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有个不可错过的庄严寺庙,现香客络绎不绝,但依旧保持初心 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寺庙,游客小伙伴们都不陌生了,平常外出或者游玩都能遇到或者听说过。但是,鲜有人会注意到寺庙其实南北是有差异的,比如北方的寺庙为为黄色,而南方的确是红色!

沈阳有个不可错过的庄严寺庙,现香客络绎不绝,但依旧保持初心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有关的,呈现的差异也就体验着佛教的发展。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寺院是什么颜色的,只要是好寺院依旧保持初心,就值得去游览!今天,蟀大叔闲来无事,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沈阳不可错过的庄严寺庙,现香客络绎不绝!

有些小伙伴可能已经猜了,要介绍的就是沈阳“莲花净土实胜寺”,又称实胜寺,是沈阳著名的寺院,始建于1636年,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皇家寺庙,所以又称为“皇寺”。

沈阳有个不可错过的庄严寺庙,现香客络绎不绝,但依旧保持初心

皇寺就其宗属而言,是藏传佛教寺庙,而其建筑风格和规制,又明显汉化;天王殿后石碑的碑文更以满、汉、蒙、回四种文字镌刻。山门殿供奉的弥勒菩萨和韦佗菩萨,是典型汉传佛教的形象,其他各殿供奉的佛菩萨圣像,则都是藏传佛教的形象了,东西配殿,汉传佛教一般供奉伽藍菩萨和祖师,皇寺中则分别供奉白度母和绿度母;这些都是比较少见的。现在的皇寺修葺一新,寺中香火旺盛,大殿前还不断有信众在磕长头。寺内僧人、工作人员和(居士)义工都很和善,一派祥和。

就建筑而言,整个寺院是两进院落,由南向北建筑在中轴线上,山门两侧是钟楼、鼓楼,大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为五间重檐歇山式,盖黄琉璃瓦边剪边。殿内供有释迦牟尼、弥勒、无量寿等佛的造像;上有十八罗汉,下有八大菩萨。天王殿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殿内有四大天王的彩绘造像。

沈阳有个不可错过的庄严寺庙,现香客络绎不绝,但依旧保持初心

其中,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大殿两侧有经房和更衣房,大殿的西南有玛哈噶喇楼。天王殿后有座亭,亭内石碑上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喇金佛的铸造及迁移的经过。玛哈噶喇楼为两层歇山式木结构建筑,是专为供奉玛哈噶喇金佛而建的。楼的下层有佛塔一座,里面葬有默尔根都尔吉喇嘛遗骨。此外,寺中现供有僧舍利八粒。

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实胜寺的庙会,届时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吹糖人、捏面人、茶汤、朝鲜族打糕等民间绝活儿,一定会让人大快朵颐。按照历史记载,三百多年前,盛京古城“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曾是那个时代、那个冬日里黎民百姓最为喜乐的记忆。 每年庙会活动在农历正月期间举办,预计会持续到元宵节(正月十五)左右。现在再现了万众企盼的盛世盛景,浓墨重彩地续写了无愧历史的当代文化与文明。

而现如今,实胜寺更是保持初心,令游客大为赞赏,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现在完全免费,在庙里可以目睹真正的五体投地,进入大门油然而生神圣的感觉,轻言轻语,蹑手蹑脚,很值得一游的庄严之地!

第二,相比于沈阳的其他寺院,皇寺中的各种佛教介绍展板最为详细,值得参观学习。

第三,一进去最抢眼的不是某座建筑,而是那些经幡,由香炉为中心发散出N多经幡,随风飘扬,特别漂亮。需要提醒的是实胜寺下午很早就关门了,所以想要参观的小伙伴还是要趁早过去。

实胜寺游玩须知:

门票0元,位于沈阳市皇寺路206号,乘坐115路;209路;247路;281路到“三经街市府大路”站下即可。

实胜寺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这里都会举办传统的皇寺庙会,届时会摆满特产食品、服装、日用品的各种,还会有京剧、民族歌舞、民乐表演、秧歌等精彩的表演,到时候可以来凑个热闹,感受一下这极具东北特色的庙会。

本文系作者“蟋蟀大叔爱旅游”原创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更多好玩、免费、新奇景点的吃喝玩乐攻略,请关注“蟋蟀大叔爱旅游”!好看的你,别忘记文末点个赞哦,可帮助制定旅游方案!

大家来过这个景点吗?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1990年农历五月十三这天,定西市安定区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久逢甘露,下起了绵绵细雨。

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民间传说这天是关羽的诞辰,若下雨,便是关公在“磨刀”,下雨更是吉兆,雨要越大,这样当年的光景必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中午时分,随着一声婴啼,这个在妈妈肚子里待了足足十一个月的巨婴,在村里接生婆的帮助下,披着一头浓密黑长发,趴着出生了。初中文化的爸爸,便顺势给我一个现成的名儿——爬升。可能是希望我一生向上,逐步提升吧,哈哈哈,这是我后来的理解。

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小时候觉得这名儿太土、太难听了,家人亲戚左一句“爬森儿”右一句“怕森儿”(农村土话)地叫着,好不容易熬到要上学了,上学意味着起大名了,太开心了。报名时老师问我要叫啥,我爸就说:张丽,简单好记又美丽。记得那会儿,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念着张丽,抱着刚领的新书,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跳上、跑上、喊上,表达着一个孩子最天真的喜悦。

一到家,便开始包书皮,把两毛钱一张的牛皮纸对折,把书放上去,用铅笔和直尺标注,拿小刀小心翼翼地裁出来一个个大小合适的封皮,真的是郑重其事地包好每一本香墨四溢的新书,有时可能裁剪的稍微有点过,面对不完美,都会心里难受好一阵子。现在看来,包书皮更像是一种准备学习的仪式感。

上小学那会儿,我就语文学得特别好,考试也是数一数二。我相信有的嗜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那时我就特喜欢剪报纸,摘抄各种小诗,小文章等,把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贴得满满的,密密麻麻的,特别有成就感。

记得那时的报纸是人民日报,爸爸是养路段的临时工人,所以一些旧报纸,旧书都会拿回来,给爷爷当卷烟纸。记忆中那时的报纸真大,上面的文章太多了,我就开始翻,断断续续地用手指着读,靠感觉把想要地剪下来,然后贴到我的笔记本上。就这样,一直贴了好几本,上高中就再没有剪了,也不贴了。至今这些摘抄本还放在老家的小柜子里,每每回去翻一翻,都很治愈,觉得那时的自己还是蛮走心地在做一件事。

初中可以说是碰到了学习生涯中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的语文老师——武子儒。我那时有个毛病,特别爱笑,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人哈哈大笑之后,全班同学紧接着笑,所以我是靠“笑”这个毛病博得眼球,让老师同学声后不忘。他那时经常拿着小铁尺,给我手上两尺子,经常惩罚我,靠墙站太平常了,但他还是有点偏爱我,可能我语文好吧。

这个子儒老师啊,诗书琴画,样样精通,每天上课的板书,神笔一挥,就如其人一样洒脱帅气。每每周末放假,他的摩托声最特别,又野又快的油门散发出一种隔着校园,我就能从马路上分辨出他是否归来声音。那时真的很喜欢他,那种小女生对老师的崇拜和爱慕所分泌出的多巴胺,促使着学习他的作文,大字,草书……只想同他一样优秀,配得上他。那会他给我看了一本叫《青春之歌》的书,今日想起已大致忘记其具体内容了,但这本书当时带给我内心的波动和青春的热血沸腾,将陪伴着我,并影响着我的一生。

很快就升入高中了,怎么说呢,高中的学习生涯,用“兵荒马乱”几个字足以概括。一个青春期的姑娘,繁重的课程之余,还要偷偷暗恋着那个坏坏的男生,是多么的艰辛啊……从早到晚排满的课程,让人连打盹都需要挑选时间,课间之余,除了排队上厕所,没有其他时间谈情说爱,所以,我们都爱传纸条。那教室里飞来飞去的小小的纸条,可是包含着男男女女之间炽热的情感和美好的期盼。


那会儿也很流行花花的信纸,记得高二那年,很熟的一个男同学给我写信表白了,他和我是发小,一起读小学、初中到高中,初三我复读一年,随后也考到了他所读同一所中学,我们那儿排名第二的中学。他高三毕业时,托另一个同学给我带来了十几页纸的一封信,真的很厚,中间还夹着一张一寸照片,至今还在我家,我想那是他挑的最好看的一张。一行行工整的文字串成一句句打动人心的真实告白,让我脸红心跳又紧张,当时手都出汗了,藏来藏去,断断续续几天终于读完了。随后就想,这么喜欢我啊,那好吧,嫁给他也可以啊……哈哈哈。


后来他被兰州大学录取了,期间断断续续还有电话联系,直到09年我来了新疆,从此,这段不清不白的朦胧感情,在千里之外,便无声安息了。至今回忆起,没有过多的伤痛可言,遗憾便是:你与任何人,无论是爱过的人,还是亲密朋友,缘分走到终结时,互相都意识不到,所以往往都欠缺一个妥善的告别。

19岁走进大学,那时感觉这就是我这一生的黄金时代。对这个未知的新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怀着对文学的喜好,我加入了学校的《逐日》文学社,从社团里最初的小成员到编辑,到后来竞选成社长,一步步的把喜好当责任,变担当,像一个主人一样,扛起来了一个梦想。

我花费着大量的时间半夜挑灯整理稿件,筹划社团的报纸杂志的组版,联络着其他学校的有志青年,举办各种诗词联谊大赛。那时的我们怀着正当的欲望,正当的野心,只是想赶快觅得一个值得依然、不容动摇的信念。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很快就修学圆满,揣着梦想踏上了谋生之路。很幸运也很自豪,我做了一名记者。这符合我最初的梦想。应聘成功的那一刻:我只愿蓬勃此时此刻,不畏艰难险阻。

带着我自认为的敏锐和责任,跟着我的师父——田燕,每天穿梭在各个小区、社区、物业公司及监管部门,对接着,了解着,记录着点点滴滴的大城小事,浪荡半天归来,可惜了,只能写能写的,发能发的,整理成篇,每周四,组版出报。

采访中也遇到很多心有余而力不及的事件,热心的老奶奶用她那干柴般的手拉着我到她家里,颤颤抖抖的手给我切着西瓜,讲她的“冤情”。我很用心地听着,记录着,心知肚明,这事我无能为力,即无力为她登报,也无力为她解决根本问题,但一个人难能可贵的良知就是静静地听着,认真的写着,只愿那刻的我,能缓解她的焦虑不安。


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工作不到两年,便匆匆办理了离职,就是这样,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随后,我拖着行李箱,拿着一本繁体《释迦牟尼佛》出发了。一个人穿越在十几个省里,躺平般地度过这独特的52天。

我学会了看飞机票的航线口,能分清东南西北的路标、地铁站。在江西,我住进寺院,吃着斋饭,凌晨3.30起床上早课,念佛号,体验拜塔绕佛心怀感恩的瞬间,打禅时做到尽量的身心合一才有了点点新的觉知。

在武汉,我遇到了所谓的传销,花样百出,体验了7天一疗程的洗脑,读了让人兴奋的羊皮卷: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见到一表人才的大哥小妹,还有狐假虎威的什么总。在天津,我吃了炒饼,吃了又一帮组织者很正宗的土豆白菜大锅饭,见证了会玩扑克牌、以地为床,通铺的兄弟情感。我无能为力:人各有志,欲望没有等级。在厦门,除了吃,就是吃,偶遇心法法师开示:走了这么久,见山跟山一样,水跟水一样,人跟人一样。南普陀山上有个小商店,所有的吃喝都是那大叔用扁担挑上去的。饥渴的山顶,有水有爱。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清晨有点冷,一男子把老婆的脚放在自己肚子上捂着,也许,爱就是这样,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知你冷暖的人。凡是遇到的人,错过的人,都会教你一些事,让你成长。也许,漂洋过海,越过山丘,不是放纵不羁,只是为了接近真实的自己。生活中,大家都一样,你在顺风顺水中顺风顺水,我在江郎才尽中柳暗花明。我比你开心就好。


来天台山慈恩寺,也不是事先计划范围内的,当时看到为期一周的禅修班,便来于此。当时拜完佛,站在迦牟尼佛的佛像前,我泪流满面,惭愧心渐起,忆往种种,我越发悲痛,哭完居然产生了一种洗心革面的超然。随后几天的禅修,师父的开示,越发清晰的看到了“无我”,恰逢佛历二五五九年四月初八,皈依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真正的自己,净莉。师父曾讲:“知识分子往往喜欢诵经打坐,认为这样就是修行。你看看佛经里有哪一个是靠读经成就的,不是劈柴(成就)的就是烧火(成就)的。” 所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很快钱也差不多要完了,体验也该收尾了,我终将要漂泊归,安于生活。从最后一站上海归来时,也蛮落魄,钱只够买个无餐食的春秋航班。人真的是一个精力旺盛、不知疲倦的新兴动物,只要稍作调整,立马会满血复活,转战工作。进入医院工作也算是巧然,当时没钱,又离家近,刚好那时又想做做企划文案类工作,领导也比较有共情,于是全身心投入,有了一段较为满意的工作历程。每天行走于各个科室里,窥探着健康的秘密。


任何工作,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拆掉我们思维的墙,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惊喜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只有上帝知道。28岁这年,我不打算再谈恋爱了,一心想着工作和锻炼身体,于是办了张健身卡,就这样,健身还没超过五次,很偶然地就遇到了现在的先生,一切就如安排好的一般顺畅,从相识到领证只用了19天,我们领证前一晚一起在大河宴吃的激情椒麻鱼,当时就问了对方三个问题:1.没杀人放火过吧?2.头婚吧?3.那明天去领证吧?就这样,第二天一早,便拿了户口本去明证局领证,就这般干干脆脆利利索索地完成了结婚这事。相比之前那种小心翼翼地情感博弈,这种三言两语干脆直接的选择更颇具仪式感。

婚后的生活也算不那么错综复杂,公婆也不住一起,减少了很多矛盾的产生。随着孩子的出生,我决然放下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妈妈。生活也和大多数家庭一般,苦乐参半。很庆幸,我的孩子健康地成长着,我也很勇敢的完成了三年如一日的陪伴,感触颇多,但一切值得。

孩子今年入园了,他开启了他的征程,我该有我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再次重返职场,面对选择行业,我毅然决然地遵从兴趣爱好:写作。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有些奢靡、有些功利的年代,朴素和沉静也许尤为可贵,付出和耐心终有所期。没有一个成功可以简单复制,孕育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成长成才成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修业。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