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相当,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帖木儿、朱棣是如何击败对手? 雁门关战役

对永乐大帝朱棣而言,没能跟中亚雄主帖木儿掰手腕,是一大遗憾。帖木儿、朱棣,究竟谁更厉害,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帖木儿远征途中病逝,“胜负”之谜无法解开。

一个时代的雄主,帖木儿、朱棣都能征惯战,善于用兵。面对游牧骑兵诱敌深入的战术,帖木儿、朱棣,都是深入追击,最终将其击败,给后人提供了范例,着实不简单。

旗鼓相当,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帖木儿、朱棣是如何击败对手?

对中原王朝,或者农耕文明而言,游牧骑兵的袭扰一直存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草原上的游牧骑兵为了获取必要的生活物资,如铁、盐、布、香料,经常跟农耕区的王朝进行战争。如何击败游牧骑兵,对农耕文明而言是一个挑战。

正面对决,摆开阵型,游牧骑兵很难打赢农耕区的士兵,甚至会被全歼。即便是不被看好的“弱宋”,也能以大阵对抗契丹骑兵,不分胜负。汉朝、唐朝、明朝、清朝,只要草原上的游牧骑兵敢正面对决,分分钟将其打残,毫无悬念。

生产力的发达,科技的进步,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几乎是碾压。但是,对农耕文明而言,游牧骑兵飘忽不定,机动性非常强,如何捕捉到对方主力,并进行决战才是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经常南下袭扰,让赵国、燕国、秦国非常头疼;不是害怕跟匈奴打仗,而是找不到他们,捕捉不到主力。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屡次击败王翦,综合实力比白起还强一点,他提供了一个范例。

旗鼓相当,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帖木儿、朱棣是如何击败对手?

李牧没有深入追击,而是故意示弱,吸引匈奴人前来决战。雁门关之战,李牧提前设下埋伏,将十万匈奴骑兵全歼,威震边陲。明朝初年,徐达的太原之战、定西之战、兰州之战,也是正面对决中获胜。

吸引对方来决战,对农耕区的士兵而言是上策。此外,提前获知对手位置,采取长途奔袭战术,突袭大本营,也是一种战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李靖、霍去病、卫青、蓝玉、傅友德,都曾这么做,效果很好。

长期的战斗锤炼,游牧骑兵对彼此的实力了如指掌,不会轻易跟对手决战,还经常移动位置,不让对手捕捉到战机。广袤的大草原上,游牧骑兵机动性强,与农耕区士兵玩“猫捉老鼠”游戏,耗死对手。

大范围机动作战,农耕区的士兵吃不消,后勤补给是问题。游牧骑兵袭扰后勤补给线,前方将士缺衣少食,还容易陷入埋伏圈,坑了自己。1372年,徐达率5万兵马北伐,本想吸引王保保南下决战,谁知明军前锋轻敌冒进。蒙古骑兵诱敌深入,明军损失惨重,若非徐达指挥得当,明军主力难以安全返回雁门关。

旗鼓相当,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帖木儿、朱棣是如何击败对手?

1409年,丘福率10万兵马北伐,蒙古骑兵还是诱敌深入,明军阵亡5位将领,几乎全军覆没。697年,契丹骑兵诱敌深入,王孝杰阵亡,唐军一败涂地。714年,薛讷(薛仁贵儿子)出兵讨伐契丹,前锋全军覆没,也是中了诱敌深入之计。1731年,傅尔丹率2万八旗出征,中了蒙古骑兵诱敌深入之计,仅带2千人突围而已。

农耕区士兵后勤补给困难的特点,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在广袤的草原上机动,隐藏主力的位置,又该如何击败他们呢?帖木儿、朱棣,这两位雄主都提供一个范例,作战模式很经典,不妨来看下。

帖木儿,借助西察和台汗国的力量崛起,建立帖木儿帝国。以绿洲、河中、七河流域为中心的帖木儿帝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丝绸之路的恩赐,河中农业的发达,让帖木儿具备了征伐四方的实力,经常跟钦察汗国交战。

为了争夺河中,帖木儿帝国、钦察汗国经常交战,打得不亦乐乎。1387年,钦察汗国大汗脱脱迷失率10万突厥化的蒙古骑兵南下,突袭帖木儿大营。帖木儿仓促迎战,被射中左肩膀,差点成了俘虏。此后,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

为了击败脱脱米失,打残其主力,为远征土耳其、波斯、德里苏丹做准备,帖木儿决定先发制人,深入钦察草原追击。1391年,帖木儿率15万大军出征,其中骑兵5万,步兵10万,进入钦察草原。

脱脱迷失采取诱敌深入之计,不断移动主力位置,并派游骑兵袭扰帖木儿的运输线,还派出两拨使者,前来帖木儿大营求和,拖延时间。脱脱迷失知道,帖木儿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后勤补给很脆弱,经不起折腾。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脱脱迷失的战术,帖木儿岂能不知呢,也想好应对之策。钦察汗国的主力就在伏尔加河流域,距离撒尔马罕2千多公里,帖木儿从撒马尔罕出兵,若是缓慢前进,压根就没胜算,粮食总会有吃完的时候。

脱脱迷失擅长大范围机动作战,帖木儿也不差,麾下5万多蒙古骑兵,也不是吃素的。帖木儿的部将率5万兵马翻越高加索山脉,缓慢前进,与之前的战术如出一;本人则亲率主力绕道西伯利亚,机动2千多公里,从侧方逼近伏尔加河。

帖木儿大范围机动,行军2千多公里,期间粮食耗尽,幸好捕猎到野山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帖木儿的努力没白费,他在古比雪夫遇上了脱脱迷失,给对方一个意外的惊喜。古比雪夫之战,10万钦察士兵覆没,脱脱迷失率6人逃走,元气大伤。

脱脱迷失诱敌深入,帖木儿则绕道2千多公里,大迂回包抄,最终赢得胜利。帖木儿能获胜,除了战术经典,也跟麾下的蒙古骑兵众多,能大范围机动有关。这一点,中原王朝学不来,主要是战马不给力。

古比雪夫之战时,朱棣也率部出征,突袭乃儿不花,大获全胜。1402年,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继位登基,年号“永乐”。1414年,朱棣率6万兵马远征漠北,与马哈木的3万瓦剌重装铁骑决战,也是一次经典战役。

飞云山之战,本雅失理、阿鲁台战败,马哈木知道明军很能打,朱棣对骑兵驾驭自如。朱棣御驾亲征,长途跋涉1500公里,明军疲惫不堪。马哈木大范围机动作战,不轻易给朱棣捕捉到战机;等明军疲惫后,马哈木则摆下阵型,想摘取胜利果实。

那么,朱棣如何获胜呢?为了寻求决战机会,朱棣“故意”进入伏击圈,马哈木的诱敌深入,明军并未“分辨”,让马哈木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战术、阵地、战场,都让马哈木选择,明军则充当“猎物”,进入陷阱。

长途跋涉3个月,明军没有休息,疲惫不堪,瓦剌骑兵则占据3座山头,居高临下傲视明军,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瓦剌骑兵一人配置4匹战马,时刻保持冲锋势头,谁知还是被明军暴揍一顿。

朱棣派骑兵去挑战,瓦剌骑兵手持长矛,身披铠甲,从山顶发起冲锋。明军骑兵后侧,柳升率领的“神机营”严阵以待,一万多把火铳齐射。密集的火力,子弹如雨,瓦剌骑兵前赴后继,却未能靠近一步。

“神机营”的威力,还能交替射击,瓦剌骑兵吃不消,纷纷往山上撤。明军骑兵乘机两侧夹击,瓦剌骑兵不服输,掉头迎战;明军步兵也出兵,协助骑兵与瓦剌厮杀,不分胜负。傍晚,朱棣亲率铁骑冲锋,皇帝身先士卒,明军士气大振,瓦剌抵抗不住,马哈木溃逃。

忽兰忽失温之战,瓦剌骑兵被斩首五千,伤亡则更多,还有十几个王子被明军俘虏,马哈木向明朝称臣。2年后,马哈木在里海战败,阵亡沙场。

游牧骑兵诱敌深入,帖木儿大范围迂回作战,反其道而行之,得益于麾下蒙古骑兵强大的机动性。朱棣则不一样,“故意”进入对手伏击圈,让对手看到胜利的希望,然后以步兵、骑兵、火器兵协同作战,将其击败。

与游牧骑兵交战,正面对决、长途奔袭、诱敌深入,都是典型的战术。从难度上来看,“诱敌深入”不好打,在广袤的草原上捕捉对手主力(经常移动、隐藏),还要击败他们,谈何容易。帖木儿与朱棣做到了,不愧是一代雄主。

参考书目:《明史》


雁门关战役​话说萧峰为了耶律洪基不在南下侵宋,不惜以死劝说。可惜耶律洪基狼子野心一心想侵宋,最后用计使萧峰内力尽失关入监狱。然而萧峰在江湖名扬远播,加上二弟虚竹和三弟段誉振臂一呼。江湖上各门何派都愿意出手想救,然而这一场战争武林人士大败而归。
雁门关战役​各门各派人数加起来应该也有三四万人口,而大辽兵马也不过十万人口。所以双方相差不是很大,那么到最后为什么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最后却大败呢?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这一次没有明确主帅,也就是群龙无首。武林人士每一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各门各派谁不会服谁,可以说人虽多但是比较混乱。

进攻路线很明确,撤退路线不怎么明确。谁先撤退谁来断后,分工不明显。

人数分散力量就分散了,还有武林人士打架花架势比较多实用却不多,所以打起来十分耗费体力的。

武林人士不像军队一样纪律严明,大局观念不强,所以出现头重医头脚重医脚的现象却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而这一场战役告诉我们,一个再强也强不过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所以我们需要合作,在看来我们过来自古以来都缺乏先锋,而是缺乏将帅之才。一个人的强不是强,一个民族的强一个国家强才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