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怎么来的?闽南人引进,客家人传播 土楼最全攻略丨大山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上)
每一个见过福建土楼的人,一定会被她宏大的规模和奇特的构造所折服,这种高超的建筑技艺与其所处位置的偏僻之间的对比实在太过强烈,以至于让人深度怀疑,这真的是山区里的杰作吗?钱从何来,创意又来自哪里,是什么动机导致这里的先民们会花这么大的力气构建如此神奇的建筑,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

△南靖土楼
福建土楼最早在20世纪初便已被西方人发现并作为风景拍摄在案,直到解放后,她才逐渐暴露于世,但从她露面开始,她便闻名于世了。起初,人们在客家人的聚居地里发现了她的身影,于是将之称为客家土楼,以期将她的神秘与同样神秘的客家人联系在一起。
但随着人们对土楼的好奇和兴趣变成验证和考究后,土楼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时代慢慢前进,人们发现,土楼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原来不只是客家人拥有土楼,与之相近的漳州也有大量存世,甚至在潮州、泉州也有,这下可苦了最早命名的那批人。终于,趁着土楼申遗的春风,福建土楼,这一相对正确、无争议的名称出世了,她弥补了客家土楼的局限性,但无形中又夸了土楼的分布范围,就好像海外的华人把闽南人称作福建人一样,以偏概全,但这也算是一个传统,姑且当作是先入为主吧。

南靖怀远楼
福建土楼既然不是一个汉族民系专有的代表建筑,那么应该如何描述她才能准确且形象地为她找到定位?一个跨越客家、闽南和潮汕三个民系的庞然大物,决然不是纯粹的民系文化可以解释的。
从目前的田野考察看,福建土楼事实上就是三个民系在博平岭山区的融合性民居,大家都住在相同的房子里,每天接触着一样的山水景色,但他们却讲着不一样的方言、拜着不一样的神。大家一致认为,因为习俗的不同,他们需要福建土楼这样的防御型民居,以防不同民系的人互相攻伐而无地自保。
如此,则博平岭便是土楼的归处,但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博平岭却又是福建省内最晚开发的一块新土,其上限仅在明代中期,在这之前,土楼又来自何方,是哪个民系带来了这样奇特的建筑?

漳浦蓝廷珍府邸日新楼
于是那些零散分布于漳、泉、潮三地的土楼便派上用场,人们开始寻找和考证这些土楼的建造时间。很幸运,闽南的土楼大都有雁过留痕的标记,在她们的门额上都有明确的纪年,一直找一直有新发现,存世的土楼,远者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再往上,甚至还可以找到嘉靖年间的。而客家土楼,则略为失望,因缺少纪年遗存,人们只能通过族谱推断可能的建造时间,有人因此“考证”出唐宋元明清各种不同的年代,这姑且当作一种可能,留给有心者去研究吧。
在书里找,其实很容易便可以在闽南的府县志里找到土楼的身影,只是书上写土楼的少,写土堡的多,闽南人认为他们建的是堡垒,不是楼房,用途是抵抗倭寇和山贼,顺便开发居住的功能。土堡以外,还有土城,因为规模较大,建置等级高,这些土城很多在今天还能看到。但不管是哪一种,她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只为防御而生,这种土堡、土楼后来沿着九龙江、鹿溪、漳江等内河扩散至漳州各个属县,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地区便是华安,那里山高皇帝远,且是畲家的传统聚集地,闽南人在那里仍需要日常防御,所以他们从明代开始便一直住着土楼。
圆形土楼内景
但这并不能说明,永定和南靖大量存在的土楼就应该是闽南土楼的自然延续,因为他们距离沿海实在太远。在明代,当别人大兴土木构建土楼时,他们可还没有建过一座留世的。原因也简单,倭寇到来的那会,永定和南靖才刚刚设立不久,山上的人还没形成聚集的规模,他们还在攻城略地,加紧对抗性融合的努力。
真正使土楼在永定和南靖一带落户,已经到了明末清初。
在万历年间,漳州像开了挂一样瞬间爆发,经月港从海外引进了无数新作物(现在日常所食的带西、番者,大体皆是),也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这种经济的辐射力很快便来到博平岭之上,当地人要么烧制陶瓷、冶炼铁器,要么种植烟草和番薯,总之,漳州的海外贸易为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提供了口粮和收入两大来源,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后来居上。
方形土楼内景
既然有人口增长,就需要考量人口的来源,其方向有二,来自闽西的传统客家人和来自闽南的漳州人。前者带着根深蒂固的防御意识而来,他们的民居是客家围屋和闽中土堡这样的居住型堡垒;后者则带着迁界的无奈而来,他们的民居有红砖厝也有防御型土楼。
客家人和闽南人一碰撞,不管是合作共赢还是互相吵闹,至少他们各自带来的防御型民居终于融合一起,客家人爱极了土楼这样可攻可守、居住空间又大的民居,故而迅速把他发扬光大,而闽南人为了自我保护也不得不住在这样的堡垒里自守。
如此,福建土楼便有了新生的沃壤。
本文为《福建土楼史》前沿,正文分八章,依次从福建地理、闽越人、畲瑶人讲到福建四大民系的形成,最后以民居结合地理、建置等要素阐述福建土楼的起源和传播,后续将陆续发表,敬请期待。

崇山峻岭之间,那些或圆或方的土楼,是人们对福建古居民最直接、强烈的印象。
每一座土楼,都是一座家族之城,他们在这里,过着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01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 前世
福建土楼,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它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
1700多年前,西晋永嘉年间,平静的闽西山区开始陆续出现一批又一批陌生汉人。他们用奇怪的口音与当地闽人连说带比划地沟通:自己来自北方,为了逃避战乱迁徙到这里。

图源:@武迪心语
那时的中原战火频仍、天灾肆虐,大批民众举族南迁,拉开了两晋至宋元时期中原汉人迁徙入闽的序幕。其中,进入闽南的一支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方言的福佬民系;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一支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方言的客家民系。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交汇处。这里地势险峻、人烟稀少,正是可以宁静避祸、繁衍生息之所。

然而这样的环境也意味着四周野兽出没、盗匪四起。于是,在中原儒家文化的宗族观念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这里的人们选择了聚族而居、对外极为封闭的群体聚落以作自保。特殊的生活方式结合山区的建筑材料,创造了独特的居住方式和建筑艺术。
图源:@见书v
福建土楼的建造,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图源:@武迪心语
福建土楼 · 今生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宛如神话般的大型夯土居民建筑,是“东方文明璀璨明珠”,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图源:@武迪心语
此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由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地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即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
图源:@_Strugglehq
自此,福建土楼开始被全世界熟知,越来越多的旅人前往福建,只为一睹它们的芳容,聆听它们的传奇故事。
诸多影视大片,包括《一步之遥》、《大鱼海棠》等也陆续将土楼搬上荧幕。其中《大鱼海棠》这部充满了中国神秘感与浪漫色彩的动画电影,在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吟庄子名句的同时,也让那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和风格独特的福建土楼在脑海中久久不散。
#02 漳州市南靖县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是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
位于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楼群,因地形像田螺,四周又群山高耸,中间地形低洼,形似坑而得名。
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
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是步云楼,是田螺坑土楼群的第一座土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步云楼右上方的一座圆楼为和昌楼,左上方是振昌楼,右下方为瑞云楼,左下方为文昌楼。5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
以上三图图源:@见书v
河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圩河坑自然村的河坑土楼群,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作。
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形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
图源:@见书v
这些土楼气势恢宏,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丁”字,沿着小河流两岸,是南靖县境内土楼建筑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居高俯视,偌大土楼群星罗棋布于青山秀水之间,给田野平添了一道壮丽的景色。
图源:@志远天下行
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村子对面的狮子山观景台是俯瞰这片土楼的最佳地点,站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藏在其中的“北斗七星”,是一座体现明代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图源:@咱厝人-陳陳
建于1549年的朝水楼,是方状北斗七星阵的起点,也是河坑土楼群中最古老的方形土楼,从朝水楼到永庆楼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
云水谣
云水谣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保存完好的就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和贵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风景别具一格。
图源:@熊纠纠722
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由简次屏公建造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是南靖土楼的标志性建筑。
在3000多平方米的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宛若陆地上的“诺亚方舟”,堪称“天下第一奇”,这也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的原因。
土楼背倚着小土丘,矗立在宁静的山坳里,就像守护宝藏的石巨人,楼外是未知的远方,楼内是温馨的家。
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1905-1909年。它是南靖圆楼中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的双环形圆土楼,也是福建土楼申报“世遗”所有土楼中最精美的双环圆土楼。
怀远楼只设一个大门,大门顶上绘有八卦,八卦下方是大大的“怀远楼”三个大字。走进楼中,站在楼道上,透过优美的弧形楼檐,可以看到楼外的远山与蓝天,人与自然竟是如此融洽。
以上四图图源:@见书v
景区游玩推荐路线:和贵楼→云水谣古道→怀远楼
裕昌楼
在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
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
图源:@见书v
圆形的裕昌楼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其外墙斑驳龟裂,楼内的柱子、楼梯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烟熏,早已变成了褐金色,古色古香,皆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图源:@林包包同学
看了这些土楼介绍
如果您感到意犹未尽
迫不及待地想要背上行囊亲自探索一番
身临其境地感受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土楼文化
不要着急,下一期
小编将继续为您介绍
中国古建筑界的这“一朵奇葩”
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