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张献忠沉银发掘现场:河床里真有真金白银,但专家称有个遗憾 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一路走来,有侨相伴
【张献忠沉银遗址航拍照】这是一组反映张献忠沉银遗址发掘现场的照片。张献忠沉银遗址又称“江口遗址”,它位于岷江主河道和流经成都市区的锦江交汇处。在张献忠沉银被发掘前,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

【沉银发掘现场】尽管有歌谣流传,但是由于正史中没有记载,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具体地点在哪儿,之前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2005年,江口出水了7件明代银锭;2011年,江口河道清淤又发现了一封金封册,及“西王赏功”的金币。2016年,四川警方破获了“5·1彭山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对张献忠沉银遗址的发掘被提上日程。

【发掘现场的50两银锭】“果然有沉银,张献忠沉银不要谣言,一切都是真的,真金白银铺满了河床!”这是很多考古专家谈到张献忠沉银时,发出的感慨。据公开报道,张献忠沉银遗址先后出水文物超过42000件,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等。

【发掘现场临时搭建的工棚】与以往水下考古发掘不同,在抢救性发掘张献忠沉银遗址时,考古专家利用枯水期,采取“围堰筑堤”的方式。这是专家们论证后的结果,围堰抽干江水,在干燥区域上进行探方挖掘,最终成为大家的共识。就是说,在考古发掘前,把沉银遗址范围内的江水抽干,然后进行考古发掘。
【江底木梢中的银锭】张献忠沉银发掘期间,无数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等陆续来到现场调研。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中国传说、有记载的几处皇家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人员发掘的批量宝藏;出水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现场】为了让出水的文物安全性得以保证,发掘现场设置了特警岗位。在进入第一道门之后,还要经过四道门。尤其是最后一道门,这里是进入发掘现场的最后的关卡,要想通过必须通过指纹,在这里工作证是无效的。不仅如此,在离开考古现场时,必须接受金属探测,防止有人把东西带出来。
【巨大的银锭(50两)】史书记载,早在清朝时期官府就曾准备打捞张献忠沉银,比如《彭山县志》中就记载乾隆时期官府打捞沉银情况,“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出水的银锭等文物】至于张献忠当年究竟将多少金银财宝沉入江底,目前已经无法获知。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张献忠沉银一定是数量众多。因为,除了被江水冲走、清朝打捞、盗宝者盗走外,竟然还出土类42000多件。这足以说明,张献忠当年在四川掠夺了无数财物,真正是富可敌国。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曾被盗宝者以800万元卖掉(后被警方追回)。金印分为两个部分,上为虎钮,下为印章,印面文字为九叠篆阳文“永昌大元帅印”,印台上阴刻“永昌大元帅印,癸未年仲冬吉日造”。
【考古发掘现场】张献忠除了沉银外,他的屠蜀行为也屡屡被提及。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的大西军兵败离开四川,结果四川人口锐减,张献忠则需要为此负责。当是西方传教士也描述了张献忠屠蜀情况,“无罪百姓齐遭惨杀,息静无声。真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逐处皆尸,河为之塞,不能行船。锦绣蓉城顿成旷野,无人居住。”
【筛沙子的设备】据参加张献忠沉银考古发掘的专家们来说,尽管发掘的金银等文物堆满了三间房屋,但张献忠沉银发掘有一个大遗憾,就是没有发现当年的战船。尽管考古专家最后扩大了发掘范围,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找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东大村蒜溪流域。蔡 昊摄
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总人口约7.5万,归侨侨眷6.2万,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8万人,分布在65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6家,其中海外侨胞投资36家。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江口华侨华人共捐赠4.8亿元人民币,为家乡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如今,江口在努力打好“侨”牌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发展之路。
大厝的诉说
中西结合的高墙红瓦,雕饰精美的房梁窗栏,主楼裙楼的80多个房间……位于江口镇海星村的这个红砖大厝令人印象深刻。“主楼是1952年建的,当时是当地最大的房子。”大厝的主人林振美介绍,祖上都在南洋经商,从事汽车零部件销售。上世纪50年代,家族事业发展顺利,祖辈父辈们就决定在老家海星村修建楼房。“主楼总共花费8万块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族又开始建设两侧的裙楼。如今这座大厝只住着我们夫妇两人。”
在海星村,这种大厝并不罕见。红砖大厝的“邻居”也是一座大厝。房主介绍:“这个房子是1962年用曾祖父从印尼寄回的侨汇建造的。当时,就连建房子用的洋灰、钢筋和工人吃的米面油都是从印尼运回来的。”
走出大厝,眼前是一个街心花园,穿过蜿蜒的小路,就到了海星公园,这是海星村人休闲、娱乐、健身的所在。“我们村常住居民2000多人,海外乡亲4000多人。村子里的公共设施基本都是海外乡亲慷慨解囊修建的。海星公园、村里的活动场馆,甚至路灯都来自侨捐。”身兼海星村侨联主席的海星村支书吴彬,也是华侨的后代。“我爷爷奶奶在印尼,父亲7岁的时候去印尼,后来回国在华侨大学读书。我们村外出打拼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下南洋讨生活,改革开放之后出去的人则大都在阿根廷开超市。现在,我们村有两个几百人的海外侨胞工作联谊群,有什么需要了,在群里招呼一声,大家都会积极响应。”
去年疫情期间,在海星村党支部筹划及倡导下,海星基金会应运而生,海内外乡亲踊跃捐款捐物,助力家乡防控疫情。去年2月末,海星慈善基金会通过微信等平台发出捐款倡议,仅用了10天左右时间,就筹集到95万元善款。
“国内的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很多海外乡亲想回来投资。海外乡亲一直都有回到家乡投资兴业的传统。我们村的第一家侨资企业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华美针织厂。后来,海外乡亲们还投资了轮胎厂和火电厂。现在,他们考虑的方向主要是工业园和生态农业。”吴彬说,“包括我们村在内的很多村都成立了涉侨工作站,希望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农场的故事
高铁抵达涵江火车站。出站不久就能看到宽阔的马路、整齐的侨居房、郁郁葱葱的竹园和时尚崭新的商业区。这里是赤港华侨农场。
1960年1月,莆田赤港华侨农场成立,陆续接纳了印尼、越南、缅甸等7个国家的2000多名归侨。之后,又有众多越南华侨拖家带口在赤港华侨农场落了脚。安置住房,分发粮食衣物,安排子女免费就学……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归侨们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照顾。
“父母一代很辛苦,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谢建华3岁随父母来到赤港华侨农场,种过10年地,当过计件工人,如今是农场颇有名气的企业主。
“我是1961年跟随父母从印尼坐船回来的。从晋江中学高中毕业后,我被安排在汽车修配厂做车床工。2000年,我自己承包了一个机械修理厂,后来转给了儿子经营。”闲不住的李雪仙如今经营“老娘粽子”铺,在当地很受欢迎。
他们的经历正是农场发展的缩影。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农场归侨们种植防护林、加高加宽堤坝、砌石护坡、种植水稻,完成了从海外工人到农民的转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实行生产队承包制,农业职工成为赤港归侨的新称谓。1997年,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农场逐渐实现从农业向工业的跨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归侨开始尝试办工厂、做生意,当上了老板。
“农场增挂开发区的牌子,事实证明这个模式是成功的。”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主任陈瑢说,“现在,农场又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2012年,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其中重要科技工业园的赤港经济开发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莆田正在大力推进‘强产业、兴城市’工作,涵江区已经开始升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农场可以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元的侨民特色,建设东南亚风情特色小镇等。”站在规划图前,陈瑢豪情满怀。

图为江口镇上后村侨居。蔡 昊摄
锦江的期待
江口,雅称“锦江”,是莆田东部门户。2019年,经福建省委统战部、省住建厅、省文旅厅、省侨联实地考察、综合评定,江口镇被认定为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
江口,被认为是个相当传奇的地方,一个制造首富的福地。新加坡首富黄志祥、黄志达兄弟,就是江口人,而且与多次问鼎印尼首富的陈江和是同一个村——石西村。印尼与东南亚华人几乎家喻户晓的“印尼钱王”李文正,祖籍也是江口。江口还出了一位马来西亚侨商——佳通轮胎的创办人林德祥,祖籍是江口的海星村。
“穷达身外事,升腾故乡情”。江口的海外乡亲对故乡的“反哺”,从最早的铺路搭桥开始,到引进资金和项目,兴办企业事业,形成了电子信息、五金机械、鞋革服装、食品加工、塑胶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格局。
如今的江口,正在充分挖掘自身的侨乡资源,走向一条鸟语花香的发展之路。
小桥流水、红砖古厝……近年来,江口镇的蒜溪南洋文创小镇雏形已现。小镇涉及蒜溪流域的官庄、东大、上后等村庄,自然景观独特,背靠万亩山林,面向千亩良田,蒜溪蜿蜒流过,构成了一幅“山体—村庄—农田—溪流”的美丽画卷。
据悉,江口镇将陆续投入36.6亿元,围绕“十里蒜溪景、百年南洋风、千载驿道情”的主题,打造蒜溪南洋文创小镇——利用东大村中南洋风情的古建筑群以及承载上千年光辉的福莆古驿道,全力打造莆田市乡村旅游品牌;利用上后村现有的华侨古民居、莆仙民居,进行建筑“修旧如旧”,并结合上后“民俗馆”,逐步发展为特色民宿的旅游路线。
“在江口,几乎家家都有在海外打拼的亲朋好友;在江口,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侨的印记。海外乡亲回到家乡,必定会吃上一碗江口卤面,和亲友一起共话家常。在江口,卤面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寓意长长久久、绵绵不断,成为人们祈望吉祥平安的象征。”江口侨联主席卢国珍说。
的确,江口卤面也像一根扯不断的丝线,把海内外乡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江口的发展一路走来,自始至终,都有侨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