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座地宫1300多年,至今未打开,传说《兰亭序》真迹藏于此处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陕西这座地宫1300多年,至今未打开,传说《兰亭序》真迹藏于此处

陕西有18座唐朝皇帝陵寝,其中名气最大、最神秘、最受世人关注的恐怕便是乾陵了。乾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对夫妻、两代帝王的陵墓,即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陵墓。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在中国帝王陵墓中“称霸”。

此外,更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地方还在于,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的唐朝帝王陵。1300多年,乾陵地宫从未被打开,而地宫内“秘密”,一直充满着悬疑色彩。

陕西这座地宫1300多年,至今未打开,传说《兰亭序》真迹藏于此处

乾陵位于咸阳乾县,从西安市区出发,走G70福银高速后转入312国道,大概1个半小时的车程就能抵达乾陵景区。快到乾陵景区时,隔着车窗能远远看到乾陵所处的梁山。如果角度够好,或许你还能看出来山峰像是一个仰面朝天的少女形象。

陕西这座地宫1300多年,至今未打开,传说《兰亭序》真迹藏于此处

对于我们普通游客而言,游览乾陵,其实靠得更多的是“想象”。因为乾陵地宫从未打开,所以如今能能看的只有地面建筑(PS.乾陵大景区内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等可以参观墓室地宫)。

从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走入司马道,两侧的华表、翼马、鸵鸟、石马高高耸立,庄严肃穆。走到步道尽头,则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陵墓”碑。碑的东面是著名的武则天的无字碑,整块巨大的石碑上空无一字,让人遐想连天;无字碑的对面是“述圣纪”碑,这块石碑上有5600多字,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亲自撰文的。

此外,乾陵内还有一处“六十一蕃臣”,同样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是61个仿真大小的石人,穿着各不相同,但能看出是胡人服饰。但是奇怪的是这些石人全部都没有脑袋。仔细观察会发现石人头像有被砸掉的痕迹,但究竟为什么会被砸掉,就不得而知了。

乾陵周边还有17座小型陪葬墓,如今游客可以参观的是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文物部门从乾陵的五座陪葬墓中出土各类文物4300多件,部分文物藏于乾陵博物馆内,还有些更为珍贵的国宝文物则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比如陕历博中的唐代墓葬壁画馆中,珍藏的许多精美墓室壁画均来自乾陵陪葬墓中。

我来乾陵参观时,感受最深的便是导游介绍的“乾陵地宫”了。1300多年间,“光顾”乾陵的有名有姓的盗墓贼就有17个人。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有18座唐帝王陵,17座都被一个叫温韬的人给盗了。温韬是五代时期人,曾经当过耀州节度使,他三次来乾陵,每次上山都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三次之后文韬便绝了盗墓的念头。

据导游介绍,除了温韬,黄巢、国民党将军孙连仲等人也曾经来过乾陵,不过都无功而返。这些故事演绎的神乎其神,但无论什么原因,乾陵地宫1300多年从未被人打开,也算是一种奇迹了。

乾陵地宫从未被打开,但是关于它的考古研究却一直在持续。根据专家推断,为彰显大唐盛世之状,乾陵地宫内至少有500吨的稀世珍宝陪葬。光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已经令人咂舌。其中,许多人预测《兰亭序》真迹便在其中。

根据史籍记载,《兰亭序》是唐代前期几位皇帝的挚爱,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声称要拿它陪葬。但后来在唐太宗昭陵中并未发现《兰亭序》的踪影。于是众人推测,这座举世无双的书法作品或许便藏在乾陵地宫里了。

参观过程中,很多游客都忍不住发问:乾陵地宫什么时候能够打开呢?导游告诉我们,如今的考古探测已经摸清了乾陵地宫的墓道结构。但至于什么时候打开这座地宫,还是一座未知数。因为打开地宫容易,能否让藏于地宫之内的珍宝妥善保存,才是关键所在。

我想,当乾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天,大概又是类似于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时的盛况吧!作为游客,我们也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最后,说一些乾陵旅游的使用攻略吧,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1、景区位于咸阳乾县,从西安出发大约1个半小时的车程,自驾可以直接导航,自由行可以在火车站乘坐西安市公交游3可直达乾陵。

2、乾陵大景区门票旺季为100/人,淡季为80元/人,包括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乾陵博物馆等几个景点。

3、乾陵所在的乾县,有著名的“乾州四宝”美食,分别是锅盔、豆腐脑、挂面和馇酥。大家去玩的话不妨尝尝。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一、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说明桥山在哪里,所以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桥山位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据黄陵县志载,该县可以追溯到商代,屡经改名,东晋年间设中部县,便长期以此为名,直到1944年才更名为黄陵县。

据《关于黄帝与黄帝陵的若干问题》一文介绍,早期黄帝陵的祭祀活动缺乏足够的文献记载,所以还得从唐代说起:从宋李昉《黄帝庙碑序》可知,唐代宗大历中因陵置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建于今址。……直到明太祖洪武四年,进一步考定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桥山,大兴百神之祀,在特遣专官祭奠之时,对黄帝陵进行了维修(见明刘仕《黄帝庙除免税粮记》,石碑见存黄帝庙碑廊)。

据考证,清代祭亭里的碑为“古轩辕黄帝桥陵”,由陕西省巡抚毕沅所题。1939年,陕西省政府在黄帝陵设立管理所,蒋鼎文的《重修黄帝陵庙碑记》(现存于轩辕庙碑廊)记载了这段往事。重修工作从当年秋持续到了次年二月,“凡大门、享殿、围墙,及匾缺者,均加葺补”。1942年曾拟定一份《修建黄陵计划草案》,包括以下18项内容。这份计划是以黄帝陵为中心来建设黄陵县,涉及陵园本身、市政基础、周边交通等等,颇有前瞻意识,可惜因为所处的时代环境,该计划只完成了其中几项工作而已。1944年,黄帝陵重修了陵园祭亭,亭中立有蒋介石题的《黄帝陵》碑(现存碑亭)。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华侨陈嘉庚上书毛泽东,建议整修黄帝陵庙。1956年,黄帝陵祭祀亭得到整修,于是,黄陵县政府请毛泽东题字。而毛泽东将题字一事委托给了郭沫若,因此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留存至今。

“文革”期间,黄帝陵缺乏管理,受到破坏。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整修,基础设施和周边配套工程得到了加强和改进。1991年,陕西省政府成立整修黄帝陵办公室,专门负责黄帝陵整修工程。祭祀大院建成后,已经多次举办国家级祭祀活动。至此,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黄帝陵了。

二、中国河南新郑市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河南省郑州市被认为为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是黄帝的故里。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2000年9月,轩辕庙被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由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6月7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该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新郑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将黄帝故里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

三、河北涿鹿桥山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究竟在什么地方?

战国以前,没有桥梁建筑,中国文字中也无“桥”字。涿鹿桥山以其东峰天然形成的拱形穹窿,得名“穹山”。《山海经》记载为涿鹿桥山为“穷山”。此书以涿鹿县南、北京西北的为坐标,面记灵山北为“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北为穷山。穷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春秋命历序》也有类似记载。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确指出大荒内的轩辕台就在妫州怀柔县(今涿鹿县)的桥山。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宣府镇志》、清代的《畿辅通志》等,同样认为山海经中的轩辕台就在涿鹿的桥山。

司马迁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8)司马迁是扈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北巡时,祭黄帝陵于涿鹿的。其在《史记·武帝纪》中自述云:“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司马迁“北过涿鹿”的一个“北”字,再明确不过的说明该“涿鹿”就是现在河北省的涿鹿县,而绝不可能跑到陕西、河南等其他地方。

至于北魏皇帝,到涿鹿桥山祭祀轩辕黄帝的次数就更多了:北魏道武帝于天兴三年(400年)五月己巳日“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帝尧、帝舜庙”;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明元帝于六月“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明元帝又于泰常七年(422年)九月“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因东巡幽州”;神元年(428年)八月,太武帝“东巡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文成帝于和平元年(460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唐尧、虞舜)、黄帝” 。

唐朝末年,涿鹿称做新州,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石敬瑭认了比他岁数还小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想当个“儿皇帝”,就于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将幽蓟一十六州地连同祖宗陵地一起送给其小父亲为礼物。是时的古涿鹿地在唐末已改称新州矾山县,契丹接收后,因涿鹿是历代祭祀轩辕黄帝以及唐尧、虞舜二帝的地方,就取崇奉上古圣贤之意,改新州名为“奉圣州”。辽统和十三年(995年)八月壬辰,辽圣宗耶律隆绪下诏修庙以时而祭,奉圣州桥山黄帝庙、历山尧 、舜庙并得修缮。此事后来传到了刚即北宋帝位的赵恒耳朵里,使这位既无能振兵收复失地,又一贯想以正统自居的北宋帝王,受到不小刺激。于是就搞起了什么“天出云瑞”,“地长芝草”,改元“大中祥符”,谥孔子,修庙宇,兴封禅的闹剧。并命王钦若、杨亿赶快编撰《历代君臣事迹》一书,要搞出一个地在宋辖的桥山黄帝陵来,好建庙以祭。但编书非一日可成,修庙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于是,心急火燎的赵恒就用做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的一天,赵恒对他的辅臣们说:他做梦见到一位天神和其他六位神人降临宫中,“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于是,就在皇宫设牌位以祭黄帝。但是,元朝元贞元年,“祭祀轩辕黄帝氏,以风后、力牧氏之神配”仍在涿鹿桥山,元代诗人鲜于枢写的《桥山》诗,也是涿鹿桥山,其诗对桥山东峰的拱形石桥发问道“当时混沌知谁凿?他日崆峒强自名。”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于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洪武二年、三年,又“遣使访先代陵寝,乃命各行省具图以进 。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却未祭轩辕黄帝。为什么呢?因为,古涿鹿因地震民亡几绝,虽元末更名保安州,但一直无官署设置,无官具图上报;而《册府元龟》附会黄帝陵在陕西坊州,但到底在坊州下辖的洛川、中部、宜君的哪个县?并不确定,所以也无具图以进者,直到洪武四年十二月,到底该去何地祭祀轩辕黄帝,仍然定不下来,最后只好由“礼部定议……中部祭黄帝”因当时中部县无黄帝陵地址、无陵、无庙,只好设坛以祭,此后,经三易其地,才确定在城北的谯石山。直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宜君县令范璐、中部县知县李暄、同洛川县共同修葺黄帝庙时,都感到说黄帝庙在中部县、其依据是西汉方士公孙卿所言的黄帝乘龙升天,大臣们拽掉了黄帝的衣冠所埋很好笑,都写了《桥山》诗刊刻于《中部县志》中。到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中部县申请,报陕西省批准,并报民国政府内务部备案,改中部县名为“黄陵”县。

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侯仁之教授为组长的一行十名学者赴涿鹿考查,确认涿鹿县的矾山镇一带正是司马迁、郦道元等人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1984年6月黄陵县考古学者高坤安等从河南、山东考查以后又专程到涿鹿县,证实史书上说的“涿鹿之野”就是此地。

综上所述,涿鹿是约定俗成的专用地名,正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涿鹿。史书所称的“邑于涿鹿之阿”就是今涿鹿县矾山镇西侧古城又名黄帝城,此城遗址尚存。传说是轩辕黄帝所都,正是《山海经》记载的轩辕之丘。

由此可见埋葬轩辕黄帝的陵墓,应是今河北省涿鹿县的桥山,而不是在陕西黄陵县城北。因为黄帝战斗在涿鹿,居住在涿鹿,死后,完全没有理由要将尸体运往千里之外的陕西安葬。至于陕西黄陵是黄帝的衣冠陵,还是其他形式的陵墓,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了。

涿鹿县古桥山,其东峰拱形石桥屹立如故;桥山南麓向阳坡地中,发现至少有14个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100多亩,这些建筑遗址上的残砖碎瓦堆积中有夹砂粗红陶、暗纹黑陶片,有陶鬲、陶豆残件、汉代绳纹砖、板瓦、筒瓦、石质建筑构件等,结合在黄帝庙基址上的龙形砖雕,在黄帝庙基址西面12米处发现的精美石斧,著名考古学家郑光推测,此古建筑群应是黄帝葬桥山后,后世为祭祀黄帝所建,有些建筑遗物可早至距今4000多年。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张家口市桑干河历史研究会,近几年对桥山遗址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此为轩辕黄帝家族陵地的可能性极大。

因此,建议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在河北涿鹿举办的中华民族祭祖仪式,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名正言顺的祭祖圣地。涿鹿县位于环首都经济圈,这里与首都北京山水相连,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最理想的地方,也是真正的“桥山黄帝陵”所在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筹办冬奥的有利时机,如能促成在涿鹿举行公祭黄帝大典,既是河北的光荣,也是我们大力弘扬根脉文化的历史契机。

作者:韩丰聚、张迎潮、尤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