凉果加工厂,都是无污染产业。
这是老国恩寺的门口,现在的国恩寺建了个更大的门口,原本的这个老国恩寺就成了园中园。因为一直喜欢它的幽静中的古朴和庄严。所以没再去拍那个新寺大门。殿堂里我也从不拍照。国恩寺留下的照片就是门口和后花园为多。

这块石头上刻的是慧能六祖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寓意,留给大家自己体会。

每次到国恩寺,都会从左右顺时针走一圈,遇神拜神,大雄宝殿,六祖殿,一路拜到后面的千手观音。
每逢新年的十五,好多人喜欢来国恩寺求一支六祖签,祈求这一年的风调雨顺,诸事顺利,我也常去,做人无需纠结是唯物还是唯心。 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国恩寺里的解签师傅,我佩服他的记性,他对那本六祖签书的每条签的内容简直是过目成诵,以至于每拿起一个人的签纸他都可以随口说出该签的典故,我开始有点不太信,还去买了本解签书自己对照看了,事实证明他每个典故都说的不错,虽然有了解签书自己可以看,但每次还喜欢让他帮我解说。觉得他真是个能人,可以把书中典故描述的活灵活现。如此生动。
国恩寺后面有个后花园,每次烧完香,我们都会在后花园走一圈散着步从另外一边出来,这样不用走回头路,后花园里有颗六祖亲手种植至今已过千年的古荔枝树,据传这树也是颇具灵性。曾经多次枯树逢春。
我算不上是信徒,但就崇尚佛家的仁爱待人,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说不清的不知不觉,无所谓罪孽也不求多少功德,只求无愧于心。
不管是相信还是迷信 ,人总要有理想和追求,佛家宗旨,众善奉行。以此为人之道,总不会错。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系的不悲不喜、云淡风轻,内心强大亦是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图文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