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瓦屋山快速通道加快推进 “黄泉路”真的存在?四川此地被封禁400年,成国内一级禁区
4月9日,四川省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快速通道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其节点性工程之一的赵河村段麻柳坪特大桥五号、六号主墩高高耸立在两山之间,塔吊机忙着吊装作业,工人在进行着桥梁面施工。

图为施工现场 (朱涛 摄)
近年来,被誉为“山水洪雅.中国养都”的洪雅,立足生态优势,下大力营造更便捷的交通道路,全力推进通往峨眉山、七里坪、瓦屋山等景区的瓦屋山快速通道、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以项目打好交通“融入成都”进攻战。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瓦屋山快速通道项目,工程组和施工方、监理方三方积极协调配合,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力争今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侯底下大桥五号、六号主墩 (唐磊 摄)
麻柳坪特大桥是瓦屋山快速通道项目节点性工程之一,该桥的五号、六号主墩耸立在两山之间,塔吊机正在进行吊装作业,工人们正在进行桥梁面和挂篮施工,整个桥梁施工正按计划有条不紊推进。
瓦快项目部副经理高文博介绍:“麻柳坪特大桥是瓦快重要的控制性工程,目前正在进行连续钢构块段施工,这座桥主跨是190米,现在已经完成140米,预计在七月份完成桥梁的主体施工。”
在项目建设中,为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监理方会同施工方每天都驻守现场巡查,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在瓦屋山快速通道项目起点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桥面混凝土浇筑、养护及其他附属工程施工。

项目起点段施工现场 (朱涛 摄)
“你们现场一定要注意桥面铺装的厚度必须保证还有平整度,最后收面时候作毛深度,一定要满足规范要求。”在施工现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钟俊指出,“我们所站的位置是瓦快的起点段,该段全长1.6公里,其中四座桥梁、一公里的路基,目前桥梁的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正在抓紧桥面附属工程的施工,路基已全面完成,预计在五月份将进行该段的路面工程的施工。”
据介绍,瓦屋山快速通道项目有3个控制性工程,分别是侯底下特大桥、麻柳坪特大桥、王长沟特大桥。侯底下特大桥主跨为150米,麻柳坪特大桥和王长沟特大桥的跨度均为190米。为力争实现瓦屋山快速通道今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项目工程组、监理方、施工方加强沟通协调,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利用晴好天气,增加施工力量,强化施工巡查监管,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证工程按计划推进。
瓦快项目工程组技术人员邓庆表示:“目前,正抓紧控制性工程的推进,特别是三座特大桥,严格按照倒排工期计划有序推进,全线隧道已全面贯通,路基完成95%,目前完成投资6.7个亿,完成总投资的85%,力争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朱涛 唐磊)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黄泉”这个词,在中国古人心目中,黄泉是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就曾因母亲帮助弟弟而愤恨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见,在古人看来,一旦踏上黄泉路,基本就告别人世了。而在四川某个地方,就因为危机四伏,过于凶险,进去的人有去无回,被当地人称为“黄泉路”。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就是位于四川瓦屋山的“迷魂凼”。

瓦屋山又名“蜀山”,海拔1154米至2830米,山顶平台面积约1500亩。早在唐宋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它不仅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中国鸽子花”的故乡,而且还建有全国最大的森林公园,里面有460多种野生动物。而在瓦屋山,最具特色的一处景点,就是迷魂凼。
迷魂凼位于瓦屋山鸳鸯池东南方向,面积约1000亩,平地上到处都是隆起的馒头状山丘,形状大小基本一致。此地虽看似平常,但实则杀机四伏。地形复杂的如迷宫一般,进去之后便九死一生。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迷魂凼便因经常失踪人口而被列为禁区。后来随着瓦屋山游客暴涨,一些人不信邪,非要去探险,结果再没有出来。

1970年中旬,一位老猎人带着经过专门训练的猎犬进入迷魂凼,人和狗都没了;1972年,瓦屋山山脚下两个采药的妇女,误入迷魂凼,从此再无音信;1979年,四川省林业厅一位专家带着自己的团队进迷魂凼考察,在里面绕了三天三夜,最后侥幸出来时已神志不清。1999年,青年科学工作者郑明全在当地村民魏知民的陪同下上山,结果二人一起迷路。幸好魏知民熟悉山路,在山中转了一天一夜后跑出了迷魂凼。当他带着救援队返回迷魂凼去救郑明全时,郑明全已经全身冻僵,不治身亡。

正是因为迷魂凼葬身了太多的人,所以当地老百姓才将其称为“黄泉路”。表明此地一旦踏入,九死一生。那这迷魂凼中到底有什么东西呢?经过多番探测,专家们终于得知了真相。原来迷魂凼所处的纬度大致在北纬29°32'— 29°34'之间,与百慕大三角和埃及金字塔几乎处在同一纬度上。这一纬度的很多地区都有磁场混乱的情况出现,因此当游客或行人进入其中时,罗盘会失灵,钟表会停摆,如同入了八卦迷魂阵一般。所以,迷魂凼现在已被列为我国一级禁区,禁止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