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拐,兴义万峰林5日自驾攻略 “天眼”在贵州平塘,“地眼”在兴义万峰林!

第1天成都出发
第2天游览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生命线”
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老照片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
贵州晴隆县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烽火记忆,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 二十四道拐是一段拥有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

安南古城——晴隆的旧日记忆
南安古城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晴隆县莲城镇,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地。逐级登上幽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用手在那些石板堆砌成的石墙上摩挲,眼前有些破旧的古木楼宇,木质陈旧的门橼,仿佛回到曾经的过往。
第3天游览
万峰林景区——国家地理盛赞!
万峰林是兴义的一张名片,位于兴义市城南方向,毗邻马岭河峡谷的中下游,东至坡岗,南达广西,西到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三江口,北接乌蒙山主峰,占了兴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中国国家地理》选出的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在人们普遍印象中,“喀斯特”几乎是贫瘠和荒凉的代名词,而万峰林,则无疑为纠正这种观念的偏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锥形峰林之间的坝子是连绵向远方的平整田野。如果是春季到来这里更是媲美罗平油菜花的黄金花海。
八卦田——造型独特迥异
宛如深海中的一道漩涡,或者是黑洞的中心;当地人说,因为有了这个阵型,万峰林里的村庄历经数百年都兴旺不衰。
落水天坑——竟然住着百户人家
到万峰林不可不看天坑。它就像大飞碟降落到地球上砸了一个坑一样。峰林中到底有多少天坑,至今没有精确数据,其中雨古鲁、洋坪、吊井坝、下发励等天坑最为典型。
居住在坑底周围的126户人家的房屋和一些生产生活工具都是石头制造的,石基、石墙、石凳、石路、石具。天坑东边有一泉水,除满足坑寨人畜饮用外,还灌溉近20公顷水田。
万佛寺——天然洞穴里的寺院
万佛寺与万峰林景区融为一体,洞中奇观千姿百态,可容纳万余人,是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主要佛教活动场所。
马岭河大峡谷
马岭河大峡谷是典型的箱型峡谷,两壁直立巷道。很久很久以前马岭河是条地下暗河,后来由于地壳变动,上层的砂页岩崩塌后被冲走,才形成现今这个深切的大峡谷。这个70公里长的峡谷,河流落差竟达到1000米,平均每公里落差有13米多,难怪峡谷中激流奔腾,河水就像奔跑着下楼梯一样,跑得气喘。
马岭河百里画廊
河谷两壁浓墨重彩,形似一幅幅挂壁画,约110余幅;“百瀑”——景区有大小瀑布56条,瀑高120―170米,瀑宽5―100米,壮如银河缺口,柔似袅袅娜娜“百帘”——景区有100多个鲜为人知的水帘洞;“百泉”——景区有名泉120余处,如洗心泉,车榔温泉,千眼泉、天潭、地潭等。
第4天游览
龙宫风景名胜区
龙宫景区由龙潭秘境和通漩田园两大主题片区组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其丰富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妙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旷世稀有;独特的龙文化、淳朴的宗教信仰,清新的田园气息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怡然自得的人间仙境画卷。龙宫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的奇景,它是经过千年流淌,万年演化而去的,也代表了我们中华的历史。它是那样的雄伟、庄严和有底蕴。
第5天游览
黔灵山公园——性价比超高的游览地!
黔灵山公园位于贵阳市区西北隅,园内可以爬山观景,也可以游湖、看钟乳洞,还可以去弘福寺礼佛,或者逛动物园。
进入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七星潭,泉水从麒麟洞流向公园南门,形成七个阶梯状的水潭。顺着七星潭走几步,就是上山路了。如果不想爬山,可以坐索道直达象王岭上的瞰筑亭,索道单程15元。
爬山的话,沿着九曲径拾级而上,山上植被茂密,空气很新鲜,一路上还能看到摩崖石刻群。山不是特别高,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大约是200米。山顶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弘福寺,门票2元。据说寺里祈福很灵验,所以来拜的信徒很多。

八卦田

八卦田全貌

隐藏在水田中的“地眼”
万福村落水洞
万峰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地眼”
绿荫塘
世人皆知贵州有“天眼”,殊不知还有“地眼”。为人所知的“天眼”是指建设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地眼”则指贵州喀斯特地区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
7月10日,在第六届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之“新时代黔台绿色产业合作”主题论坛上,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陈立恒就提到:“万峰林的八卦田有三个‘地眼’,即三个深不可测的‘地漏’。我和几个同事到万峰林游玩,第一个想法是一定要在八卦田附近买房子。”
究竟万峰林的“地眼”有何魅力,让外来游客如此情有独钟呢?
万峰林地眼
若是提及万峰林最为出名的“地眼”,当属八卦田。
八卦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风景区内,平卧在纳灰寨农田中央,是一片天然形成的、类似于“八卦”形状的浅碟形岩溶漏斗。
八卦田的核心部分,原来是一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个巨大地漏,呈不规则的圆形状,从平地向地下盘旋而下。地平面上的口子大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小,越往地下就越狭窄。据考证,这块圆形的地漏,共有三处天然地漏组成个“碟形”,地漏中心部分深不见底,但却有冬暖夏凉的泉水涌出。因而,这三处天然地漏也被称为“地眼”——大地的眼睛。
沿着圆形的地漏,当地村民开垦田地用来种植庄稼,因为要绕着圆形的地漏来修田,所以大多数田块也以圆弧形为主。于是,一圈又一圈的庄稼地以地漏为核心,不断地向峰林的山脚下蔓延。沿着田地,村民修建了也是圆弧形的引水渠。这样的修建模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旱季不枯、雨季不涝。平日里,方便从地漏中引水灌溉远处的农田;雨季时,如遇洪涝,田里的水也可以迅速向地漏中排除掉。所以,当地老百姓自豪地说:“万峰林旱涝保收,从来没有洪涝灾害!”
万峰林四季皆能见水的“地眼”当属绿荫塘。绿荫塘“地眼”,经测量,洞口直径20米左右,深度约30多米,由于其底部连通地下暗河,底部岔道复杂,因此具体深度至今无法证实。绿荫塘水来源于地下河水,故一年四季碧绿一片,不曾干涸。
除了八卦田“地眼”、绿荫塘“地眼”,万峰林还分布得有大大小小的“地眼”,仅纳灰寨的“地眼”就有40处之多,被称为“纳灰漏斗群”。纳灰漏斗群呈有序的带状分布,揭示其下部为一条地下暗河。
“地眼”怎样形成的?
充满石灰岩裂隙的万峰林在接收了大气降水后,雨水沿石灰岩裂隙不断向下渗漏,流向峰林地带间的洼地——纳灰寨,在石灰岩裂隙间,形成了地下水网,由于水流不断对石灰岩侵蚀、溶解,地下裂隙逐渐扩大为暗河,在石灰岩较为薄弱的地方,地下水和丰沛的大气降水不断地对其进行侵蚀、溶解,使地下岩石脆弱部分逐渐塌陷,最终形成喀斯特落水洞——“地眼”。地眼连同其周边的环状凹陷农田一起,被称为“喀斯特漏斗”。而地眼身后的万峰林就是给它供水的大水库。
地眼有什么益处?
万峰林的大小地眼都连通着纳灰河。当旱季来临时,从西峰林方向的水通过高低落差,会对其进行补水。而雨季来临时,地眼下方连通的地下暗河,又会把多余的水排入纳灰河中。所以就形成了万峰林“旱季不枯、雨季不涝”的神奇现象。
地眼遍布、旱涝保收的万峰林,足以证明勤劳智慧的老百姓,充分利用了这一大自然的恩赐,为自己营造了美好的生活。一潭止水,表面的波澜不兴,正是因为那连通地下的脉脉络络。
(本版文字由陈安彤 舒鹏倩收集整理 图片由桂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