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还有多少内幕? 烈士纪念日,一起了解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石块浮雕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然而,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西安事变……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看来西安事变还有不少没有解开的谜。
一、杨虎城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由于蒋介石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不为所动,蒋介石一怒之下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予以改编,把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调到安徽或者河南。此举意在瓦解张、杨实力。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张、杨不得不放弃原来联合西南、西北、山东、冀、察等方面力量胁迫蒋介石放弃先安内后攘外的计划,改为举行所谏。根据张学良所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事变前,杨虎城曾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张对蒋介石有所行动。特别是第二次,在1936年12月初,张问杨,有何方法可以停止内战。杨在张立誓抗日后,对张称:“待蒋来西安时,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杨的这一想法,已经包含了武力扣蒋的内容,可以说,西安事变的计划已经成形。后来的西安事变基本上是按照杨的这一思路发动的。
二、密嘱终成导火索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南京政府一批军政大员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等陆续到达西安。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致使张、杨产生疑惧。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的密嘱如下:
“力子主席兄勋鉴: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市各报亦不必发表为妥。中正。十二月九日。”当张、杨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时,即举行紧急密商,决定12日晨对蒋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晨,张学良的部队在临潼捉蒋的同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在西安行动,住在京西招待所的南京国民政府军政大员均为杨虎城部拘禁。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也被软禁于杨虎城卫士队长室。这件密嘱即是当时在邵力子办公室查获的。
“西安事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但它为什么在12月12日突然爆发,六十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出确凿的史料证据。从以上分析看,蒋介石的密嘱也许是引发“西安事变”的直接导火索。
三、蒋介石的丑态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被人“护送”到西安“绥靖”公署,当张学良出现在他面前时,蒋介石装腔作势地对张说:“如果你还承认你是我的部下,你应立即把我送到洛阳,否则你就把我枪毙了吧!”
“我是不是你的部下是另一个问题,我现在是以中国老百姓的资格,对你说几句话。”张学良避过蒋介石的锋芒,缓缓地说道。
蒋介石听了一个劲地摇头:“你不必说,说我也不听。”说完便合衣仰面躺在床上,用被子把头一蒙,张学良只好退出。
对于蒋介石,十七路军和东北军里的中下级官佐,无不恨之入骨,很多人主张把他枪毙。张学良为了蒋的安全起见,与杨虎城说好,命人把蒋介石从“绥靖”公署移到金家巷张的公馆对面、高桂滋的住宅里。当时,天已昏黑,蒋介石一见来人身上带有手枪,以为要枪毙他,就战栗发抖地说:“这是公家的地方,我死就死在这里。”说完又一次合衣仰面躺在床上,用被子把头一蒙。
蒋介石认为,他这次被扣,有共产党参与其间,必死无疑,遂准备了给宋美龄及其子蒋经国、蒋纬国的遗嘱。给宋美龄的遗嘱大意是,余死之后,余之全部财产由汝继承。望汝善视经国、纬国两儿,有如己出,祝上帝赐福予等。给蒋经国、蒋纬国遗嘱的大意是:余只承认宋美龄女士为余唯一之妻,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则余虽死于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四、杨虎城最初反对放蒋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曾提到,12月24日夜,“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几与张决裂”。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学良也曾述及:在送蒋离陕的问题上,与杨虎城发生分歧。有的人主张继续扣蒋,命蒋在西安发号施令;有的同意放蒋,但坚持蒋必须签字;还有人则提出,让蒋在西安对全国作广播讲话。从张学良的上述回忆看,杨虎城最初是反对无条件放蒋的,二人的冲突即由此发生,并迅速激化。
在缓和张、杨矛盾的问题上,周恩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举行多次谈判,在张、杨激烈冲突之际,周恩来劝张“稍加休息容他们会议商讨商讨。”其后,经周恩来说服,杨虎城同意放蒋,对此,张学良回忆说:“他们的这番争论,经周恩来一说即为平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国抗战,直到彻底胜利。(曾道红文 军事史林供稿)
来源:中国军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今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您知道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共有多少个浮雕?这些浮雕都是哪些场景吗?
人民英雄纪念碑石块浮雕的历史背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三个时间段中,都有中国爱国志士的不屈抗争!
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个浮雕:
(1)《虎门销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 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2)《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3)《武昌起义》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 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5)《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6)《南昌起义》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7)《抗日战争》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8)《胜利渡长江》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来源:中国农村网、新华社、央视网、百度百科丨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