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秦岭小环线之四 秦始皇陵直到现在都还不能发掘,里面到底藏着哪些秘密?
风雪黄柏塬

从留坝出来,上高速,到太白县城吃午饭,味美、实惠。
吃完饭走上黄柏塬的道路。
黄柏塬是秦岭深处的一个小镇,著名的傥骆古道从号称秦岭中的“香格里拉”老县城,经过这里到华阳。距离太白县城70公里,开车需要2.5~3小时。现在这里已经开发了大箭沟、核桃坪景区,秋天来时还是挺美的。
没开发的时候开始,陆续来过几次,但没有穿越的华阳,这次准备试试。

黄柏塬的秋色

黄柏塬的山势
黄柏塬森林景区
黄柏塬的秋天
夏天的大箭沟
咱们还是看看现在的黄柏塬是啥样的。
太白县城到黄柏塬到道路正在大修,但可以通行。
导航不给指引这条路,给指到绕行汉中、洋县,幸亏我熟悉这条路。
细雨蒙蒙,山中云雾缭绕。部分路段已经铺上沥青了。
车少,空气好,我们走走停停,看山水翻腾云水怒
云雾顺着山势翻滚变化着,就是处在峡谷中,视野不广。
雨,其实下的挺大的,但山上的云雾实在过于吸引人
路,越走越高,眼看着与云平视了。
我希望能更高一点。
远处山云交错,能看到来时的路,此时,雨下的更大了。
山上拍照取景位其实挺难找的,路边的树木遮挡着视线,眼睛看没有问题,但拍照还是有问题的。
在一个拐弯处,外侧突出的地方,堆了一个土堆,我停车,让茶香看着一边防止来车,尽管路上很少有车。
转眼雨点就变成了雪花。一冬天都没看到雪花,穿上短袖衬衫了,居然看到雪花了。
来到最高的地方,大岭,哇,看到云海了,这就是大岭云海。
此时,雪花飘飘,我俩都兴奋不已,跟儿童一样。
广告牌上已经有积雪了
雪花已经遮挡视线,已经不适合拍照了
上更高点的观景台
上观景台的台阶,已经沉浸在雪花里
雪花严重影响着画面,但在雪中看云海还是首次。
已经开始积雪,会不会影响开车啊?
此时距离黄柏塬大约20多公里
我跟茶香商量,咱们在这等等,说不定过会雪就停了,太阳出来了,云海更漂亮。
茶香说,要是雪不停呢?即使停了不出太阳呢?路走不成了呢?
我说,大不了我们在大岭住一晚上。
茶香说现在气温只有2°,晚上还不降到零下8、9°了,太冷,咱们到前面看看,那里有个平台,说不定视线更好。
于是,一醋溜,就来到了黄柏塬镇。
农家乐不少,淡季基本不开业。在镇上转了一大圈,找了个楼层高,带露台的住下了,呵呵,雨也停了。
开始云的表演
后悔没有坚持在上面等待
行李放下,都没来得及打开,我们就跑到楼顶露台,看云的舞蹈。
三面都是云的节目
我暗自庆幸没有出太阳,要是出太阳我还不后悔的从楼下往楼上跳啊!
寄希望明天早上再起云海,早早起来干他一票!
望着山如墨,云似练,我默默地摸出一根华子,狠狠地吸了一口,陷入了沉思……
关注“茶影在旅途”,看穿越傥骆古道到华阳古镇的故事。
前言
为了解历史,探寻区别于文艺创作的古人真正的生活痕迹,每年总会有大量游客奔赴全国各地的历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这不仅能够增强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门票收入也能为国家创收。
曾有网友感叹,主要还是秦始皇陵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并向公众开放,不然光是门票收入,都几乎能每年为国家的海军部队添驱逐舰加固国防体系了。
虽说目前秦始皇陵只向公众开放了兵马俑等少部分陵墓,但按照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门票、每天平均10万人左右的人流量,再加上相关周边商品的收益来计算,光是兵马俑为国家带来的收益便已超出10亿,同时游客的衣食住行也能够大力拉动西安的经济发展。

所以不难想象,若是将秦始皇陵全部开发出来,将会吸引多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届时创造的收益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增长。
但是,既然国家始终未进行秦始皇陵的整体开发工程,那么自然是有国家深层次的考虑。
开发秦始皇陵的技术性难题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多且复杂,而秦始皇陵是极具考古的珍贵陵墓,在开发的过程中稍有差池,很有可能对其都是无法挽回的伤害。

那么,国家对于秦始皇陵的开发拥有哪些顾虑呢?
开掘秦始皇陵有哪些难点?
如今大家所见的兵马俑统一都是黄土的颜色,但其实兵马俑在刚出土之时色彩各异,但它们一接触到空气,身上的色彩便如潮水一般迅速褪去,发掘人员救无可救,大受撼动。
所以开发任务的难点之一便是如何避免对陵寝中的古物造成伤害。
兵马俑较为“坚强”,在褪去颜色后自身构造、外形并没有出现损伤,但墓葬中大概率还有大量记载历史的竹简以及丝绸类随葬品,它们可谓是较弱至极,稍有不慎能分分钟消散在大家面前。

就拿国家在1972年~1974年间,于马王堆挖掘出的三座陵墓举例,这三座陵墓的主人分别是辛追夫人、丞相利苍以及他们的儿子。
考古学家们在辛追夫人的墓地中发现了一个漆器鼎,打开之后发现这竟然是一碗两千多年前的藕汤,汤水中的藕片清晰可见。
还未等考古学家们进行下一步行动,这碗藕汤便由于受到震荡迅速消失了,仿佛考古学家们在之前看到的只是两千多年前食物的残影,轻轻一撞,这残影便如梦境一般消散了。好在现场有人趁藕汤还未彻底消失之前拍下了照片,证明碗中的确留存过汤水。这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文物发掘有“风险”,提前计划好保存措施才可行,切不能随意处之。
在随葬品中,比起食物、衣物透露出的历史信息和古人习俗,那些画像、竹简所能表述的历史更加直观且详细,但它们的脆弱程度可比不那些轻薄的丝织物低。
曾经专家们在马王堆一号墓穴中发现了保留十分完好的竹简,专家发现每一个竹简下方都刻有一个“家”字。专家们刚想对这些竹简进行进一步观察分析,竹简便迅速氧化,通体变黑,对于这些竹简的研究便也只能就此停滞了。
几千年前的文物,之所以能够在不受到外力刺激的条件下保存完好,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几千年间墓室中的氧气早已被耗尽,也无水分,内部环境十分稳定,而那些属于有机物的文物也能够保持住原貌,几乎不会发生改变。
一旦受到外力侵入,这些文物便会在一时间遭到光照、温度变化、氧气、水分四重打击,原本稳定的内部条件在氧气、水分结合的情况下被打破。
竹简、丝织物之类的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其自身的纤维素也会分解,所以如今考古学家一般都会直接将文物进行打包,之后再分别进行处理。
同时禁止游客禁止用闪光灯拍摄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也是担心对文物造成损坏,各位在进行参观时千万记得要遵守博物馆贴出的提醒告示,不要自寻麻烦。
秦始皇陵整体规模庞大,想要进行挖掘则需要先开顶,自上而下层层挖掘。想要保护好陵墓中的各类随葬品,在第一时间便需要对环境进行特殊处理。
目前专家提出最稳妥的方法便是建立保护罩,抽掉所有的氧气,直接使地宫处于无氧环境,所有考古人员携带蓄氧装置进行工作,那么有机文物在出土后便不会出现丁点氧化。
但想要将此项方法付诸实践存在技术、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秦始皇陵整体长宽均在500米左右,想要建立这样庞大的保护罩,但又不出现垮塌、缝隙,而且还要抽掉空气,这真得工程师们细细思量,很有可能直到最后都无法实现,同时相关的经费支出也会是天价,这些都需要从长计议。
秦始皇陵地处秦岭一带,地下水位高,挖到地下16米就能出水,而地宫位于地下26米左右的位置,如何在挖掘过程中进行排水而不至于淹没地宫,这也是一门技术活。
因此在现存所有问题都能得出确切可行的解决方法之前,国家绝不会轻举妄动。
古书如何描述始皇地宫?
人人皆对盗墓贼嗤之以鼻,除了因为打扰亡者、盗取宝物这些行为极其不道德以外,还因为盗墓贼可不会存有保护文物的心思。
为了迅速夺取随葬品后撤离,他们往往会对陵寝大肆破坏,那些在他们看来没什么价值的竹简、丝织品会被直接丢弃在一旁氧化、腐败,其上或许就存在能够对我国历史研究产生跨越性推动力的信息,所以盗墓行为是对国家财产、文化破坏性极大的恶劣违法行为,一直以来都遭到国家的严厉打击。
所幸的是数千年以来秦始皇陵都没有遭到盗墓贼的毒手。原因在于秦始皇当年为防自己陵寝被盗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选址极其隐蔽,并且还将参与修建皇陵的劳工尽数灭口,无任何外人能够知道秦始皇陵寝的详细地址。
根据史书记载,皇陵地宫中遍布杀机,多得是古人奇思妙想之下设计出的机关,即使有朝一日盗墓贼闯入了地宫,也只会为秦始皇添一名陪葬人员罢了。
看得出古人也十分善用化学物质来达成目的,据悉陵墓内的汞含量惊人,在全室封闭的情况之下,这些汞被催生出的汞蒸气无法被排出,一旦有外力破开一道口子,这些汞蒸气便能在一瞬间要人性命。
这种种操作,使得秦始皇陵被全线开发的那一天变得遥遥无期。
科学探测地宫模样
秦始皇的整个陵墓被划分为了多个区域,其中秦始皇的棺椁以及随葬品便被存放于地宫。地宫位于地下35米处,长约170米,宽度达到145米。
为防盗防蛀,地宫宫墙显而易见地被工匠专门进行了加固,千年以来未有地下水渗入,也未有区域出现过墙体摇晃、破裂等情况。
这么多年来,关中地区不乏地震的出现,而地宫能够坚挺到今日,实乃彰显古人的建筑技艺,同时考古学家还模拟古人对宫墙进行武器攻击,宫墙纹丝未动,可见若非遇到现代考古团队,秦始皇陵在遭受大多数外力侵袭时都能有足够的能力保全自身。
曾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叩之空空,如下无状”,专家据此推理,地宫的整体结构应该是为倒圆锥状,“尖头”朝下,即使受到外部施加的压力,也能将压力向底部转移,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地宫外部也有用于支撑、保护地宫的框架,能够抵消掉大部分震荡,这也是地宫宫墙历经两千年依然稳固如昔的原因之一。
秦皇陵选址地带温和多雨,地下水充沛,由此排水防渗透工程的建设,对于当时的工匠而言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工匠在陵墓的迎水面挖出了一道“U”型深渠,以此来汇集地下水防止其流入陵墓。
在陵墓两侧也有长度分别为778米、5255米的排水渠,以及各处明井暗渠组合而成的排水管道,地下水便由此排出。
为防止地下水在排出前便深入地宫,工匠们在枯水季用隔水性极强的青膏泥填充前段排水沟渠,使其“一渠两用”,既是排水渠又是隔水“堤坝”,双管齐下,既堵又排,成效显著。
水银与陪葬品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大家不难想象出一幅地宫中一条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交错互通,熠熠生辉的景象,倒也平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除了水银含剧毒,可将宵小之辈尽数诛杀以外,秦始皇也很有可能是认为闪闪发光的水银,比起一般的金银陪葬品别具一格,配得上自己一统天下之帝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下令工匠灌注了一条“水银河”。
秦始皇登位后便一直大力寻访长生不死的秘诀,但直到永远阖上双眼的那一刻都未能等来真正的神药。秦始皇可能也知道自己死前无法“飞升”,于是便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死后登入天庭的可能性。在地宫中,下有流转发光的山川湖泊,上有精心雕刻的二十八星宿图,以鱼油燃起不灭的灯火,九层楼台将其高高托起,彰显这位帝王不平凡的一身,死后的哀荣仿佛能与神明并肩。
据悉,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总量超过百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同样不及后世便利,这百吨水银不论是提炼还是汇集,皆是大工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秦始皇在为自己修建陵寝时,光是所使用的水银这一项,便动用了超出时代标准的劳动力,劳民伤财,秦二世而亡,也能在此处看出些许端倪。
值得一提的是,秦皇陵中使用的水银大部分都来源于一位巴蜀地带的寡妇——巴清。其以女子之身在男女地位极为不平等的古代,荣登战国富豪排行榜前七名,实乃奇女子。
巴清献水银,嬴政以礼待之、奉为上宾,最后还被接到咸阳颐养天年,成为流传后世的一段佳话。但我们通过军事家尉缭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或许能对这段佳话保有怀疑态度。
尉缭表示,秦始皇是一个缺少仁德、寡恩少义之人,在有求于人时十分谦卑,毫无架子,但在达到目的后,便会对利用完的人弃若敝屣、甚至加以迫害。
不难看出,表面上嬴政是将巴清接到咸阳为其养老,实则是对当时富可敌国的工商业主极其忌惮,想要将其放在眼皮子底下进行监视。
秦始皇毕竟为一代帝王,除了利用水银打造山川河流彰显不同以外,墓葬中也免不了随葬大量珍贵的随葬品,陪葬坑以及其他墓葬坑多达400个以上,已陆续有五万件文物出土。
在秦始皇的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铜车马精美异常,极为逼真,是我国目前出土保留最为完整华丽的铜车马,从中也可窥得秦始皇陵中藏有多少令人啧啧称奇的奇珍异宝。
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肠题凑”
对于秦始皇的棺椁的推测,目前最受认同的观点便是:秦始皇棺椁与历代大秦帝王棺椁的结构一致,运用“黄肠题凑”结构,构成顶级防盗工事。
何为“黄肠题凑”?其实就是用颜色淡黄的去皮柏木芯,严密地围在棺椁四周,起到保护棺椁的作用。
按理来说,木材比起铜器要脆弱的多,用火攻、斧劈的方式很容易便使这些木材变成干垃圾。为何历代秦王会选择用柏木来保护自己的棺椁呢?
其实“黄肠题凑”中的柏木都是高龄木材,大量的树脂遍布肌理,这些树脂不止能防水防蛀,还具有顶级的防火力,用火来烧毁这些柏木的可行性几乎为零。
这些“黄肠”在工匠们的手中,不仅通过木楔子的穿插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历经千年后也早已贴合得密不透风,不论是用锯子还是炸药都难以将它们分开。
并且在陵墓中用炸药是大忌,若是操作失误,很可能直接将整个墓穴炸榻把自己就地掩埋。同时工匠们在打造“黄肠题凑”时,也会特意将其中的部分“黄肠”与墓穴的主梁合二为一,“想拆黄肠先塌房”,即使是当代专家可能对那些“黄肠题凑”都束手无策,更别提盗墓贼了。
历史上也有不少盗墓贼“光临”采用“黄肠题凑”的墓葬后,盗墓失败的案例,往往都是由于动静太大,又长时间未能得手吸引了他人的注意,由此被当场抓获。
但秦始皇使用“黄肠题凑”的方式来保护棺椁只是专家们的猜想,想要得到最终的真实答案,也只能寄希望于国家在未来拥有充足的能力,将秦皇陵全部开发出来了。
秦始皇墓还有哪些谜团
关于秦始皇陵的“防盗机关”,目前已出现四种较为广泛的说法。第一点便是众所周知的水银河产生的毒气,盗墓者吸入即死。
第二点是流沙阵,当有外人进入陵寝后,流沙阵便会启动,涌入大量流沙,盗墓者无法挣扎逃离,只能等待沙粒淹没头顶,重新投胎做人。
第三点是由飞箭、尖刀组合而成的陷阱,不过即使是古人,也能够想到刀剑等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脆弱,到最后只成为鸡肋陷阱,所以并没有多少布置此类陷阱的可能性,这第三点说法有些站不住脚。
第四点就更玄幻了,相传秦始皇早早地请了大量巫师,为自己的陵墓施加了诅咒,擅入者死。这般怪力乱神之事还是宁可信其无吧。
关于秦始皇的遗体保存方式,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历史上不乏被施加了大量防腐处理,出土后肌理清晰可见,保留极其完整的干尸,那么秦始皇死后是否有可能被进行类似的处理呢?
据记载,秦始皇驾崩得突然,甚至还没来得及看继承人上位便驾鹤西去了。当时的权臣想要扶胡亥上位,为防止打草惊蛇,在部署好所有行动前,一直隐瞒着秦始皇的死讯,自然也没有将秦始皇遗体及时进行防腐处理并下葬。
等到秦始皇被拉回咸阳安葬之时,距离秦始皇驾崩已经过去近两月。当时可是夏天,尸体在常温下不足一周便会高度腐烂。
由此可以推理出秦始皇并没有机会接受防腐下葬的待遇,并且下葬之时的肉身也已经“好看”不到哪去了。
不过,在所有的秘密被揭开之前,再合理的猜测也只能是猜测,或许未来我国能拥有足够的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挖掘,大家还是静待那一天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