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座山以日月为名,即将晋升为4A景区,因一位公主而闻名天下 日月山

我是旅图君,笔耕不辍,只为讲述旅途中更精彩的故事!

在中国的西北,有这样一座山,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它还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它就是位于青海省湟源县的日月山。在青海,它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意义,它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个游牧文明,也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

青海这座山以日月为名,即将晋升为4A景区,因一位公主而闻名天下

青海

今天旅图君就和大家聊聊这座神奇的日月山,之所以突然想要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日月山就要升级为AAAA级景区了,如果你的青海行还未曾将其列为旅途中的一站,那么以后有机会再来青海,就一定别错过这个地方,因为日月山不仅有重要的历史地理意义,还有很多动人的历史传说,尤其是和著名的文成公主有关,所以到青海,别忘了到日月山。

说起日月山,那么相信青海的朋友是非常熟悉的,它就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脉,长度大约为90公里左右,可以说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整体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海拔最高为4877米,而我们经常要走的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海拔不算高,也就3520米。

青海这座山以日月为名,即将晋升为4A景区,因一位公主而闻名天下

日月山

日月山在青海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翻过了日月山,就有了大草原,就真正开始进去青藏高原,真正进去牧区了,所以说,亿日月山为界,东侧人口稠密,是青海的农业区,也就是著名的河湟地区,阡陌良田,村庄成片,;西侧是一望无际的牧场草原,人口密度远不及东侧,无论海南,海北还是海西都有辽阔的草原,是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青海这座山以日月为名,即将晋升为4A景区,因一位公主而闻名天下

日月山

如果你熟悉日月山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上日月山的地位也是极为崇高的,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就是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而在唐代开辟的大名鼎鼎的“唐蕃古道”更是由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贯穿海南州腹地。所以说,日月山这座并不高的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一度见证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等重多历史事件。

除了是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日月山还是中原同样西藏的咽喉所在,也可以称它为是中原王朝的前站和屏障,所以自古就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在唐朝,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

说起日月山和吐蕃,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物,中国历史强最强的援藏干部——文成公主,她和日月山的故事,在青海,每一个青海人都能和你聊几句,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历史传说。

其实很早以前,并没有日月山这个名字,那时候这座山的名字还叫赤岭,这是因为山得颜色是发红的,之所以后来有了日月山这个名字,那就和文成公主进藏有关系了。

文成公主进藏

据传闻,大唐时期,文成公主进藏,嫁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进藏途中,经过了赤岭,因为从这里将彻底进入牧区,于是文成公主就站在山上回望故乡长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拿出皇后所赠送的日月宝镜观看,放看到镜子中出现长安盛世时,顿时泪如雨下。

但她深知,此行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为了大唐盛世基业,为了百姓不再遭受战争之苦,她毅然将日月宝镜摔碎于赤岭,擦干眼泪,继续西行。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今天的日月二山。两座山相望,唇齿相依,为纪念文成公主的深明大义,后人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名与形相符,情与痛相增。

文成公主雕塑

今天,当我们站在日月山上,听到这个传奇的故事,我们似乎能看到热泪盈眶的公主远去的背影,千年以来,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山更清了,草更绿了,朝拜的游人更多了。

日月山的虽然只是一座不太大的山,但山上几处景点还不错,像公主泉、回望石、日亭月亭、文成公主庙、中华地里界碑石、古道博物馆等等,有些尽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打动人,而有些则是因为每个景点都被赋予了一些故事,所以总能让人感动,而有些却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日月山风景区

一到日月山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被经幡旗装饰的公主泉。这个泉的来历依然和文成公主有关。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自得视线已被群山阻隔,根本看不见家乡的模样,思乡之情难以言表,禁不住流下悲伤的泪水,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泉,此泉就叫公主泉。文成公主的泪水,化作的不仅仅是这个泉水,据说日月山脚下约40公里处的倒淌河也是公主留下的眼泪。

回望石

在山顶广场上,竖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这是文成公主站在呼呼的山风中最后一次流泪回望故乡的地方。沿古道上行到一个平台,正中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坚定地目视前方。在日月山上,人们专门还修建了一座文成公主庙,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和亲使者,文成公主庙为中轴对称建筑布局,由庙门、中殿、后殿、廊房组成。均以黄琉璃瓦覆顶。庙门为重檐歇山式顶建筑,内置四大天王塑像。前院有公主衣冠冢。中殿供释迦佛塑像。后殿祀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塑像。两侧廊房为罗汉堂。

中华地里界碑石

在日月山上,这块中华地理界碑石是格外显眼,它高15米,重达100多吨,上面清晰的刻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等字样。

在这里还专门修建了一个古道博物馆,这是对日月山景区深度开发、建设而打造的,里面展陈内容主要以古道文化为背景,反映古代各民族在共同推动青海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所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以及内地与青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还有反映历史上与日月山相关的人物、事件等。

日月山风景

其实单论风景,我觉得日月山的景色,在青海的众多美景中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就是因为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赋予了日月山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是说是日月山作为旅游风景区最大的看点。近些年,日月山一直深耕旅游,苦下功夫,终于也是换来了回报,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它很有可能晋级成一个AAAA级景区,那么这对于整个青海的旅游业也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因为日月山可以说是游客去青海湖必经之路,也是一路向西甘青大环线上的一个重点景点。

这就是日月山,一座在地理界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山,一座在历史界也已留下芳名的山,无论你要去青海湖,还是茶卡盐湖,请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到日月山上走一走看一看,相信你的旅途会有更多收获。

日月山日月山

《日月山》——秦川

千里青藏高原,重岗复岭,跬步皆山。坐落在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以其动人的传说及厚重的历史而独树一帜,冠盖群峰。又因农耕与游牧的分界及唐蕃联姻的标志而愈加显得不同凡响,撼动古今。

日月山见诸史册颇为久远,而且史籍说法极为响亮。《山海经·大荒西经》首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人”。汉代,赵充国率兵修路到鲜海,在日月山下留存驻军的“营盘台”,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僧人宋云等求经改道日月山,发现山色皆赤,寸草不生,号曰“赤岭”。初唐,是“唐蕃古道”“丝路辅导”的必经之地。元代,元宪宗蒙哥汗曾于1252、1254、1257年三次在日月山祭天。日月山名又煜煜闪烁,明、清官吏经日月山往来于西藏……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邑司犹属宗卿寺,册号还同虏帐人……如果说日月山的重要对世人而言只是一种感官的体验,但终究还在于它古迹星罗棋布、古刹林立,传说史迹遍布的自然人文景观——

诸多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赋予了日月山特有的精神力量。传说中的日月山,有着历史的凝重感和民族的凝聚力。也或许,正因为日月山的荒漠,更增加了传说的震撼力。

湟中羌道、丝绸辅道、茶马互市、文成公主进藏,赋予了日月山浓厚的文化象征。

从西宁出发,向西便踏上了唐蕃古道。绵绵的唐蕃古道像一条悠悠的历史长河,历史老人面对茫茫草原,述说着一连串日月山的传说。

文成公主的远嫁,促进了汉藏交流。她给藏区带去了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了吐蕃地区文明进程和经济的迅速繁荣。之后,吐蕃创立了文字,从此,吐蕃地区就步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继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力促唐蕃的再度和盟。

“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日月山下,景色也各有不同。西面,天高云低,莽原无际,牛羊成群,人烟稀少。东面,林木青翠,阡陌纵横,村落点点,鸡犬相闻……

信步徐行日月山,一级级台阶雕栏玉砌,与散落在山间凌乱而庄严的“龙达”相映成趣。它们和着谷口的熏风,在艳阳中轻声浅唱,仿佛诉说着前世的故事。

景区内,巨大的石雕神牛,造型古拙,曲线粗糙,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虽然经过时光的洗礼而显得斑驳。但其倔强的双眸依然坚定,如孑立于世的孤寂英豪,傲然守望前方苍翠的层峦。

神牛旁的“文成公主纪念馆”,实则是一座小寺庙。进入寺门,两侧鎏金的转经筒、溢满馨香的酥油灯,仿佛吸入了大山无尘霞光。大殿中,油灯通亮、青烟袅袅,慈悲的宗喀巴和十世班禅佛像,显得神气肃然。

“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馀手迹存。风雨几年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悬挂“日月山”牌匾的山门后面,高大的文成公主石像,在丽日熏风中显得温文娴静,默默遥望千里之外的故乡。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唐蕃古道”的巨石,在岁岁草木枯荣、牛羊迁徙之中,无声地谱写着一千四百年来汉藏友好的篇章。

昂首仰望,文成公主这尊高大柔美的石像在熏风丽日下,显得格外纯净、安详。

“怅然唐王宝镜残,轻裘把酒,故里几时还?苍穹西去车尘远,千里东望长安怨。”文成公主不远千里赴藏和亲,途经“赤岭”驻足休憩,于寒风之中,身披御赐轻裘,举杯遥眺、倾诉哀愁的画面,仿佛眼前——只见公主呈皓腕于轻纱,折纤腰以微步,面对赤地“烟雨飘摇枝新,玉鳞纷飞草苦”的荒山,回望东土。思乡之际,手捧日月宝镜,目睹繁华熙攘的长安城及歌舞升平的大明宫,不禁潸然泪下。怅惘之余,想起肩负的历史使命,毅然决然将铜镜摔下山崖。一路西行,洒下行行清泪,汇成“众水皆东,独此西流”的倒淌河,直至碧波万顷的青海湖……

细细琢磨日月山这些古老而又真实的元素,感受着凄婉动人的传说所夹带着文人的加工调色,心中陡然萌生出诸多悬想——日月山,不单单是自然与历史的偶遇,更是青海高原古歌中的一段千古绝唱。对此,任何人没有理由不仰止,没有理由不虔诚……

作者:王祥奎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