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寻珠鉴真伪 年产南珠1000公斤,北海想打造一个百亿级大产业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珍珠。


珍珠有两大用途,第一是作为药用,第二是配饰。


来源

珍珠在《本草纲目》中是“真珠”二字用的是真假的“真”,这个名字还可以追溯到唐代或更早,说明珍珠在古代就有出现过假的。


我到过广西北海市的珍珠城,看到了海水珍珠、淡水珍珠,颜色有白的、粉的、黑色的,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虽说我学中药鉴定这么多年,也照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要想真正了解珍珠,一定要追根溯源,实地去看一看。


最适宜珍珠生长的海域被叫做珠池。中国古代的七大珠池,有六个位于广西的合浦郡。时至今日,孕育海水珍珠的马氏珍珠贝还是在合浦地区最为集中。


于是我按图索骥,来到了广西的合浦。


合浦


以前我只听说过人工养殖珍珠,到了合浦,才第一次亲眼见到。


那次合浦之行,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邓家刚教授带领我去的。邓教授是精确计算好了潮水涨退的时间,才通知我赶来的。


现在的合浦南珠,大多数是采用笼子平养的,也就是把珍珠贝放到了一个一个小的网兜里,然后拴在木桩上,平时都是被浸泡在1-2米深的海水之下。

赶海寻珠鉴真伪

珍珠养殖基地(图片提供:赵中振)


珠场的宋场长为我们当场拨开一个珠贝,一颗晶莹的珍珠就跳了出来,而且余下的贝肉还可以吃。

那天晚上,我们就品尝了一顿珍珠贝的火锅,味道很是鲜美。


现在养珍珠、采珍珠,都很浪漫,但是在古代,采珍珠是极为艰辛和危险的,常常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赶海寻珠鉴真伪

打开一个珠贝,见到一颗晶莹的珍珠(图片提供:赵中振)


古法

在《本草纲目》里,详细的记述了中国古代原始的潜水采捞珍贝的方法。

李时珍的原话是这样的:“蜑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另舟人急取之。若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


说的是被称作蜑(拼音)人的渔民,携带竹篮,用长绳子缚住腰部,要下到二三十米或更深的海底,为了深潜到海底,脚上要绑上大石头。当采珠人找到珍珠贝,赶快放到竹篮后,马上摇动绳子,发出信号,船上的人,迅速把采珠的人拉出水面。


用这种方式来采珠是很危险的,要冒着可能被鲨鱼袭击的危险。有时候船上的人,看到一条血线升上来,就说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采珠人碰到鲨鱼了,生还的机会就很小了。


珍珠养殖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珍珠贝是不同的,特产于我国合浦地区的是一种优质的马氏珍珠贝。

养殖的第一步,就是给珍珠“插核”。


现代“珍珠插核”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一场小型外科手术。

赶海寻珠鉴真伪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珍珠插核”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珍珠插核”

姑娘们将珍珠贝固定在操作台上,非常熟练地用铁钳把贝壳撑开,然后用小镊子将事先准备好的砗磲小珠子作为母核,迅速地插入了珠贝体当中。


这一过程既要快又要准,要把母核安放到珠贝的卵巢和肝脏旁边切开的部位,一丝一毫也不能差,否则不但形不成珍珠,还会导致珠贝的死亡。


一般说来,一个珠贝体内可插入2-3个母核,这一切要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成功插核仅仅是第一步。


人工插核后,还要把珠贝再放回到珠池里,等它们的伤口完全愈合后,才能放回到大海中。即使回到了大海中,如果遇到台风、寒潮、病害等情况,珍珠贝仍有可能会死亡。所以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50%左右。

功效主治

我国自古就将珍珠用于是治疗眼科相关疾病,另外还是治疗小儿惊风的药。《本草纲目》46卷就有明确记载,珍珠可以除小儿惊热,安魂魄。外用的话,点目可以去翳障膜,涂面则可令人皮肤润泽、好颜色。

现在市场上有珍珠滴眼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本草纲目》中记载内容的发挥。


鉴别珍珠

最后我们来说说珍珠的鉴别。

目前的市场上,我们可以见到海水珍珠、淡水珍珠、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

如何鉴定真伪呢?一般的来说,珍珠的质量主要从它的大小、形状、光泽、颜色来判断。好的珍珠,光泽是从内部发出,自然、圆润,而不是那种“锃光瓦亮的贼光”。

如果将两颗珍珠相互摩擦,珍珠有沙粒的感觉。

当然,这种鉴别的技巧,也是要经过实战演练才能体会。


今天就聊到这儿,谢谢大家。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采珠业,尽管当前因为种种原因而衰落,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后人没有理由不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政协主席李蔚感慨道。他同时还兼任北海市振兴南珠产业领导小组组长。

位于北部湾东北岸的北海,得享“珠城”之誉,源于其盛产南珠,早在秦汉时期,即有采珠记载。如果说“盛产”有赖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港湾条件,那么让其名播中原地区,成为“自汉唐以来,无人而不艳羡之”的宝地,则在于“以斗量珠”的珍珠贸易。两汉时期,业已形成的珠市贸易以及联接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让当地富甲一方,也成为一众商贾梦寐以求的淘金之地。

在迎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期,“珠城”希冀将南珠打造成一个百亿级的大产业,以助力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今年4月初,北海市成立了振兴南珠产业领导小组。用李蔚的话来说,“振兴南珠是社会对北海的期待。”

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北海市特意举办“加快振兴南珠产业”主旨论坛,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扬南珠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南珠品牌影响力。广西南珠宫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北海珍珠商会会长王世全在论坛上发言称,南珠产业大有可为。在北部湾地区,仅北海珍珠市场就有360多家店铺经营南珠产品,加上防城港、钦州、桂林,广西约有珍珠公司上千家。近年来中国每年珍珠市场以20%的速度在增长,估计当前全国市场销售额达500~800亿,全球市场则在一万亿以上。

年产南珠1000公斤,北海想打造一个百亿级大产业

生于北部湾的南珠

南珠之誉,源于明末清初大儒屈大均。在其名作《广东新语》中,他写到,“合浦珠名曰‘南珠’,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

据北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广西文史馆馆员黄家蕃等人所著的《南珠春秋》考据,考虑到屈氏所处的时代,他品评的“西珠”指爪哇以西的印度洋沿海所产的珍珠,“东珠”指加里曼丹所产的珍珠。尽管如此,但还是让南珠身家陡增。

广西北海是“南珠”的故乡,市辖铁山港区营盘镇沿海、涠洲岛及防城港白龙尾珍珠湾一带,是我国海水珍珠的主要产地。2004年,合浦南珠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域保护,南珠原产地域范围为北海市合浦县、铁山港区、银海区、海城区现辖行政区域内沿海的15个小海区,面积约5200公顷。此外,对海域环境、生产工艺、质量特色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质量技术要求。

年产南珠1000公斤,北海想打造一个百亿级大产业

那么,为什么北部湾会盛产南珠,并且优于其它地方呢?李蔚称,这有赖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前述《南珠春秋》提到,一个原因在于珠贝,另一个原因在于北海市(合浦县)港湾的自然条件。

具体来说,多种江海贝都能产珠,而产珠最普遍、产量较多、质量较好的要算是海产的珠贝了,其中以马氏珠贝最为普遍。从人工养珠角度,马氏贝最便于进行插核等手术操作,易于容纳较大的珠核,且资源丰富,故成为养殖珍珠最常用的母贝。

年产南珠1000公斤,北海想打造一个百亿级大产业

珠贝生长周期较长,赋性娇嫩,既经受不住酷暑严寒,又惧怕狂流浊水,因此港湾开敞,海水清澈,水流不急,海水温度保持在15-25摄氏度之间,海水比重在1.018至1.020幅度内是马氏珠贝生活的乐园。而北海市即古合浦沿海,具备适宜珠贝生产、繁殖的优越条件。

北海市和合浦县港湾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大小海港众多而开敞,海水洁净,潮流畅通,深度平稳。之所以北部湾北部风浪较小,在于北部湾西为印度支那半岛,东为雷州半岛,东南为海南岛等陆域所环抱。而合浦县及北海市沿岸,北部有六万大山阻挡寒潮,气温尤为平和,水温高于他处。

再加上北面有南流江注入,被北海半岛分隔,淡水部分向外港分注,对半岛西南的珠池和正南珠母海等海区,盐分保持稳定。在珠池最为集中的白龙和铁山港一带,又有适量的细流淡水输入,带进不少浮游生物与有机物质,为马氏珠贝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一带平均水深不超过10米的浅海底质多为砂泥砾石,亦适宜马氏珠贝家族在此聚居。

“高产低值”的中国珍珠产业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对珍珠就有文字记录。而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使得珍珠产业实现了由天然珍珠的采捕向人工养殖的大转变,促进了珍珠的规模生产。

中国的人工养殖珍珠始于海水珍珠,于1958年成功培育。随后,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又于1964年试验成功。如今,海水珍珠主要分布于环北部湾海域的广东、广西、海南,而淡水珍珠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系发达的省区,比如浙江、江苏、湖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的沿江(湖)地区。

上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江苏苏州和浙江德清、萧山、山下湖等地以村镇为主体,进行了有组织的淡水珍珠养殖。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承包制的落实,国内掀起珍珠养殖的热潮,江浙一带养殖规模发展迅猛,年产量急剧增加。在这一阶段,珍珠养殖大多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形式的小规模养殖,缺乏企业化、规模化养殖。

自从1992年,国家取消珍珠统一经营制度和珍珠出口许可制度后,国内开始由珠农个体经营向现代化企业运作转变。珍珠企业开始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引进、研发珍珠加工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打造产品品牌,为我国淡水珍珠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淡水珍珠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从原来的珍珠养殖和原珠批发扩展到珍珠首饰加工、珍珠粉开发、终端产品开拓等领域,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增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升级,在世界珍珠产业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称,南珠产业是我国的特色海水养殖业,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的沿海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发掘(包括育苗育种)、养殖(养殖技术、养殖生态)、育珠(技术)、珍珠的加工和深加工、附属产品(贝肉、贝壳等)的高值化利用、贸易、文化与旅游等方面。

虽然中国是珍珠大国,却不是珍珠强国。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统计,虽然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已经把曾经的“世界第一产珠国”日本远远得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珍珠业产值仅占全球珍珠总产值的10%。

广西南珠宫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南珠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的南珠产业,一是由于目前多数珠农或养殖企业缺少科学养殖观念导致的南珠原珠养殖质量下滑,产量不高、珠层薄、耐用性差;二是由于各加工企业加工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导致的南珠加工水平不高、加工能力不足;三是珍珠市场存在的高标价、低折扣、价格混乱、以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出售、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缺乏诚信等等珍珠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的情况存在,影响了北海市珍珠产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南珠复兴待何时

业内认为,南珠产业发展的出路就是将这一产业优化升级到更高的产业链层次。这就使得重振南珠的重点,不是提高养殖产量,而是要想办法如何把包括越南在内的环北部湾地区生产的珍珠都聚集到北海来加工或销售。

当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占据全球的90%,而诸暨也已经成为国内淡水珍珠的养殖、加工、贸易中心。依托于规模庞大的珍珠产业园区、国际珍珠节,诸暨正雄心勃勃地朝着世界珠宝交易中心迈进。专家建议,北海要借助于海水珍珠的人文地理优势,争取成为诸暨之外中国另一个珍珠产品交易中心,稳坐海水珍珠交易的“头把交椅”。

此外,也有专家建议,要鼓励和支持珍珠企业和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马氏珠母贝的种质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大力培育珍珠贝新品种,提升珍珠养殖的技术和珍珠档次。

为了加快扩大南珠生产,推动南珠养殖快速转型升级发展,今年4月17日,北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南珠产业的意见》(简称《意见》),并专门成立了振兴南珠产业领导小组,完善南珠产业发展规划。

在扶持政策方面,优先规划10万亩南珠养殖用海,集中连片、专区专用,此外还设立1000万元的振兴南珠产业政府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激励南珠育种、养殖、加工、研发、品牌推广等。

据《北海日报》报道,从北海市振兴南珠产业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北海市南珠养殖面积已达1000亩、已投放贝苗1.4亿只、已完成插核150万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3%、600%和650%。北海市振兴南珠产业领导小组领导称,“要振兴南珠产业,南珠养殖是基础,但是只有让南珠的市场有标准,有监管,南珠产业才能越做越好,做大做强。”

此外,《意见》提到,要大力提高南珠养殖和加工技术水平,推动南珠产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以标准化带动南珠产业提质升级,建设南珠养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中国南珠加工研发中心、中国南珠交易中心和中国南珠文化交流中心“一区三中心”。到2020年,要研发推出一批南珠药品、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系列生物产品、南珠特色旅游商品和南珠文化创意产品,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南珠产量恢复到1000公斤以上,南珠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把南珠产业打造成为北海最具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的特色优势产业。

据《广西日报》报道,振兴南珠产业,一是需要创新加工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珍珠加工技术与设备,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提高珍珠及首饰加工技术水平,创立珍珠产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研究开发珍珠精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珍珠及其副产品,研制珍珠药品、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开发珍珠贝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等特色副产品,延长产业链;三是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做强做优自主创新品牌,形成规模效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南珠产业向集约化、组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相较于历史上的声誉,如今的南珠尽管有所没落,但在当今时代,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期,李蔚称,现在技术进步了,环境也治理好了,没有道理不振兴南珠,不能对历史不负责任,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就这样没了。

他表示,振兴南珠这是外界社会对北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