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起源地在江西,除了四大书院,还有哪些? 从阳明心学找初心 对话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秘书长、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院长皇甫金石

有言道:“江西书院甲天下。”江西,作为中国书院起源地和重要发展地,其书院创办之早、延续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白鹿洞书院
从唐代德安义门东佳书院、高安桂岩书院到以“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庐山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江西四大书院,再到明清江西书院数百所。

鹅湖书院老牌坊
江西书院可以说,一直以傲视群雄的姿态在封建社会时代不断绽放。与此同时,也延伸出各种特有的以书院为载体的“书院文化”。
白鹭洲书院
书院文化,是江西传统文化的瑰宝,这种文化之下,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博学多才、金榜题名的江西人。
江西四大书院,山水间的文化典藏
《白鹿洞书院文会堂》殷锡翔 摄
作为江西书院文化的代表,江西的四大书院,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江西文化的内涵。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上饶铅山鹅湖书院、吉州白鹭洲书院、南昌豫章书院。
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殷逢春 摄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南麓,拥有1000多年历史,更有“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美誉。
白鹿洞书院
书院处,四山环合,清幽深邃。唐朝时有学者李渤在这里隐居读书,养了一只白鹿陪着他读书,人们叫他“白鹿先生”,后来这里就叫白鹿洞。
石白鹿(明代)
石白鹿(明代)
南唐时,朝廷在这里建了“庐山国学”,是一所与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白鹿洞”与其上“思贤台”(明代)
著名理学家朱熹来到这里,重修了白鹿洞书院,从此这里便成了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白鹿洞书院《朱子白鹿洞教条》
1988年,白鹿洞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九渊在这里讲义、王阳明在这里弘扬心学,更是走出了不少名人大士。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当年,朱熹应吕祖谦之邀与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中就治学和修养方法进行了史上有名的理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鹅湖之会
此后,为了纪念“鹅湖之会”,便在此地建立了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也因著名的“鹅湖之会”得以驰名天下。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
明嘉靖年间,鹅湖书院一度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明景泰年间大理寺少卿李奎如是评价道: “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庐陵江西吉安。著名爱国丞相江万里在吉州任知军,见白鹭洲绿树点点,清幽静雅,是读圣贤书澄明心境的好地方,遂在洲上构筑精舍,创办书院,设坛讲学,延请名儒欧阳守道(曾任岳麓书院副山长)出任山长。
著名爱国丞相江万里
白鹭洲书院内民族英雄文天祥雕像
书院创办后第15年,生员文天祥高中状元,同时吉安39人同登进士及第,占当年进士全榜九分之一,震动朝野,宋理宗亲赐“白鹭洲书院”匾额褒扬。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书院风月楼
白鹭洲书院由此名震天下,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同为江西三大书院。
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位于江西南昌。此豫章书院,为古之豫章书院,非今日网上热议之道貌岸然“豫章书院”。
书院创建于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清末,豫章书院抛弃国学,舍弃五书五经,学习西学,教授科学技术改名为“江西高等学堂”,开设西方哲学、万国史学、格致(物理)学等。
进入民国后,豫章书院改名为“江西中等工业学堂”,历经“江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江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等名称,一直到1949后,改为南昌大学。
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石牌坊
这就是江西古时四大书院,除豫章书院外,其余三所均有保留原址或者原址基础上进行重修重建,现如今也是当年江西书院文化之鼎盛的最好见证之一,也是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地方代表性景点景区。
江西书院众多,亦甲天下
鹅湖书院古牌坊
汉人讲学,必从师者,以家无书籍,传写不易,非专家之师授以章句,无由得而成学也,此乃书院诞生的雏形。
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而书院之于江西,正如清代学者李渔曾言:“江西书院甲于天下”。
唐贞元年间,公元793年(一说814年)江西高安人唐朝教育家幸南容创建高安桂岩书院,据传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书院。
幸南容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位于江西九江德安县的江州义门陈,其第三任家长陈崇与其子陈衮在本乡紫岩山麓建东佳书院,供陈氏家族后生读书学习一用。自此之后,18位朝官(3位宰相)29个地方官,55位进士等等从此走出。
东佳书院
正是此桂岩书院与东佳书院,成为了江西书院早期代表,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亭榭
此后,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著称。
华林书院匾额
除了江西四大书院之外,江西具有代表性的书院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叠山书院
如:弋阳叠山书院、上饶信江书院、贵溪象山书院、井冈山龙江书院、吉水县皇寮书院、奉新县梧桐书院、吉安阳明书院、九江濂溪书院等知名书院。
奉新县梧桐书院
龙江书院
上饶信江书院
九江濂溪书院
吉安阳明书院
同时在不同朝代,除以上书院外,也涌现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江西书院。
象山书院
龙江书院
如唐朝时期,湖山书院、三湾书院、皇寮书院、李渤书堂、景星书院等;
华林书院遗址
五代时期,华林书院等;宋朝时期的雷塘书院、樱桃洞书院、盱江书院、东湖书院、慈湖书院、康斋书院,石洞书院、青原会馆、正学书院、仁文书院、三山讲学、经训书院等等。
叠山书院
在北宋,全国书院总计为89所,其中江西39所,远远多于第二名湖南(9所)。
信江书院
到了明代,全国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五分之一。
清朝时期,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他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 。
书院文化,造就江西的“人杰地灵”
白鹿洞书院内《江西进士榜》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形式,其存在对我国古代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叠山书院
江西,作为书院的起源地之一。悠久历史的书院文化,让江西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重地。同时,也造就了人杰地灵的江西。
千百年来,江西在经过“书院文化”洗礼后走出去的人才不计其数,名贤更是无数。
据统计,自唐至清,江西前后有进士1.05万人,占全国的10.67%。其中,文科鼎甲107人,状元42人,江西籍历代宰辅近100人......
江西书院文化给了他们世代相承的知识文化熏陶,成为了他们赴京赶考的“知识辅助”或“定心丸”。同时这些知名的文人学者、仕宦举子,也造就了江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现今有山有水有文化的江西。
白鹿洞书院棂星门(明代)
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受用的。
白鹿洞书院碑刻:朱子白鹿洞教条,附录程董二先生学则
在古代,这些书院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985”“211”一样,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界人才。
只可惜,如今的江西,谈起大学,“211”也只有南昌大学一所而已,相比邻省,差之较远。
白鹿洞书院思贤亭
江西,从不缺人才,从江西走出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地,无论古今,都是值得为之称赞的。但江西也很缺人才,没有好的大学,多少江西学子流出省,外出求学发展,最后,能够回来建设家乡的又能有多少?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与人才的支撑,现如今各地刮起“抢人才大战”,无论古今,皆是如此,能出人才的地方,留住人才才是关键。
作为笔者,今天不是在吹嘘我们江西的书院文化有多牛!毕竟历史也不能忘记,在“拾遗”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最起码在那个年代,江西的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江西书院文化展示馆
如今,江西也在不断推动“江西书院文化”创新化发展,作为赣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新的时代,曾经的“书院文化”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给世人不一样的一面,带来独特的文化自豪感与熏陶。
#江西##书院##人文江西##古代江西##江西头条#
[九江新媒体JJXMT.CN]“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鲜明宣示。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从阳明心学里,领悟对人、事、物的看法,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里寻找人生力量。九江有这么一位企业家,他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在他看来,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离不开阳明心学。他就是九江绿地大都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金时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会秘书长、九江白鹿洞阳明书院院长皇甫金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阳明心学
皇甫金石先生,研修阳明心学九年,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阳明心学是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重要精神食粮的有关指示有着深入的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孔孟到程朱,儒学思想主要讲的是人性道德中华伦理,讲做人、做圣贤的道理,并由此展开经世济民(致用)、内圣外王之学。
佛老之学主讲心性,在人生终极价值方面,以追求个体当世的空隐仙闲或个体的来世得福为终极人生目的,而非关爱社会、经世济民(致用)、内圣外王。
在鸦片战争之前,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深深地受惠于儒释道三家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教化而稳定和谐;但是,当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砸开了中国的大门,在面对西方欧美工业文明时,中华民族也深深地受累于儒释道三家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教化而灾难深重。
为什么中华传统儒释道文化如此不堪一击?
皇甫金石先生认为,经过2000多年的演化,儒释道思想在中华现实社会生活中形成了7个陷阱:文人读书是为考科举,考科举是为当官求名利,而不是经世济民(致用),这是第一个陷阱;而考科举失败的读书人,多以教书贩卖考科举的学问为生,继续传播考科举为当官求名利而不是经世济民(致用)的思想,这是第二个陷阱;少数官二代富二代,既考不取科举又不用教书养家,退隐佛道追求空虚,更是把经世济民(致用)抛弃脑后,这是第三个陷阱。这3种读书人典型,就是所谓的腐儒私儒。
另外,还有一批貌似上进的读书人,在儒释道价值观上走向严重偏科,陷入了另外4个陷阱:重义轻利、扬善隐恶、厚坤薄乾、重知轻行。这批读书人,不懂、不屑、更无能做到做好义利合一、扬善除恶、乾坤合一、知行合一,只会把道德虚伪地吹嘘得高高在上,完全割裂道德与现实,并以此暗度陈仓谋求私利。这就是假儒庸儒。
儒释道思想在中华现实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这7个陷阱,造成的现实社会实质效果,就是无论人生成功与否,都与个人的心性道德行为的真实修炼践行无关、与经世济民(致用)无关,只与潜规则、与厚黑奸巧术的高低生熟有关,严重破坏了中华社会的生态,造成了中华社会的虚空与中华民族人格的软化。
这是儒释道文化中的思想糟粕长期对中华社会的危害,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不知其害,但王阳明不是这样,王阳明从儿童少年时期,就开始立志做圣贤、立志经世济民(致用)、立志内圣外王,而不是考科举当官求名利,已经自觉地跨越了腐儒私儒的前两个陷阱,青年时期又跨越了第三个陷阱。
进入中年,王阳明追求经世济民(致用)的社会担当精神被朝廷误解与被坏人诬陷,而经受了下死牢、发配流放等生死磨难,经“龙场悟道”及后续近20年的人生社会实践,一步步开悟经世济民(致用)内圣外王的良知正道: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磨(全面正确把握学做圣贤的内外主客观标准与作用)的开悟,对人与人类良知心本体(义利合一初心)“致良知”的开悟,最后,是对人性本质“善恶四句教”(善恶合一)的开悟。
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人生后续的开悟,是对假儒庸儒的四个陷阱的跨越,这四个跨越(开悟),使得王阳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浑身充满了光明幸福的精神力量与无中生有战无不胜的行动力量,良知在心,力量在手,此心光明,最终王阳明成就了能贯通古今(儒释道及诸子百家)、贯通中华传统文化义理与社会实践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内圣外王圣贤人生,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
但遗憾的是,500年来,王阳明心学思想没有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而是升起来了,飘走了,飘回来了又飘走了。这个真实历史,从王阳明故居展览馆的展品中得出。
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发现了王阳明思想的巨大现实价值,2012年以来,在很多场合倡导学习王阳明心学,表明王阳明心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王阳明心学,汇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它既有厚德载物的道德智慧,更有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它是能够帮助任何人获得光明幸福的精神力量与巨大无比的行动力量。
寻找初心之旅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初心,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类共同的初心在中华民族群体中的具体反映。
人与人类共同的初心、中华民族的初心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这个“三心合一”是中国共产党无中生有战无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
皇甫金石解释,人的生命心本体(初心)由认知慧力与人性慧力2大部分组成。
认知慧力由认知动力、认知能力、认知选择力组成,它帮助人与人类在与外界(自然与社会)互动时做出事实判断,得出是非、真假结论。
人性慧力是由人的生生不息本能力与依赖性同理(情)心力组成,生生不息本能力就是“饿了吃困了睡、剁手会疼会流血血流完会死”,这是个体人生命活下去的保证,这就是人与人类“利”(个生利益)的源头,“自爱”由此产生;依赖性同理(情)心力,就是你、我、他都是“饿了吃困了睡、剁手会疼会流血血流完会死”都要活下去,这是人类群体的生生不息活下去保证,这就是人与人类“义”(共生利益)的源头;互爱由此产生。没有人类群体的生生不息,就没有个体人的生生不息延续,所以,“义利合一”“自爱互爱合一”是人与人类生生不息的保证,这就是人与人类的初心。
两个人之间(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义利合一”,就是沟通、读懂、共识、共利、共力,利他有我求双赢,两相情愿;多人之间的“义利合一”,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求多赢;社会大众、民族、国家、地球人类共同的“义利合一”就是“义利天下”“天下为公”“三民主义”。
民国时期,孙中山从王阳明心学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欧美的“自由民主公平博爱”结合,提出了“天下为公”“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离世后,蒋介石接班,对孙中山的主义思想形式上继承实际上背叛,把民国变成了有权有产人的政权。
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宗旨初心,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王阳明良知心学思想有效结合落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为99%的劳苦大众谋幸福,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人民的初心合在一起共利共力,团结全中国人民力量,最后战胜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
在电影《建国大业》有这样一则片段:淮海战役进入决战、国民党陷于全面彻底失败的危机中,蒋介石在官邸与秘书长陈布雷彻夜长谈,问计挽回败局,陈布雷提出,让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各拿出2千万元发给在前线战士和全国老百姓聊解危机,蒋介石听完大发雷霆把陈布雷赶走,随后,蒋介石走进后面的小客厅对宋美龄说,陈布雷真不像话,但宋美龄却说陈布雷说的是对的。
现在,中华民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和平崛起”走向“和平主导世界”,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中华民族的初心合而为一,与世界人民的初心合而为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人民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能胜利、一定能成功。
发上等愿向宽处行
皇甫金石提出:义利合一,人类之本,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这是决定任何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得失成败的天机。
“义利合一”是人与人类的初心,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大道,最大范围人群的“义利合一”就是“义利天下”,“义利天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的凝聚天下的力量,为天下的族群、民族、人民、国家、人类求福祉。
左宗棠提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马云发愿“让天下小商户永远有生意可做”,他创始建了“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让中国的商家足不出户卖遍全国和全世界,让中国的消费者足不出户买遍全国和全世界。这是马云发的第一个愿与做成的第一件义利天下的大事。针对网上交易钱、物时空间隔,如何杜绝交易双方可能存在的不诚信导致受害、最终导致整个网商模式的完全失败?马云又发了一个愿“让天下没有因不诚信而做不成的生意”,结果“支付宝”风行全国、全世界。这便是“发上等愿、向宽处行”的典型代表。
而对于另一位同样著名的老一辈华人首富企业家,早年对中国大陆投资建设了很多路桥等基础设施,为中华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个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利润用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其个人和家族也受到了中国大陆人民的好评与热爱。但近几年,其家族从中国大幅度撤资,并转投英国等地。虽然他也酷爱左宗棠的题词,但在“发上等愿向宽处行”方面与中华民族新一代企业家马云比较,就有不同与差距。
两位企业家都是有良知的企业家,但他们对“义利合一”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必然导致他们的商业发展最终会有巨大差别。
前几天,小米雷军在上市申请时公开了他的招股书: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引发了全中国的热议与大量有为青年企业家的跟随,大家纷纷提出:我是谁?我为什么奋斗?这就是企业家们在找自己的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我向哪里行?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企业家们,为伟大民族复兴发出的正义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