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大事记年表 耶路撒冷为什么被称为“圣城”
今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其实以前也是承认的),并且决定将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这是多位前任总统不想触碰的),这件事一下子成为了世界性的焦点话题。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现在把我之前整理过的一个耶路撒冷大事件年表再发一下,可能对了解事件多少有些帮助,但没有完全没有历史基础的,估计还是不能解惑,但至少能看出问题的复杂性。
公元前4500-3500年间,这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有考古遗迹发现佐证)。
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中王国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提到了耶路撒冷的名字,撒冷有和平的意思,耶路有城市的意思。
前1850年,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的亚伯拉罕捆以撒的摩利亚山可能就是在这里。
前1700-1550年,埃及的希克索斯(喜克索斯)王朝就侵占过这一区域。
前1550-1400年,耶路撒冷属埃及新王国时期的臣国。
前1330年,臣属于埃及法老伊蒙霍特普三世的迦南人统治着耶路撒冷。
前1178年,法老拉美西斯三世与海洋民族的战争标志着埃及在此地区统治的退出。
前1010年,圣经上说耶路撒冷被耶布斯人占据,后被大卫占领,并成为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城)。
前962年,所罗门王建第一圣殿。
前931-930年,所罗门王死,以色列的黄金时代结束,分裂后的南方的犹大国(国王罗波安)都城是耶路撒冷。
前925年,埃及法老舍顺克一世(圣经,世撒)占领并洗劫了耶路撒冷。
前733年,耶路撒冷向新亚述帝国称臣(前722年,亚述灭了以色列国)。
前712年,被新亚述帝国围城。
前609年,耶路撒冷被埃及第26王朝征服。
前605年,耶路撒冷又转向新巴比伦王国纳贡。
前587-6年,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第一圣殿,将能工巧匠掠去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前539年,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征服了新巴比伦,犹太人被允许返回并重建圣殿。
前516年,大流士六年,第二圣殿重建(大流士资助)。
前350年,犹太人起义反抗波斯,被镇压。
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灭了波斯大流士三世,耶路撒冷落入希腊马其顿人手中。
前320年,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耶路撒冷落入托勒密帝国之手。
前315年,又落入安提柯王朝之手。
前312年,又回到托勒密帝国之手。
前311年,安提柯王朝再次收复耶路撒冷。
前301年,托勒密第三次获得耶路撒冷。
前200年,耶路撒冷转入塞琉古帝国统治。
前175年,安条克四世强迫犹太人放弃宗教信仰,废止安息日和割礼,将第二圣殿洗劫并树立宙斯神像。
前167年,爆发了马加比起义,前160年起义被塞琉古镇压。
前73-63年,罗马共和国和亚美尼亚势力开始在此角逐。
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攻入耶路撒冷,并指定了大祭司和犹太统治者。
前54年,克拉苏索要财物未果,洗劫了圣殿并抢走了所有黄金。
前45年,尤利乌斯.凯撒指定以土买人安提帕特(大希律王的父亲)为犹太行省的行政长官。
前43年,安提帕特被毒死,其子费沙奥和希律继承。
前40年,帕提亚人攻陷耶路撒冷,费沙奥自杀,希律逃亡罗马。
前40-37年,罗马元老院任命希律为犹太王(大希律王),并提供军队帮助收复了耶路撒冷。
前19年,希律王扩建了圣殿山,并重建了圣殿和西墙,所以第二圣殿也称希律王圣殿。
前15年,奥古斯都的女婿兼挚友,马尔库斯.维斯帕先.阿格里帕到访耶路撒冷,并在圣殿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前6年,撒加利亚和伊利沙伯生下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施洗者约翰。
前5年,耶稣诞生,并于出生40天后献于圣殿。
公元6年,大希律王死,他的几个儿子分别统治几个小国。
公元30年,耶稣被钉十字架。
公元37-40年,卡里古拉执政期,罗马与犹太的关系开始转坏。
公元50年,基督教会开始从犹太教会中分裂出。
公元64-68年,尼禄在帝国全境内迫害基督徒和犹太人。
公元66-73,犹太人与罗马的第一次战争。
公元70年,罗马皇帝苇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围困了耶路撒冷,并镇压的起义,摧毁了第二圣殿。罗马的主力军团“第十军团”驻扎在耶路撒冷。
115-7,犹太人爆发了反罗马的第二次战争。
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访问了耶路撒冷和圣殿废墟,并打算重建耶路撒冷献给罗马的朱庇特神,并计划将耶路撒冷改名为“爱利亚.加比多连”。
131年,哈德良废除了犹太人的割礼习俗,引发犹太人起义。
132-135年,犹太人爆发反罗马起义(第三次战争),并控制耶路撒冷城三年,最终被哈德良的军团残酷镇压。
136年,哈德良正式命名城市为“爱利亚.加比多连”,并禁止犹太人和基督徒在此城存在,从此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
136-140年,朱庇特神庙建在圣殿山,维纳斯神庙建在骷髅地。
138年,哈德良死后,安敦尼.庇护继位,对耶路撒冷城内基督徒的限制逐渐放松。
259年,罗马帝国短暂(13年)分裂出的帕米拉王国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
272年,奥勒留皇帝灭了帕米拉王国,耶路撒冷又回归罗马帝国。
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合法化,圣墓兄弟会在耶路撒冷成立。
324-325年,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爱利亚.加比多连又改名为耶路撒冷,基督徒大批迁入。但禁止犹太人进城的法令依然有效,不过每年只有一天(圣殿被毁日)可以到西墙祭拜。
326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到访耶路撒冷,拆毁了哈德良在骷髅地上修建的维纳斯神庙,同时宣称发现了真十字架和铁钉。
333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橄榄山上修建了耶稣升天教堂。
335年,在骷髅地建起第一座圣墓教堂。
361年,新柏拉图主义的尤立安继位罗马皇帝,复推多神教,犹太人被允许返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
363年,加利利大地震以及尤立安皇帝的死,多神教回潮结束,圣殿重建计划流产。
380年,橄榄山上修建了首座修道院。
386年,圣杰罗姆受教皇委托将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为拉丁文(形成最权威的武加大译本),来到耶路撒冷后定居伯利恒。
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耶路撒冷归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管辖。
451年,东正教耶路撒冷宗主教区成立,并选出首位耶路撒冷牧首。
540-55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皇帝修建了一大批教堂(毁于746年地震),以及扩建了罗马大道(Cardo)。
60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下令在耶路撒冷修建一座医院,用来医治和接待前往圣地的拉丁朝圣者。
610年,耶路撒冷圣殿山开始成为伊斯兰信徒们朝拜的热点,在麦加之前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
610年,犹太人发起了反对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的暴动(602-628年拜占庭-波斯萨珊战争中犹太人与波斯萨珊结盟),从安提阿蔓延至耶路撒冷等城市。
614年,波斯萨珊皇帝霍斯劳二世派将军沙赫巴勒兹围困并攻陷了耶路撒冷,犹太首领与萨珊结盟,圣墓教堂被焚毁,牧首被囚,真十字架和其他圣物被掠去萨珊帝国首都泰西封(伊拉克),大批基督徒被屠杀,城市被毁。
617年,犹太首领被基督徒暴动所杀,萨珊统治者指定了新的基督徒首领。
620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古兰经)。
624年,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由耶路撒冷改为麦加。
625年,根据布哈里圣训,穆罕默德指定阿克萨清真寺为伊斯兰三大圣地清真寺之一。
627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在尼尼微战役中决定性地打败萨珊。
629年,希拉克略收复耶路撒冷,并亲自将真十字架送回耶路撒冷。
636-637年,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打败拜占庭帝国攻占耶路撒冷,签署了各民族及宗教和平相处的《奥马尔条约》,保障了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允许部分犹太人居住在耶路撒冷附近城外,但还是不能在城内居住。从此,阿拉伯人开始了定居巴勒斯坦地区及耶路撒冷。
638年,亚美尼亚使徒会任命了其首位耶路撒冷主教。
661年,穆阿维叶(摩阿维亚,伍麦叶)一世在阿里遇刺后,在耶路撒冷加冕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结束了第一次伊斯兰战争,开创了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
677年,Mardaites人(可能是黎巴嫩基督徒马龙教派的祖先)受拜占庭皇帝的委托,占据了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区域。
687-691年,倭马亚王朝的第五代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本·哈卡姆修建圆顶清真寺,是为伊斯兰世界首个伟大建筑。
692年,耶路撒冷正式成为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之后的第五大牧首,即查士丁尼一世提出的五大牧首(Pentarchy)概念。不过遭到罗马天主教会的异议。
705年,倭马亚王朝第六代哈里发瓦利德一世修建阿克萨清真寺。
793-796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内战。
797年,做为“阿巴斯-加洛林王朝联盟”(为牵制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的一部分,查理曼大帝向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驻了首位大使,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第五代哈里发哈伦.赖世德对查理曼大帝承诺保护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圣地,圣墓教堂和拉丁医院在本笃会的控制下得到扩建。
813年,阿拔斯王朝第七代哈里发马蒙到访耶路撒冷,并对圆顶清真寺大幅翻新扩建。
878年,割据埃及的图伦王朝(868-905)征服了耶路撒冷和叙利亚。
881年,耶路撒冷牧首伊利亚斯三世向欧洲君主请求资金援助,包括西法兰克国王胖子查理(查理三世)和英格兰的阿尔弗莱德大王。
904年,阿拔斯王朝军队打败图伦王朝攻入叙利亚,重新获取耶路撒冷。
939年,阿拔斯王朝任命具有一定自治权的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总督(946年葬于耶路撒冷)。
969年,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取代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在耶路撒冷的统治,但给予逊尼派在当地的宗教自由。
975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在第二次叙利亚征服中获取了大马士革、提比利亚、拿撒勒、凯撒利亚、的黎波里等城,唯独在进攻耶路撒冷时被击败,并于976年死于征服途中。
1009年,法蒂玛王朝第六代哈里发阿里-哈金下令摧毁帝国境内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包括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1016年,第七代哈里发阿里.查希尔又对圆顶清真寺进行大规模修缮。
1023-41年,巴勒斯坦叙利亚总督击败贝都因人的叛乱,1157年总督的遗体正式移葬耶路撒冷。
1030年,查希尔哈里发根据与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三世的协议,重修包括圣墓教堂在内的被毁的基督教堂。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耶路撒冷教会归于希腊东正教会,所有圣地的基督徒都归于耶路撒冷正教会管辖,这也是引发十字军东征的因素之一。
1073年,同为伊斯兰的突厥人塞尔柱帝国取代了法蒂玛王朝,占领了耶路撒冷。
1077年,耶路撒冷发生反对塞尔柱埃米尔的暴动,后被镇压,大批基督徒被屠杀,为十字军东征的又一理由。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8年,法蒂玛重又从塞尔柱人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到达耶路撒冷,对大批的穆斯林和犹太人大屠杀,血流成河。圆顶清真寺改为教堂,十字军领袖法国布永的戈弗雷成为圣墓教堂的守护者(圣墓守护者)。
1100年,比萨的达戈贝特成为耶路撒冷的拉丁主教,布永的戈弗雷承诺一旦十字军打下埃及就将耶路撒冷教会转归罗马教廷。不过戈弗雷不久死亡。鲍德温一世成为首位耶路撒冷国王。
1104年,阿克萨清真寺成为耶路撒冷国王的宫殿。
1112年,拉丁主教禁止非天主教徒进入圣墓教堂。
1113年,教皇帕斯卡二世批准在耶路撒冷成立医院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
1119年,圣殿骑士团在阿克萨清真寺成立。
1149年,新建圣墓教堂。
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创建者萨拉丁围攻并从十字军手中夺取了耶路撒冷,萨拉丁准许犹太人和东正教徒定居。圆顶清真寺又恢复为穆斯林朝圣中心。
1192年,英王狮心理查率领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夺取耶路撒冷,但与萨拉丁协议可以允许基督徒自由朝圣耶
路撒冷。
1193年,萨拉丁在圣墓教堂外建奥马尔清真寺,以纪念637年哈里发奥马尔对耶路撒冷的占领(步行进城)和对基督徒的尊重。
1193年,摩洛哥区建于圣殿前(1967年被以军夷平,为现在的广场)。
1212年,来自英格兰和法兰西的300名犹太拉比定居耶路撒冷。
1219年,大马士革埃米尔拆除了第三次十字军期间为防御十字军修建的防御城墙,使城市不设防。
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特烈二世与阿尤布苏丹卡米尔通过谈判签署了十年的和平协议,允许基督徒在不设防的耶路撒冷城自由居住,阿尤布王朝控制穆斯林圣地。
1239年,阿尤布王朝的卡拉克(今约旦)埃米尔(库尔德人)占领了耶路撒冷。
1244年,阿尤布利用花剌子模雇佣兵围攻并占领了耶路撒冷,但这些雇佣兵对城市屠城并彻底摧毁了城市,留下一堆对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没用了的废墟。
1246年,阿尤布王朝赶走花剌子模人重新获得耶路撒冷。
1248-50年,为了报复1244年的屠城,发起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随着1250年法王路易九世的被俘而失败。
1260年,蒙古大军到达巴勒斯坦地区,包括耶路撒冷,但很快退出。
1267年,犹太学者Nachmanides前往耶路撒冷圣殿西墙朝拜,他的记录说全城内只发现两个犹太家庭。
1300年,耶路撒冷又被蒙古人占据4个月,蒙古、穆斯林、基督徒三大势力在此角逐。
1318-20年,马穆鲁克(埃及奴隶兵)统治者重建耶路撒冷,兴建伊斯兰学校。
1340年,亚美尼亚耶路撒冷教会围绕亚美尼亚区修建围墙。
1347年,黑死病蔓延至耶路撒冷及马穆鲁克统治区。
1377-82,耶路撒冷爆发反马穆鲁克起义,被镇压。
1392-93,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到耶路撒冷朝圣。
1482年,一位多明我会神父描写耶路撒冷是“各种令人生厌的组合”,包括萨拉森人、希腊人、叙利亚人、雅各布派、埃塞俄比亚人、涅斯托利派、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使徒会、马龙派、土库曼人、贝都因人(阿拉伯)、阿萨辛派、马穆鲁克人、犹太人等等。
1516年,奥斯曼帝国(塞利姆一世)势力取代了马穆鲁克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达300多年。
1517年,塞利姆一世宣称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并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1535-38年,苏莱曼大帝修建耶路撒冷城墙(现在所看到的城墙)。
1541年,金门被永久封闭。
1546年,巴勒斯坦地区大地震,耶路撒冷毁坏严重。
1555年,经教皇尤里乌斯三世和苏莱曼大帝许可,圣地管理人方济会的博尼法斯神父修复耶稣圣墓,这是在公元326年海伦娜访问1200多年之后首次打开圣墓。修建的费用由拥有“耶路撒冷国王”头衔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提供。
1604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主要是法国)统治者的协议,法王亨利四世可以自由访问耶路撒冷圣地。
1672年,由希腊东正教会召集的耶路撒冷宗教大会。
1700年,波兰虔诚的犹太人犹大哈希德,召集了欧洲的犹太人1000人前来耶路撒冷定居,当时本地已有约1200犹太人,新的移民到来与原来的犹太定居这发生了一些冲突。
1703-05年,因反抗高税赋而爆发城市起义,被奥斯曼帕夏镇压。
1705年,颁布严格限制犹太人的法律。
1757年,奥斯曼当局颁布敕令,划分了各教派对圣墓教堂的管理区域。
1771-72年,埃及的马穆鲁克统治者短暂地攻取了耶路撒冷。
1774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签署条约,给与俄国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保护所有基督徒的权利(1535年曾给与法国和英国同等权利)。
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失败,夺取耶路撒冷的计划未果。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耶路撒冷城内基督徒(占人口的20%)被奥斯曼当局逼迫放下武器,身穿黑衣,修筑防御工事。
1831年,埃及人因协助奥斯曼镇压希腊起义,要求奥斯曼割让大叙利亚地区未果,遂占领耶路撒冷做为补偿。
1834年,耶路撒冷爆发因发对埃及统治者征兵的起义。
1838-1857年,欧洲各国纷纷在耶路撒冷设立领事馆,英国1938年第一个。
1839-40年,犹太拉比Judah Alkalai号召欧洲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
1840年,易卜拉欣.帕夏(埃及统治者)下令禁止犹太人在圣殿西墙前面的狭窄通道上铺设路面,并禁止他们大声祈祷和展示他们的经书。
1840年,奥斯曼在英国的协助下,重新夺回耶路撒冷。
1841年,英国和普鲁士政府以及英国圣公会和普鲁士福音教会联合设立耶路撒冷新教教会,并任命首位新教主教。
1847年,天主教耶路撒冷主教区任命自十字军后的首位大主教。
1852年,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敕令,规定了各教派在圣墓教堂的权利和义务,一直有效至今。
1853-54年,在拿破仑三世军事和财政双重压力下,奥斯曼苏丹迈吉德一世被迫承认法国和罗马教廷是圣地的最高权威,以及具有圣墓教堂的控制权。因此条约违背了1774年奥斯曼与俄国的协议,因此引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并间接导致意大利王国的统一和建立。
1860年,在犹太裔英国银行家摩西.蒙蒂菲奥里的资助下,首个犹太人居住区在耶路撒冷城外建立,随后的十几年内又陆续建起几处。
1862年,德国犹太人摩西.赫斯出版了一本书《罗马和耶路撒冷》,首次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理念,并号召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不过书的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现实而遭到冷遇。
1862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儿子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七世)访问了耶路撒冷。
1881年,美国人在耶路撒冷建立美国殖民地乌托邦。同年,艾利泽·本-耶胡达来到耶路撒冷创立了现代希伯来语。
1882年,首次移民潮导致25000-35000人犹太复国主义移民者进入巴勒斯坦地区。
1886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建造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1887-8年,奥斯曼巴勒斯坦省拆分成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和阿卡三个区,耶路撒冷区自治,直辖于伊斯坦布尔。
1897年,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议会开始谈论将来犹太人国家首都建在耶路撒冷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也考虑将王室成员派往耶路撒冷做行政长官。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耶路撒冷,并奉献了路德教的救世主教堂。同时,威廉二世在城外会见了锡安主义的创始人西奥多.赫茨尔。
1899年,圣乔治教堂建立,成为安立甘教在耶路撒冷及中东地区的主教座堂。
1901年,奥斯曼开始限制锡安主义在耶路撒冷地区的移民和土地获取。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在耶路撒冷战役中被英军击败,英国将军艾伦比效仿637年奥马尔哈里发徒步进入耶路撒冷城。一个月前,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锡安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之家”,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
1918-1920年,耶路撒冷被英国军事管制。
1920年,耶路撒冷老城内开始爆发犹太人和当地阿拉伯人之间首次的大规模冲突,意味着阿以矛盾的开始。
1924年,一位与阿拉伯人关系密切的犹太作家被暗杀,成为锡安主义政治暴力的首位牺牲者。
1929年,犹太人为西墙而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暴动。
1946年,右翼犹太复国主义策划实施了主要针对英国当局的大卫王酒店爆炸事件,造成91人死亡,包括28名英国官员,是迄今为止包括阿以冲突在内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即联合国巴勒斯坦分割方案,该决议提出了两个临时国家的建立,一个是犹太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国。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阿以战争)爆发:
1948年1月6日,犹太极端组织制造塞米勒米斯酒店爆炸,二十多人死亡。
1948年4月9日,犹太极端组织制造代尔亚辛村大屠杀,107位阿拉伯村民含妇孺死亡。
1948年5月13日,阿拉伯人袭击了犹太民兵护送的救护车队,造成几十人死亡。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当日下午4点,以色列宣布建国。
1948年5月27日,阿拉伯军团摧毁犹太人的胡瓦会堂。
1948年5月28日,阿拉伯军团在英国人格拉布的指挥下攻占耶路撒冷老城的犹太区,摧毁了所有犹太人会堂,犹太人首领开始与阿拉伯人商议投降条件。
1948年7月26日,西耶路撒冷宣告为以色列区域。
1948年9月17日,联合国调停员被以色列极端组织暗杀。
1949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国首都,国会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约旦阻止以色列人接近西墙。
1951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在圣殿山上被阿拉伯极端组织暗杀。
1964年,罗马教皇保罗六世访问以色列,成为一千多年来首位访问圣地的教皇。教皇当时没有进入老城(被约旦占领)而是在城外的锡安山举行了仪式,教皇还会见了君士坦丁牧守雅典那哥拉一世,双方解除了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后的互相开除教籍。
1967年6月5-11日,著名的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北部区域,夺回了整个耶路撒冷老城,夷平了摩洛哥区改为现在的西墙前广场。
1967年6月28日,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统一,所有宗教均可自由访问圣地。
1968年,重新恢复犹太区为1948年前的状况,驱逐6000多阿拉伯居民。
1969年,一澳大利亚极端新教分子火烧了阿克萨清真寺。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国会演讲。
1980年,以色列颁布耶路撒冷法,导致联合国478号决议不承认其独占耶路撒冷的企图,所有国家驻耶路撒冷的大使馆逐渐迁往特拉维夫。
2000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到访耶路撒冷,并在西墙前祈祷。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主导的戴维营会谈,巴以双方未对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达成共识。
2000年,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圣殿山,引发阿拉伯人暴动。
2005年后,以巴冲突逐渐趋于缓和。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使馆由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后续如何发酵还有待观察。
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
犹太人的哭墙,圣殿的遗址
圣墓教堂,基督徒的圣地
特拉维夫,以色列的实际首都,大多数国家的使馆都设在这里。
照片皆为本人亲自拍摄于以色列(严重鄙视盗图行为)。
在希腊神话中,克罗托、拉克西斯、阿特洛波斯三姐妹依靠编织生死时序,成了命运女神。当神话回归凡间,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三大宗教相互交织,孕育出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担负着“圣城”的使命,其中的秘辛既有荣耀,也有血泪。
- “圣城”之名
耶路撒冷坐落于西亚犹大山地南部,海拔790米,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80万。在历史上,整座城市东濒死海,西临地中海,北枕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南俯古埃及文明。耶路撒冷沐浴着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滋养,是联通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枢纽。

上图_ 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
从布局上看,耶路撒冷分为老城和新区两部分,其中仅有1平方公里的老城是耶路撒冷的核心区域。5公里长、12米高的老城城垣,分布着8座城门、34个城堡。城内有穆斯林区、基督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等四大区,各区有着深厚的宗教氛围,极富人文气息。
在希伯来语中,“耶路”意为“城市”,“撒冷”代表“和平”,“耶路撒冷”合起来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在阿拉伯语,耶路撒冷称为“古德尔”,有“圣城”之意。《圣经·创世纪》中,首次出现了“耶路撒冷”的名称。

上图_ 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
犹太教传说中,上帝开创天地后,第一道阳光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射向了全世界,同时用耶路撒冷的泥土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上帝和犹太先祖亚伯拉罕约定,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流蜜和奶”的迦南地许给犹太人,其后裔在这里“永远为王”,犹太人则是一直侍奉上帝的子民。
基督教的《新约》中,耶酥预感到耶路撒冷遭受的苦难,在橄榄山上哭诉:“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同样也曾由衷赞叹:“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选择,世界从这里展开,并将如同一幅卷轴从这里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医治百病,因为它是来自天国的花园。”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使“圣城”实至名归,广为人知。

上图_ 穆罕默德(Muḥammad,约570年-632年6月8日)
- “圣城”之实
三大宗教在耶路撒冷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印迹。公元前11世纪,大卫王统一以色列各部,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约公元前965年,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所罗门圣殿”。
没想到所罗门圣殿三次被毁,两次重建。这座圣殿最后一次被毁后,只留了圣殿西面的一段长50米、高20米的护墙。犹太人散布各地,无力重建,只能在这段圣殿残墙边哭泣哀悼,因而得名“哭墙”。哭墙中有5块巨型基石,其中有一块巨石长约13.6米、宽4.6米、高3.5米、重达570吨,是世界上第三大人工巨石。
伊斯兰教在耶路撒冷同样留下了圣迹。相传公元621年7月,先知穆罕默德受天使长吉布利里的召唤,骑一匹银灰色牝马,夜驰群山,直驱耶路撒冷,他脚踏一块巨岩,登临“七重天”,见到“真主”,接受“天启”。
上图_ 哭墙又称西墙,是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
公元705年,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建立了“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教勃兴之初,阿克萨清真寺一度成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穆斯林认为在阿克萨清真寺朝拜1次,相当于在其他清真寺朝拜500次,地位仅次于麦加的禁寺和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
就基督教而言,耶路撒冷也神圣高尚。众所周知,公元1世纪时,耶酥出生在耶路撒冷南郊的伯利恒。公元30年时,他三次进入耶路撒冷收徒、传教、布道,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耶酥复活,40天后,他飞升天堂。
上图_ 圣墓教堂,又称“复活大堂”,耶稣坟墓所在地
公元33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巡游至耶路撒冷,在耶酥墓地建立了圣墓教堂。如今,步入耶路撒冷的狮子门,遍布着当年耶酥被捕、受审、跌倒、受难、安葬和复活的14处遗迹,基督徒将这条路称之为“苦路”。
在耶路撒冷,很多遗迹对应着《圣经》中提及的人名、事件和地点,令基督徒心潮澎湃。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苦路是基督徒朝圣的首选目标。每年有不少基督徒身背十字架,重走苦路,体验耶酥传递福音的苦心。众多圣迹的出现,使“圣城”的形象更加真实和形象,对三大宗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图_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
- “圣城”之战
犹太教经典《塔木德》赞颂:“在上帝赐予的十份美丽中,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只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其实,耶路撒冷有美丽,还有苦难。据文献统计,纵观耶路撒冷的建城史,遭遇围城50多次,被征服36次,被夷为平地18次,战争成为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公元前6世纪至20世纪初,迦南人、埃及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马穆鲁克人、奥斯曼人和英国人等军队,先后占领过耶路撒冷。公元1096年,正值中国北宋时期,来自欧洲的十字军历时近200年,发动九次东征,建立了耶路撒冷王朝。该城进入了战争、焚毁,重建、复苏的恶性循环。
上图_ 二战 受迫害的犹太人
在耶路撒冷一座小山上,坐落着大屠杀纪念馆。整个建筑呈三角形,嵌入山中。“名馆”是纪念馆的核心部分。二战中,有600万名犹太人遭德国纳粹屠杀,这些遇难者的姓名镌刻在椎形屋顶,有些姓名还配有照片和档案。馆内幽暗压抑,气氛凝重,透露出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的深重苦难。
1947年11月,在英国的提议下,联合国作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个国家的181号决议,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敌视下成立。从立国之初到1973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五次战争,都笑到了最后。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国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也不甘示弱,于1988年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国家。经过千年纷争,“圣城”的特殊价值,使它依然笼罩战争的阴云之下。
上图_ 标注处为 耶路撒冷 位置所在
耶路撒冷在命运女神的手中,织了一个难分难解的结。三大宗教均视其为圣物,拒绝他人染指,这样助长了各方的觊觎之心。有政治评论家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的中心在中东,中东问题的核心在阿以,而阿以冲突的焦点则是这座城市——耶路撒冷。”这番话道出了“圣城”的纠结和悲歌。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王秀缎 《圣城耶路撒冷》
【2】谢让志 《圣城耶路撒冷》
【3】李 琴 《美丽忧伤的圣城——耶路撒冷》
【4】秦海波 《为何而战?——圣城风雨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