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国家园林县城-云南普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含夜景) 在云南景谷,有树包塔、还有塔包树,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奇迹
景谷县,即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辖半坡、勐班、碧安、益智4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凤山、景谷6个镇,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总人口29万(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占86%,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8%,县内居住着汉族、 傣族、彝族、拉祜族等14种世居民族,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64人。2017年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景谷县政府大门口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威远镇、永平镇、民乐镇、正兴镇、景谷镇、凤山镇),4个乡(勐班乡、益智乡、半坡乡、碧安乡),132个村民委员会,1929个村民小组。
县城威远江两岸的夜景
景谷县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境内群山纵横交错,河流穿插切割,山地谷坝镶嵌其间;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底海拔600米。面积4000亩以上的坝子有23个,总面积72.72万亩。其中永平坝面积23万亩,是普洱市最大的平坝。
县城的灯光景观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的64.6%。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毫米、蒸发量1916.4毫米、平均雨日数164.1天、平均气温22.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小时。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五种气候类型。
景谷县森林大道的夜景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已发现20余种矿藏资源,矿产地30余处。回煌煤矿储量达700万吨;景谷石油储量达1200万吨以上,天然气储量达3亿立方米;岩盐矿储量达30亿吨,景谷民乐乡境内斑铜矿储量达200万金属吨,半坡乡凹凸棒土储量达1500万吨。景谷有石膏、硝土、硅石、花岗石、金、银、铁、铅、锌等矿产资源。
县城跳广场舞的人群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林业用地87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5%,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是全省人均3倍,是全国人均10倍;森林覆盖率达74.7%,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5倍多;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514.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193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国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长量达210.45万立方米,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为89.6万立方米,林木年净生长120.85万立方米。
雨后的威远江风光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有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回族、布朗族、白族、瑶族、苗族、满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佤族、高山族、京族、基诺族、傈僳族、布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怒族等24种民族。
县城新建的商业楼盘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松香产量居全省第一。特产象牙芒果、秧塔白茶、大香糯,被誉为“芒果之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属的碧安乡特产“碧安大山茶”。
建设中的景谷县城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
景谷县城的风光
沿着威远江两岸而建的景谷县城
景谷县城的楼盘
景谷县人民医院
响水路在威远江上的大桥

树包塔、塔包树,你一定觉得有些拗口,在云南普洱市景谷县,这可是人尽皆知的一个地方,它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因为人文、自然相结合而成,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景谷最重要的景点。
当地人对它非常熟悉,外地来的人一定会去看,说它是景谷的一张重要名片,一点也不为过,乃实至名归也。


对于我们来说,景谷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这里是母亲的老家,从小到大,我们去景谷已不计其数,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感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之感。
如今的景谷城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区扩大了,道路变得宽敞、漂亮了,威远江边建起了健步小道,熙康云舍芒卡温泉独具特色......这个有着“千景之谷”美誉的地方,变得越来越美了。
不管时间流逝、斗转星移,有些地方,却是数十年不变、或者说变化很小的模样,景谷的树包塔、塔包树就是这样。小时候去玩时,我们一直很纳闷树与塔如何相联,感叹它们的神奇......
一年又一年,每次去景谷,我们都会去看看树包塔、塔包树,它们都不会让人失望。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日益重视对自然、对文化的保护,景谷树包塔、塔包树变得更加繁茂了,它们的名声也日渐传播,去景谷旅行的人们,大都喜欢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了。
除了“树包塔、塔包树”,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勐卧总佛寺”,景谷是傣族彝族自治县,傣家人多信仰佛教,佛寺是他们朝仙祈福的地方,当地人称为“缅寺”。
“勐卧”是景谷的古称,意为“一个有盐井的地方”;在景谷数量众多的佛寺中,这里的规模最大,或许,这是冠以“总佛寺”的原因吧。
壬寅虎年春节假期,我们到景谷过节,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很是休闲。家人同行,少不了去周边走走,离城不远的树包塔、塔包树自然是首选。
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西行,穿过一个略有些坡度的村庄,距离树包塔、塔包树就不远了。
和通行的标准相吻合,在路上有红褐色的景区指示标牌,让游人很容易找到;它又不像是景区,对外免费开放。
除了慕名前来参观的游人之外,还有很多当地人,烧香祈福、共祝平安,是很多人来缅寺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前些年来这里相比,两棵树的变化似乎不大,依然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样子。傣家风格的寺庙金碧辉煌、大气恢宏,与浓密树荫相抱的双塔交相辉映......
一进入寺院前宽阔的广场,人们就被眼前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吸引了眼光。广场的路面铺上了平整的石砖,掩映在浓密的树荫之下,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自然天成。
根据记载,勐卧佛寺、双塔是昔日的官佛寺,双塔位于大殿的两侧,相距数十米。这一组建筑群是明末清初由傣族威远土官刀汉臣所建。
在寺院两侧各建了一座佛塔,有两株菩提树分别从佛塔上长出,历经百年风吹雨打,塔与树相互依存、共荣共生,或塔隐树现、或树藏塔出,形成了“树包塔”“塔包树”的景观。
清道光《威远厅志》有这样的记载:
“大缅寺在威城(参将衙署)北门外,寺内有缅僧百余人,皆剃发,用黄布裹身,名缅和尚。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昔土官刀汉臣所建。左塔中生缅树,其枝从石缝内周围伸出,枝叶甚茂,塔石不崩,至晚众鸟聚集欢鸣于上,缅僧皆称奇焉,名曰塔树,至今犹然。”
这里记述的是“树包塔”奇观。
粗粗一看,人们是很难分得清哪个是树包塔、哪个是塔包树的,因为两座塔的基座是相同的,都是红色砂石砌成,每一块石头上都有内容丰富的图案浮雕,有佛经故事、有傣族民间传说形象、有各式飞禽走兽......
同样的,两棵树都长得很是粗壮高大、与塔紧紧相依,绿叶满枝、浓淡相宜......作为人们心目中的神树,无论是树包塔、还是塔包树,都有供信众朝拜的神龛,借助它的指示牌,再观察一下树塔结合的不同,你就能分清有些拗口的树包塔、塔包树了。
面向缅寺大殿站立,你右手边的那一棵是"树包塔"。下方上圆,葫芦宝顶,塔身有21层石雕,上面雕满佛经故事和傣族民间传说形象,以及各式飞禽走兽,很是精美、生动。粗壮、遒劲的树根与石雕相抱,凸显出一股顽强的生命之力。
上部的塔呈灰黑色,流线型、直立向上,塔身已被茂密硕大的树枝、密叶包裹起来。
据说,树包塔的形成是缘于景谷湿润的天气,飞翔的小鸟将菩提树的种子带进了佛塔的砖缝中,种子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交错缠绕石塔而生,数百年后便长成了“塔包树”的奇观。
现场的标示牌显示,这棵菩提树的树龄为370多年。
你左手边的那一棵是"塔包树"。塔高7.2米,有20层砂石浮雕,形状和“树包塔”的那一座相同似,但是塔上的石雕风格和石雕内容稍有些不同。
在这座佛塔的中心,长出了一棵俊秀的菩提树,好像是一把伞插在了塔中。上方的塔身被包裹在树干之中,显得有些清秀了。
现场标示牌显示,“塔包树”的这棵菩提树的树龄为180多年,与“树包塔”的那一棵树有些差距,以普通人的眼光是很难看出它们的区别的,它同样长得生机勃勃。
菩提树的学名叫做榕树/思维树,是桑科、榕属。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地方,特别适合菩提树的生长。
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地,有不少有名的菩提树;在普洱市景谷县有树包塔、塔包树同在,却是不多见的奇观,值得去看看。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勐卧佛寺双塔”2013年3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2月3日,农历壬寅虎年正月初三,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