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景点」凤庆文笔塔——照亮回家的路 神话故事文笔塔传说

在临沧市的所有县中,凤庆也许不是最特别的,但是凤庆人一定是最特别的。也许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匮乏,也许是因为人口太多,也许是因为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距离太遥远,总之,凤庆,是一个文化浸润的小城。文人墨客临湖望塔,手捋长须,古筝妙乐声声入耳,古诗绝唱熏陶着凤庆的每个角落。

「临沧景点」凤庆文笔塔——照亮回家的路

凤庆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作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 上下千年的沧海桑田, 给人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从古到今,凤庆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红龟山文笔塔便是凤庆极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

「临沧景点」凤庆文笔塔——照亮回家的路

文笔塔,位于凤庆县城东南5.5公里凤山镇金平办事处境内,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塔高35 米,层叠17级,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1982 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凤庆县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之一。在塔的正面,刻有“高挹奎光”四个横额大字,并镶嵌有石碑志两块,塔尖的三角形架上安放着铜铸宝鼎,宝鼎上插一钢鞭,像极了笔头。

「临沧景点」凤庆文笔塔——照亮回家的路

远远看去,文笔塔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大地之间,笔尖剑指苍穹,呼光唤影,孤高迷离,婷婷伟岸,彰显着一种笔破长空的非凡气度。“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挥戈定太平。”文笔塔在凤庆人的心目中,义重于形,它不单是一座真实可触的古塔,更是凤庆人内心深处骄傲与优越感滋生的精神载体。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睿智的先人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文笔塔,历史也为凤庆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现代人把文笔塔视为索取智囊聪慧的净土,视为教人育子的精神源泉,文笔塔,已然成为凤庆人继承传统的精神依托圣地之一。

文笔塔最为传神的是上面的小树,和大名鼎鼎的芒市——“树包塔”、景谷塔林双绝——“树包塔”“塔包树”相比起来,可算另有一番风韵,芒市树包塔的树为榕树,景谷塔林的“树包塔”“塔包树”为两棵菩提树,凤庆文笔塔上的那株小树据说是橘子树,凤庆文笔塔较之芒市、景谷两处,塔身更为高大,凤庆的气候也更为温润一些。

每次回家,一路的颠簸,舟车劳顿,都在看到文笔塔的那一刻,烟消云散,因为我们都知道,看到文笔塔,就到家了。而每一次离乡,从车窗上看到文笔塔,就知道,故乡,又变成了魂牵梦绕的地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文笔塔依然岿然不动地矗立在那里,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

地址

距县城5.5公里

转自:恒春临沧

免责声明:凡经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系本头条号通过网络渠道转载,为网络信息非商业目的分享用,转载作品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头条号发表该内容,请通过私信或消息通知及时反馈,收到后即予删除。

文笔塔(又名状元塔):河曲县城,象众多紧傍黄河的县城一样,民风淳厚,建筑古朴,每日,黄河涛声伴随小城人家酣然入梦。县城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城东大墩梁的状元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太原的双塔如此,河曲状元塔也如此。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日出黄河状元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想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状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备,昌盛的河曲文风,翻开旧志,科考应试,河曲人屡屡中榜。除此之外,九曲黄河还养育了又一代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

神话故事文笔塔传说

文笔塔,传说是为了平衡地运的。清初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为了翻身,县吏乡绅请来了堪舆家。相传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大河堤坝。突然见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地貌古怪,阴气习习,状如黑龙血盆大口。又如此异兽酣卧睡侧,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塔镇妖。31米高的状元塔,不久就直插云天。椽笔倒影,又如一体条缚住黑龙的长索,越过黄河,镇在怪兽的头上,镇住妖气。说来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状元塔后。翌年一年兴旺,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驼帮满载着中亚、新疆、内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马帮,满载着南方的精绸茶叶,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县城,经常是客商云集货栈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