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徽非遗|张建军:水碗入席吃出幸福 乡土桐城 | 发现龙眠之美:双溪一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位于206 国道合安公路线上的桐城古镇大关,有一个以水碗命名的美食。它风味独特,工艺考究,在当地有“无水碗不成席”的说法。“1992年,我母亲创办大关餐馆,并将水碗引入正规酒店,2000年注册了‘大关水碗’商标。”张建军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他大学毕业后,跟随母亲学习水碗制作,2017年他成为“大关水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舌尖上的安徽非遗|张建军:水碗入席吃出幸福

张建军(左二)讲解水碗制作技巧。(受访者供图)

鲜美味道背后的“秘密”

大关水碗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成品鲜味扑鼻,细腻可口。如水碗“扯骨肉”“扯鸡丝”选用当地食材,且用手顺着肉的纹理撕扯成丝状。“汆肉片”选用猪后座肉切成片状且用刀背将其经络敲断等等,诸多水碗均有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原料经过取材、分档、花刀加工、调味腌制、主料炸制、辅料炒制、汁料熬制、汁料辅料淋撒、出盘造型等9 个主要工艺环节18道工艺程序制成。

张建军对记者说,水碗因水而生,独到之处也在汤水,汤菜成败全靠鲜汤提味,清汤要达到“提起来吊线线,掉下来滚蛋蛋,挂碗沾唇似水水,鲜香味醇咂嘴嘴”的标准。“大关水碗在桐城本地久传不衰。数百年间形成了一套菜品丰富、上菜顺序严格的水碗筵席。”张建军说,要一碗接一碗上菜,上菜时报菜名,水碗中放一个大汤勺大家共用,舀入各自碗中,再用自己小汤勺。筵席水碗数量,喜事用双,丧事用单。

2012 年开始,张建军先后经营多家连锁门店。他认为连锁店的成立,对大关水碗的传承与推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自2014 年起,大关水碗先后获得“安庆市十佳名菜”“省级招牌菜”等荣誉,2019 年参与“水碗专用炉”升级设计,并获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期待开拓一片新天地

张建军告诉记者,坐进大关水碗店,品尝着种类繁多的水碗,再听一曲富有历史气息的黄梅调,场景结合传统文化与美食,给人的感受不仅是酣畅淋漓的,更是立体厚重的。

对于大关水碗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建军表示将继续制定和监督落实五年非遗保护规划。同时,按照传承性与原生性的要求,总结与制定《大关水碗统一制作规范技术传承保护标准》,对各门店与学徒进行传授。

谈及未来,张建军有多规划,包括继续采取直营的多渠道拓展餐饮门店,适时在外省开设大关水碗分店,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餐饮门店经营效益,扩充传承人队伍,提升传承人收入水平,加强梯队建设,在2023 年前建立大关水碗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建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队伍;与桐城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沟通接触,借助桐城旅游业的发展东风,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大关水碗这一桐城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乡土桐城 | 发现龙眠之美:双溪一日


双溪一日

文|胡卫斌


我以为叫“溪”的地方,就一定很美丽,空气一定清澈透底,是因为未曾谋面的杭州西溪的名气,近在咫尺池州清溪河美景,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我的童年丢在胡湾溪谷里,摸鱼抓虾、野泳,还有亟待开发的三道岩峡谷,一度被称之“翠谷清溪”,对溪有着莫名的好感。最近,家乡桐城一个叫双溪的村庄,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庄”,还上了热榜;这是一块块含金量极高的招牌,紧随着县城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字号招牌接憧而至,这将对以后的乡村振兴大有益处。这不是巧合,龙眠山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山水资源、淳朴的乡风在这个小村庄重现。想那双溪一定是有着灵气的溪谷,曾被张英笔下被称之为“龙溪”、“芙蓉溪”,这么大气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张靓丽的名片;要不然,怎会有龙眠山庄、赐金园、泻园、椒园这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看看他们主人,哪一个不是真正的大家。冲着这些名片,寻访的动力日益加剧。


乡土桐城 | 发现龙眠之美:双溪一日

乡土桐城 | 发现龙眠之美:双溪一日


心动不如行动。一群志向相投的人,利用个人业余时间,以“发现桐城之美”的眼光,组建一个活动微信群,深入乡村多次开展活动。“双溪之行”早在夏季就在周密谋划,时间定在初冬的一个周日,那是因为媚笔泉在双溪。听说每一个到过媚笔泉的人,都会得到一枝神来之笔,和一眼可以润笔、洗涤的灵泉;因此,姚鼐来过,陈所巨来过,光其军来过。我也来了,带着先进的卫星地图,精准的经纬测试仪器,试图寻找神秘的媚笔之泉。媚笔泉在境主村胜境,平时被河水阻隔,是探寻不了的,时间必须要在初冬,只有这个时间,颂嘉湖才是枯水季节;周日,“走进双溪,探秘媚笔泉”活动按既定时间开展,一行九人,我和户外达人高宗翔老师分别驾驶车辆,安全抵达双溪村部,细心的“组织部长”光其军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具体行程,徒步走胡畈过龙眠河直达媚笔泉;向导胡大伯是本地人,身体健壮,带了一把镰刀为我们开棘刺。在户外探险活动中,开路先锋往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感谢胡大伯,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姚鼐笔下媚笔泉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的地方。对摩崖石刻一向情有独钟。古人是很有睿智的,他们常常凿石为号,精准传递自己的意图。据文字记载,这里是明代何如宠在泄园禅住时留下“媚笔之泉”的摩崖石刻。一条干枯的溪谷,我们急迫地寻找媚笔泉石刻,总以为,石刻找到了,泉就在那里。我们越溪过涧,不放过每一个疑似石刻的崖石,向导挥舞着镰刀,砍去每一棵遮蔽的杂草棘刺,在一处古道田埂边,向导胡大伯说媚笔泉就在这,以前是一个蓄水池,现在全部淤积了。众人驻足,果然见到桐城市博物馆竖立的“媚笔泉摩崖石刻”保护碑,高老师是户外达人,有着丰富的户外经验 ,他今天带的装备也齐全,顺着向导指的地方,他带着我们分头寻找,拔杂草、除尘泥,在排除一切的可能,终究没有找到摩崖石刻,大家都有点失望,这个时候,龙眠通“最桐城”陈良胜二人也赶到,他来过多次,也没有找到媚笔泉石刻,这次也是得知我们人多,特地赶来,希望随我门看到媚笔泉石刻或那眼灵泉。向导说,这是一条古大道,从这里可以走到桐城县城,翻过山那边就是走马岭,在他年轻的时候,这边都是梯田,立文保碑的地方以前就是一天然渗水潭,保障下游梯田的灌溉用水。泉被泥土隐藏了,也是一种保护。石刻没有找到,但“泉满石上为圆池”的大石头也一定被历史淹没,东西还在,大家坚信。

没有找到灵泉和石刻,大家回程估计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想法,早早下山而去。唯有高老师折途而返,约我沿着溪谷再找找,不愿意放弃。我们一道爬过西乡无人区先生湾、古迹湾,攀爬过老鬼崖,寻找过椒子岩“品泉隈”石刻,有着较强的户外经验。有资料表明媚笔泉石刻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文保单位不会在这立碑。我和高老师固执地留下,坚持再寻找。依据图片资料,确定石刻就在眼前的一处崖壁上,没有专业的碳测年装备,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推断,在此处的崖壁上侧着阳光能依稀辩处“泉”字的轮廓,由此坚定了媚笔泉石刻就在这方崖石上,只不过被雨水、泥土侵蚀的严重,“媚、笔”已经无法辨认,在选择用随身携带的水壶装水清洗后,部分笔画果然再现。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刻终于找到了,心中有点成就感。这时候,电话响起,下山的人在催促行程。依据惯例,我们不能耽误团队安排,与高老师约定,下次再来,与未曾谋面部分椒子岩摩崖石刻一并探究。


下山回程走得很慢,因为这是一条曾经的古道,估计戴、方、刘三人也走过,据说,山那边还有一块巨石,正是李公麟笔下的垂云沜所在地。我来过,只是初掠,下次再来,除了垂云沜,还有冷冷谷、登真坞……不为灵泉、媚笔,只为心中的那扇窗户。

先头部队早已在那等候,组织部长按照计划带我们我下一站:泻园。现在交通很方便,干净的水泥路,我们一站就开到别峰禅寺,了解泻园,就必须到别峰禅寺了解明代何如宠。据说别峰禅寺就是何如宠辞官回乡伺候老母亲而创建的家庙,后扩改建为泄园,想必是一方姹紫嫣红的园林,关不住春光,早早的显露出来。停车后,放生池中,一只大鹅在向我们嘶鸣,不知是欢迎还是警告,众人离去,各自寻找心中之物,我靠近大鹅,同行毛腊梅老师也好奇地走近,大鹅的鸣叫竟然改变了声调,变得温顺起来,见到有人拍照,一个劲地在戏水作秀,我想这肯定是一只桀骜不驯的犯了错误的大鹅,被主人送到庙里修行改过。从它的鸣叫声,可以看出,这只大鹅非同寻常,见过很多世面,心里很恭敬地向它问好,在庙里好好呆着吧,好好念佛,早日归正。寺里住持是一位东北籍贯的老师父,标准普通话,对出家人,我一向尊敬。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翻过庙里一块残碑,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见证历史的字符,每一个字都被历史淹没,就是一块无字碑,高老师建议把这块碑立起来,历史可以说明古寺的一切。佛教的大乘境界也许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估计何宰相在陪母亲安度晚年以后,一个人就选择这土地,移花种草,取名“泻园”,实质是潜心修炼起来,暂时告别官场上的纷纷扰扰,从头开始,一心修为,只为那座高峰。

告别泻园,已经是临午时分。午餐是山水人家的可口饭菜,清一色绿色食品,双溪河鱼,椒园小花,无不是上等享受。间隙里,我独自驱车去黑岩,想去看看道法通天的黑岩道人。孰料,车子误入,开进了死胡同,幸好有双溪大妈及时招呼,费了一番周转,无功而返 也许是心不够虔诚的原因所致。

在双溪,不仅有美食美景,还有数不完的名胜古迹。在这里可以驻足听月,别峰望溪,喝一口正宗椒园小花,还可以临水垂钓,一日时间是享受不够的;赐金园、万松堤、椒园、相爷岭、黄龙地、胡公山、刘山头、下雾冲……每一处都有故事,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末了,我把车开到村部广场,向立在广场的李公麟、何如宠、张英、张廷玉、姚莹、姚永概六位铜像老人做了道别;在双溪河谷里,见到一群欢快的溪石斑鱼,感谢创建者们生态保护,还给鱼儿们清澈的溪水;一群城里来的年轻人,在溪边搭起帐篷,带着家人,晒着初冬暖阳,很是惬意。手机拍照的画面很美,山、水、人和谐共处,历史文化与山水溪谷交相辉映,好一幅“文明村”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