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名胜古迹:三苏祠 博物·古今记|什么是三苏祠
眉山名胜古迹:三苏祠
1
眉山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文章魁首三苏、“千古一人”虞允文、忠臣张纲、孝子李密、正直谏官田锡、修史专家李焘、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等享誉古今的名流巨擘多达千余人,由此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祠堂、古书楼以及其他古遗址共有1100多处。如今在眉山市辖区内,幸存清以前的寺庙、书楼、宅第、戏台等古建筑和佛窟、宝塔、牌楼、水井等古构筑物总计上万处。其中的三苏祠,更是蜚声国内外。
2
眉州纱縠行内三苏祠,古来就是“眉州八景”之首。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眉州知州许仁赋《眉州八景诗》,第一首就是《苏祠瑞莲》:“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宋代傅藻写的《东坡纪年录》中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纱縠行私第;宝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日,苏辙也出生在这里。苏轼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说:“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可见纱縠行内三苏祠原为三苏故居。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苏洵在京逝世,苏轼、苏辙扶柩回川守孝,仍住在旧宅。熙宁元年(1068)孝满,苏氏兄弟将父母墓地、田产、房屋委托堂兄苏子安和友人杨济甫照管,于这年十二月携家眷启程返回京城,从此再未回过眉山老家。
元代将苏家故宅改建为苏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1368~1398)扩建。明朝末年毁于兵火战乱,仅存五碑一钟一井。
清康熙四年(1665),知州赵蕙芽主持重修三苏祠,建一堂(今飨殿)、一寝(今启贤堂)和瑞莲亭。后来经嘉庆、同治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维修并增建了木假山堂(今来凤轩)、前厅、四围砖墙、云屿楼、抱月亭和披风榭。
民国七至八年(1917-1918),国民革命军十七师陈国栋旅驻军眉山,对三苏祠进行一次大维修,作为司令部,不对外开放。民国十七年扩建,更名为三苏公园,从今来凤轩后扩至山埂以北沟边,建采花舫、半潭秋水一房山。在飨殿右快雨亭与消寒馆(今碑亭)之间的瑞莲池上,建百坡桥亭,披风榭前设大鸟笼(已废)。瑞莲池以西扩地更广,其中建蝴蝶池、船坞、八风亭(即八角亭)、虎山。从此,园林对游客开放。
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42-1945),祠堂及部分园林均被驻眉国民党军队十七师作为师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中央政府、省政府、眉山专署均发公告,要求军队不得驻扎三苏祠,要求社会民众对三苏祠加以爱护。公告颁发后,部队随即撤走。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苏公园再度向西扩至近城墙处。
1956年8月,三苏公园修建委员会主持,新建金鱼亭、重建大鸟笼(后废),重点培修飨殿。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时,对殿、堂、亭、榭都修过一次,并在园中饲养豹、熊、猴等动物,后因无专业人员管理,动物相继死亡,就没有再添置。
“文化大革命”时期,三苏祠内清代所塑三苏官服塑像、1964年朱德题三苏祠诗匾等均被砸毁,纪念馆被封闭,更名为人民公园。1967年至1976年,将飨殿、东西厢房、启贤堂先后辟作工农兵展览馆、“三忠于”展览馆、批判三苏展览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事迹展览馆和木刻毛泽东诗词手迹展览馆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三苏纪念馆。
1979年,三苏公园更名为三苏文物保管所。1984年,更名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2006年,三苏祠博物馆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三苏祠,红墙围抱,碧渠环绕,绿荫蔽日,鸟语花香。从古到今,中外游客如织,文人骚客凭吊,吟不尽的诗赋,数不完的墨宝。
三苏祠正门,正上方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三苏祠”的镏金横匾。
进了正门,右侧一棵大榕树,其树冠若张开的巨伞,直伸展到墙外,似在为三苏祠遮风挡雨,保护这方文化圣地。进得正门,前方道路两侧各有一株300年的古银杏树,笔直参天,幽雅威严,守护祠堂,恭迎嘉宾。穿过银杏树,可见三苏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面前依次排列着大门、前厅、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展厅)。黑漆大门的左右木柱上镌刻一副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进得大门,穿过前厅,来到飨殿,端庄的大殿上,塑三尊高大的民服彩绘三苏坐像。苏洵居中,头戴“老人披风”,银须飘然,和蔼慈祥。苏轼居右,头戴峨冠“东坡帽”,多胡子,头微仰,眼神深邃机敏,左手握卷,一展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似正自我解嘲地吟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辙居左,头发盘绕成书生髻,微俯,双手展卷,正沉思默想人生之真谛,表露出儒学雅士的气质。
大殿正中,有一巨大匾额,上书“养气”两个大字,意在“养吾浩然之气”,彰显三苏父子正气凛然、高风亮节的肃然形象。
绕过大殿,后面是启贤堂,陈列苏家祖先神位,寓意承前启后,让有德有才之人济济一堂。
堂前庭院里,为纪念三苏文章“天香云外”,专门并列种植了三株金银桂树,秋天,桂花开放,花香四溢,游人驻足流连。
在启贤堂的背后,是木假山堂,按苏洵《木假山记》中的表述,用岷江中的陈年乌木块堆拼,再现苏宅的木假山三峰,以寓三苏的“文峰鼎峙”。
木假山堂的右前方是云屿楼,建于清光绪三年,因三方环水、两方围竹,有“岛居”之称,故名“云屿楼”。其实,整个三苏祠就是一个“岛居”,三面环水,园中遍植斑竹,应了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道出了他的“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的品格。
三苏祠主体建筑的周边,是仿照苏州园林造景风格,楼台亭榭、竹树花草、桥廊湖山、雕塑碑石,错落有致,或屏或掩,一步一景。
在云屿楼的南面是抱月亭,亭立清泉荷田之中,清香幽雅。
云屿楼向西数十步为披风榭,这是清光绪二十四年重建的(原来的披风榭建在眉州城里环湖上,环湖干涸后湖上建筑渐毁)。
披风榭的北面,在一泓清池里重塑一尊苏东坡盘陀坐像,他席地而坐,凝视远方。
披风榭的南面是一莲池,长宽数亩,池塘中央建一亭,叫“百坡亭”,亭两侧由长廊与两岸连接。池塘若遇阵阵微风,吹起层层涟漪,水中倒影也随之混乱,苏东坡有诗道:“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故此亭名为“百坡亭”。
百坡亭向南的前方,建有“瑞莲亭”。这里时有并蒂莲开放,吉兆眉山人进士及第,故称“瑞莲”。“百坡”、“瑞莲”激励后人奋进,世代出东坡。
百坡亭的右侧,修竹深处是“船坞”“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等佳景,假山趣石、小桥流水、花圃游廊错落其间,如到江南水乡。佳景中,有一处石砌八角形水池,叫“洗砚池”,说是当年苏氏父子兄弟写字作文后就在这里清洗砚台和毛笔,时间长了,水变黑了,池子里的鱼也变黑了,后人就叫它“东坡墨鱼”。
百坡亭西端的荷花池旁有消寒馆,有两幅楹联:“木架山前怀旧柏,瑞莲池畔读遗碑”;“亭上雄文凿青石,槛前修竹忆南屏”。南园建成之前曾作碑亭使用,内有古代留下来的马券碑、柳州碑,也有当代刻的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碑等数十通。
近年来,三苏祠不断扩建,将祠堂东侧的苏祠中学搬迁,校址全部并入三苏祠辟为碑园。三苏祠南大门对面广场建有三苏纪念馆,陈列三苏遗迹,与三苏祠呼应配合。
五十年前,中共北京市委原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邓拓参谒三苏祠后题诗:“路过眉山日色迟,停车参拜三苏祠。大江东去歌声壮,尽有英才千古师”。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载诗书城——四川眉山。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三苏文化涵盖丰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走进古祠风韵、文脉悠长,这里展陈着有关苏洵、苏轼、苏辙的上万件文物和文献资料。

三苏祠的建设最早要追溯到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前,明代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分别进行了修缮扩建,明末战毁后,于清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建,元代改宅为祠,经过历年添修,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
宋代傅藻写的《东坡纪年录》中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纱縠行私第;宝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日,苏辙也出生在这里。苏轼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说:“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可见纱縠行内三苏祠原为三苏故居。
(北宋苏轼楷书《丰乐亭记》拓本局部)
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占了三席,尤以苏东坡成就最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苏轼的名句,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
“天下之本在家”品三苏家风家教,苏轼一身的清风正气和一生的刚正不阿,与其家风家教密不可分。苏家家教甚严,在海南流放时,苏轼还梦到被父亲提问背诵《春秋》,结果从梦中惊醒,“犹如挂钩鱼”。两个儿子的启蒙教育,倾注了整个苏家的心血。苏轼、苏辙,也可以说是父亲苏洵最好的“作品”。从苏轼十岁开始,苏洵在结束云游后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他把全部寄托都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苏洵经常对他说,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能解决实际问题。苏洵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的书房。
在苏洵游学四方时,母亲程氏对他亲授以书,成了他的家庭教师。她曾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要苏轼以“能死直道”的范滂为榜样。苏轼也将这种家风家教传承给后代子孙。苏轼有三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他还教育儿子,要“爱民如子、勤政廉洁”。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家族,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历代传扬的道德精神。如今,三苏祠里专门陈列的家训家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现在的三苏祠,也是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这里接受文化熏陶,听三苏故事、品三苏家风、学三苏为人做官之道。
三苏祠,
红墙围抱,碧渠环绕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
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绿荫蔽日,鸟语花香。
从古到今,中外游客如织,
文人骚客凭吊,吟不尽的诗赋,数不完的墨宝。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三苏名典: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北宋·苏辙《新论中》
2019年7月9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
——北宋·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
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北宋·苏洵《嘉祐集·权书上·心术》
2014年10月31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北宋·苏轼《晁错论》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北宋·苏轼《范增论》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卢星宇 海报制作 卢星宇 图片 三苏祠博物馆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