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卡宣布独立已有29年,为何仅有4个国家承认?与其建国方式有关 比哈尔滨更靠北,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全世界最北的首都之一
引言
坚持一向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在著名的荀子《劝学》篇中,就有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句子。若为这世界上值得人们为之坚持奋斗的东西排一个榜单,“自由”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在追求“财务自由”,相爱的情侣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周转于繁重的工作和“996”工作制的白领们在追求“时间自由”。这些个人对于自由的追求都需要在一个大前提下才能实现,那就是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然而在世界版图中,有的国家虽然已经独立了,却依然没有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可,甚至连建交的国家都只有4个。这个还在苦苦为自由而挣扎的国家,就是已经宣布独立29年的纳卡共和国。

▲纳卡首都斯捷潘纳克特
01
二十世纪中期,刚刚经过二战洗礼的各国对于国际社会一盘散沙的现状深感不妥,因此为了和平解决各国争端,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联合国在众望所归中成立了。在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联合国成为了当仁不让,影响力最强的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93个国家先后成为了联合国的成员国。而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却尚未被联合国接纳为成员国的国家被称为“准主权国家”。

▲联合国总部近照
“准主权国家”概念准确的定义是高度自治并被部分国家和地区承认为主权国家的地区,在这其中不包括主权国家的海外领地。在这些准主权国家中,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共和国是比较出名的一个。相关专家指出,纳卡共和国之所以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就是因为其建国方式有关。
02
纳卡共和国的全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正式宣告独立,并定都于斯捷潘纳克特。它地处欧亚大陆交界,根据202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纳卡共和国领土面积为4400平方公里,人口为17.2万人,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亚美尼亚族。作为阿塞拜疆曾经的自治州,它的整个国土都位于阿塞拜疆区域内。

▲亚美尼亚人近照
自正式宣告成立以来,29年里只有四个国家承认纳卡共和国为主权国家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四个国家分别是亚美尼亚、南奥赛梯、阿布哈兹和德左。根据承认纳卡共和国独立的原因,又可以把这四个国家划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亚美尼亚与纳卡共和国同宗同源,算是“同胞兄弟”;其他三个国家均为准主权国家,它们与纳卡共和国的相互承认更像是抱团取暖。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
事实上,南奥赛梯、阿布哈兹和德左三个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虽然宣布独立,但一直为俄罗斯实际控制,其中甚至有国家一度想要并入俄罗斯,因此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三个国家是俄罗斯扶持成立的。与它们不同的是,纳卡共和国的成立虽然也与苏联解体有关,却从来不曾受到俄罗斯的控制,那么纳卡共和国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03
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阿塞拜疆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纳卡共和国所在的区域被称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地区。1988年苏联解体前夕,在地方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困苦不堪的情况下,早已产生不满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亚当局决定脱离阿塞拜疆的管辖,将整个地区划归亚美尼亚共和国领土,为自己“换国籍”。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夜景
这一决定自然得到了同宗同源的亚美尼亚共和国的全力支持,不过阿塞拜疆政府显然不会对国家领土缺失的情况坐视不理。纳卡地区的领土纷争迅速白热化,最终导致了两国之间长达4年的战争。战争的失败者阿塞拜疆不仅丢失了纳卡地区,同亚美尼亚共和国接壤的地带也被纳卡共和国控制,“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阿塞拜疆也再难以收回已经处于事实独立状态的纳卡共和国了。
▲纳卡共和国乡村近照
纳卡共和国自独立以来也在不断健全自己的政体机制,并且将一切主权国家所有的配置一应配备齐全。现在纳卡共和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有自己的国家元首、各级首脑以及行政机构,也有独立的军队,全国共设立7个省和1个直辖市。只是若想要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真正实现国家的自由,纳卡共和国的人民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结语
在经历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后,每一个殖民地“站起来”的历史上都洒满了鲜血,浸透了汗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中华民族如履薄冰,努力的捍卫着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自由,逐步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我辈已经体会到了自由的宝贵,就更应懂得先辈们的坚持。以事实为鉴,继续坚持下去,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自由。
参考资料:
《劝学》《沁园春·长沙》《列国志:纳卡》《列国志:阿塞拜疆》
北欧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很有吸引力。芬兰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北欧国家,全国面积33.8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两个江西省,人口却只有约550万,比香港的人口还少。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位于南部。

赫尔辛基位于北纬60度,比我国的哈尔滨更加靠北,是全世界最靠北的首都之一。这座城市始建于1550年,这一年是中国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知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在这一年出生。不过赫尔辛基刚开始是一座小城市。

当时的芬兰,是瑞典的领地,瑞典国王为了跟波罗的海对面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建起了赫尔辛基这座城市。只过了十多年,塔林也被瑞典攻占,赫尔辛基就没有发展的必要了。

赫尔辛基的发展始于1809年,当时俄国战胜瑞典,合并了芬兰,为了便于更好的管理,把芬兰首都从靠近瑞典的图尔库迁到靠近俄国的赫尔辛基,为赫尔辛基发展成为北欧大城市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赫尔辛基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还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的融合,市区里很少见到高楼上,古朴的建筑比比皆是,有轨电车遍布大街小巷。
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教堂始建于1852年,通体白色,房顶为淡绿色,教堂高出海平面80多米,从海上远远地就能看见。教堂前为参议院广场,是游客最多的地方之一。赫尔辛基的老城区面积不大,步行就可游览。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赫尔辛基海边的海水永远是湛蓝的。这座城市空气清新,环境整洁,被誉为“波罗的海的女儿”。赫尔辛基还是距离中国最近的欧洲首都之一,许多中国游客把这里作为欧洲旅游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