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闻名的三大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座就在哈尔滨,历史变迁的见证 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招致外界批评,埃尔多安:不是基于说三道四的人的意见做的决定

世界闻名的三大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座就在哈尔滨,历史变迁的见证

如果说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人们一定会提到圣.索菲亚教堂,在哈尔滨有众多的教堂,但唯有圣.索菲亚教堂能代表哈尔滨教堂的最高水平,教堂就在距离中央大街不远的兆麟街上,在很远处,就能看见它的绿色穹窿被托举得极高,给人一种次第升腾的美感,圣.索菲亚教堂也是远东地区的最大的东正教堂,一年四季都充满了不同的风情,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来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都是不容错过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标志,还代表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世界闻名的三大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座就在哈尔滨,历史变迁的见证

一直希望有机会在冬季到哈尔滨溜达一下,机会来了,购买了南航的快乐飞之后,选择11月下旬前往哈尔滨为期一星期的旅行,也是巧了,这一次到了哈尔滨据说前两天是哈尔滨有史以来十年不遇的一场大雪,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但是到了哈尔滨之后,大街小巷铺满了白茫茫的雪堆,足以证明这场大雪有多大了。

世界闻名的三大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座就在哈尔滨,历史变迁的见证

虽然之前来过了哈尔滨几次,但是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这一次专程在哈尔滨游玩一星期,就一定要好好转转。到了哈尔滨第二天,必须先到哈尔滨标志性建筑“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看。

走近教堂前的广场,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拍照,教堂上面铺着清一色的深色红砖,老旧的红砖让人一看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曾经过往的厚重过往。

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非常的冷,握着相机的手时间久了都会冻得不行,虽然这样为了拍好照片,坚持在“索菲亚大教堂”广场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下向上看去,让人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索菲亚教堂的历史沿革

抬头仰望这么雄伟壮观索菲亚教堂建筑,特别想知道它的建造历史,于是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在特殊的年代,教堂曾经丢失了钟楼内的7座乐钟,屋顶的6个金字大十字架也被拉倒,如今已经恢复了当时的模样,据说在当年的时候,敲钟的人可以手脚一起并用,让7座乐钟一起发出完整的乐阶旋律,远在几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在中东铁路建成后不久,随着沙皇俄军的进驻,在哈尔滨兆麟街上建造了高大的索菲亚木制教堂,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才能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2日至9月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索菲亚广场7000平方米,辟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以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组织扩建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并于当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

索菲亚教堂建筑布局和风格

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设计者为俄国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整座教堂为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窿,红砖结构,巍峨宽敞。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 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相闻久远声传阿城。


如旧修旧,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

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1997年6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




现在在教堂的内部就可以看到当年设计图的复印件,教堂的平面为希腊十字式,在前段的最中央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现在教堂内的墙面已经斑驳,甚至有些砖头都已经破损,很多壁画也都已经脱落,教堂内下面的墙上挂满了哈尔滨的历史照片,可以让参观者看到哈尔滨的发展历史和教堂的建造过程,整个教堂内最为华丽的就是挂在顶端的九枝吊灯,吊灯从穹顶上垂悬下来,沐浴着自穹顶天窗透出的光芒,让人感觉到一种肃穆和神圣。

站在广场上仰望教堂的外观,可以看到大穹顶坐落在十六边形的鼓座上,鼓座的每个侧面都开有一扇带有小圆拱形的高侧窗,竖向的线条烘托着高耸的主穹顶,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帐篷式的尖顶,与主穹顶相互映衬。教堂的外观还有很多拱卷,门上、窗上,叠叠层层,大拱卷套着小拱卷,小拱卷托着大拱卷,让人很难数清楚,还有一些由方、圆、十字形状拼成的图案,虽然所用的元素不多,但却给人一种立体多变的效果,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巧妙设计。


圣.索菲亚教堂最美的时刻是在夜晚来临,这个时候教堂周边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古老的教堂巍峨的伫立在这里,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恍惚间让人回到了古老的哈尔滨,四周是繁华的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兴盛而又悠然自得的景象,仿佛在现在的社会很难在寻找到这样的景象。

游玩贴士


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

  内部开放时间:

  8:30~17:00(16:45停止入场)

  门票攻略

  上午免费(需要提前预约)

  下午音乐会35元

  亮灯时间:

  一般从45点天黑开始,亮灯开到晚上10点(随时可能有调整)

  交通:

  公交四通八达。建议从中央大街步行过来,从中央大街与西12道街和西14道街交口出去即可。自驾不方便,停车困难,停车建议到附近商场。

  公交:乘坐1、5、20、61、113、114、206路等公交车在“兆麟街”站下车,步行约400米即到。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多家外媒消息称,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0日下令,将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世界文化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的地位从博物馆改为清真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天早些时候,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土耳其国家委员会废除了在1934年作出的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为博物馆的决定。随后不久,埃尔多安签发总统令,将该建筑的管理权由该国文化部交由宗教事务局,并表示穆斯林信众将于7月24日在此进行礼拜。

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招致外界批评,埃尔多安:不是基于说三道四的人的意见做的决定

CNN: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

报道提到,埃尔多安当天在电视讲话中敦促民众尊重这一决定。他表示,作为世界的共同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将以其新的地位,继续以更真诚的方式拥抱所有人。埃尔多安还强调说,土耳其尊重国际舞台上(其他国家)发表的每一个意见,但发表意见以外的任何举动都会被视为“对土耳其主权的挑战”。

报道提到,土耳其此举引发强烈反响。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多国都表示关切,希腊文化部长批评说,这是“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公开挑衅”。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表示,“对土耳其的决定深表遗憾”,因其并未事先告知,并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位置重新评估。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批评,埃尔多安11日接受土耳其NTV电视台采访时回应称,“我们改变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地位是基于我们人民的、而不是那些对我们说三道四的人的意见。”他还补充说,土耳其会“继续走正确的道路,建设一个伟大和强大的土耳其。”

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招致外界批评,埃尔多安:不是基于说三道四的人的意见做的决定

圣索菲亚大教堂 (资料图)

圣索菲亚博物馆建于公元6世纪前期。曾经是东正教世界的主要教堂和精神中心。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将其改为清真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发布内阁法令,将圣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1935年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并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物,以博物馆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成为东西文化交融的象征,是土耳其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招致外界批评,埃尔多安:不是基于说三道四的人的意见做的决定

圣索菲亚大教堂 (资料图)

近年来,有关圣索菲亚博物馆是否应改成清真寺的争议不断,此前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不同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改回清真寺“并不是不可能”。分析人士认为,对圣索菲亚博物馆定位的态度,是判断土耳其继续坚持世俗化还是转向伊斯兰化的风向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