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克里特文明能够被承认,夏朝却难以获得认可? 世界六大文明,一半是石头,只有中国木结构,到底藏着什么故事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又被称为“米诺斯”王朝。它几乎和中国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几乎并列存在。让人奇怪的是:古代的欧洲人几乎不相信米诺斯王朝,如今却相信了;而古代的中国人坚信夏朝的存在,如今却开始怀疑自己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小编试图客观的论述。
一,关于文献记载的对比
夏朝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周人的记载中。因为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在追溯祖先的事情的时候,就提到了夏朝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些记载十分的有限,甚至就是一句话几个字,而且记载基本集中在大禹和桀两个王身上。中国文献中最早的系统记载夏朝可能是战国编年体通史——古本《竹书纪年》,可惜的是,该书已经散佚,如今也只有几个片段。

大禹
西汉时代出现的《史记》是对夏朝记载最完善的史书。当然,作为一本具有相当权威的书籍,《史记》的记载是十分可信的。就比如,在上个世纪初之前,西方人也不相信商朝的存在,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现殷墟遗址。而《史记》中却很清晰地记载了商朝的事迹和王表,后来殷墟发现了,从甲骨文中记载的王表和《史记》记载的进行了对比,发现《史记》就是在先商世系中的两个王的顺序搞反了,其他的都是正确的。这无疑证明了《史记》是十分可信的。

司马迁
而关于米诺斯王朝呢,欧洲古代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记载,只存在片段式的记载,这是因为“黑暗时代”多利安人入侵导致的。最早记载米诺斯王朝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其中写到:
有一个地方名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地方美好肥沃,四周被水环绕,那里有很多居民,多得数都数不清,有90个城镇……在众城中最大的城是克诺索斯,有一位米诺斯王从九岁开始便治理那个地方。——《荷马史诗》

米诺斯王宫壁画上的国王形象
毕竟《荷马史诗》的传说成分比较浓厚,因此几千年来,欧洲人也不把它看做真实的历史,只是当做传说和故事。不过传说也有真实的一部分,当我们拨开史诗中的神化部分后,就能够找到故事的原型。例如《封神演义》中,至少武王伐纣是真实存在的。在古典时代,一些史书也开始零星提到了米诺斯。被西方奉为求真主义代表的修昔底德记载:“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记载:“加里亚人,在古昔的时代,他们是国王米诺斯的臣民,他们当时被称为勒勒吉人,居住在岛屿上面”。
修昔底德
在文献记载方面,夏朝的相关的记载远远丰富于米诺斯的记载。这也是古代欧洲人不太相信米诺斯,而中国人坚信夏朝的原因。
二,爱琴文明的考古发现
近代以来,考古学兴起,为人类的历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中国的国学大师在接触到了考古学后,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来研究中国上古历史。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考古学得到的材料是一首材料,而流传的文献是多手材料,因此,考古的可信度远远高于文献材料。
19史记后期,大多数西方人还是不相信米洛斯和迈锡尼,不过一个叫做谢里曼的德国人则十分相信。1870年,谢里曼在小亚地区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出土大量的金银饰品、青铜器,证明了这座城市在前2300年就进入文明时代了。这个发现证明了《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的存在。那么这场战争爆发于什么时候呢?古罗马的学者普林尼记载埃及拉美西斯王时,特洛伊城被攻陷。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拉美西斯三世时的铭文,记载大约当时“各个岛屿很不安定”。这就是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印证。
特洛伊遗址
随后,谢里曼又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发现了迈锡尼遗址,1884年,他又发现了梯林斯遗址,和史诗描写的奥德修斯等人的行宫十分相似。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黄金,荷马称呼迈锡尼为“金的迈锡尼”,果不其然。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的泥板书,上面有线型文字B,已经被破译。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诺索斯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著名的米诺斯王宫遗址,出土大量金银饰品、青铜器和陶器,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泥版,书写有象形文字、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线型文字A是米诺斯的文字,线型文字B是迈锡尼的文字。这里大约在前1400年,米洛斯王朝被迈锡尼征服,因此王国主人开始使用线型文字B。
克里特遗址出土的金银
此后的考古发现还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遗址被发现。经过系列的发现和整理,最终,整理出了爱琴文明的时间表。大约在8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相关的考古发现是农业遗址、新石器、饲养动物骨骼、陶器等。大约在前30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出现少量的青铜器,初步有了城市,社会向阶级时代过渡。大约在前2300年进入了中期青铜时代,也就是文明出现了,有了大规模的城市、王宫建筑、4000块泥板书,大量的青铜武器。大约在前18世纪,克诺索斯统一了克里特岛。大约在前1450年到1400年,克里特岛被迈锡尼王朝征服。
泥板书
三,关于中国早期的考古发现
1928年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的大型青铜器,大量的甲骨文等,轰动了世界,不仅证明了商朝的存在,还证明了商朝的相对成熟和发达。这件事鼓舞了中国的考古界,随后中国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1950年,考古学家韩维周又发现了郑州商城,这是商朝早期的遗址,其时间大约是从前1500年到1465年。此后,又在郑州发现了二里岗文化,发现了甲骨文的早期形态。1983年发现了洛阳的偃师商城遗址。这些商朝遗址通过检测,最早可以到前1509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数据,西周257年,商朝496年,夏朝471年,那么商朝建立的时间就是前1522年,和考古的时间相当接近。
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
比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更早的就是二里头遗址。1959年,二里头遗址开始有规模的发掘,经过检测,这个文化地层的年代应该处于山东龙山文化和偃师商城之间,极有可能就是夏朝,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少量的小型青铜器,以及比较原始的王宫遗址,没有文字的发现(只有陶器刻符)。根据检测发现,二里头的时间大概是从前1735年到前1530年。史学家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少康中兴之后的夏朝遗迹。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不过,目前学术上的争议十分巨大。有人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遗址,甚至认为是夏朝的都城遗址。而洛阳的为了旅游宣传,更是直接建立了夏朝都城遗址博物馆。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夏朝就是二里头,史上记载的夏朝首都阳城、斟鄩也不知道到底是现在的哪里。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朝遗址中间,那应该是属于早商文化,因为商朝也是东夷族建立的。这样就建立了龙山文化到殷墟遗址之间的脉络了。
在二里头遗址之前,中国就没有发现青铜时代的遗址,最接近青铜时代的遗址就是属于过渡时期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良渚文化(前3300—前2300),陶寺遗址(前2300—1900),石峁(mǎo)遗址(前2200—前1900)等。这些遗址虽然出土精美的玉器,但是玉器加工原理和磨制石器是一样的,只是用的材料不同,因此也是新石器时代。不过遗址发现了一些祭祀和城镇遗址,还发现石斧或者玉钺,这说明该时期属于铜石并用时期军事民主时代,部落联盟形成了,社会向着文明时代过渡。古代史籍中的“五帝”和“禅让制”就差不多在这个时代。
良渚遗址的图腾符号
如此,中国发现了大量夏朝之前的遗址,也发现了商朝的许多遗址,唯独夏朝的遗址还未被发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部分中国人也开始质疑夏朝的存在问题了。不过,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朝建立中间毕竟有了大约500年的考古空白(目前仅有二里头遗址),我认为这个时期一定就是夏朝的时间,只是目前考古还未发现。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商朝的文明并非继承了夏朝,而是从龙山文化(东夷)——二里头文化(先商)——偃师商城等早商遗址——殷墟遗址这样发展而来,从二里岗文化发现早期甲骨文形态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格局
小编认为,《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夏朝是存在的,只是其原本的面目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去发现。或许夏朝并不是使用甲骨文,或许它的地点和我们固有认知的地方差距较大,或许它和商朝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等(就如同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关系),甚至或许夏朝仅仅是一个部落联盟。不管如何,在大规模的考古发现还没有出来之前,我们不能妄自定论。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主,结合土砖石等作为建筑的基本结构材料。木结构是中国建筑结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世界古代有六大文明,埃及文明是石头文明。西亚是土砖石相结合的文明。印度文明也是以石头为主。地中海文明即希腊罗马还有更早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也是石头的文明。中美洲也不例外,是石头文明。
总说
唯独东亚大陆上的中国,是一个木结构文明。而且影响到整个东南亚,以及朝鲜日本等。

南禅寺大殿
木结构不光是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甚至于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一切的艺术的文化的等各方面的不同。当然,中国的建筑不全是木头,要配合着土砖石。尤其是后来的发展,往往是砖木、土木、石木相结合。木结构是作为一个主体的构架。整个的建筑包括屋顶、屋架和支撑的柱子,是以木头为主的。而墙壁、门窗,可以用砖和石。
这样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呢
特性
就是在自然灾害来的时候,地震、大风来的时候,由于墙壁是砖石砌筑的,可能很快就倒塌了。但是木结构的屋架和屋顶,它会一直撑在那里。也就是说,具有抗震性。为什么呢,因为木头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有一定的变形。地震来了,它可以摇摇晃晃,不倒。越是刚性的材料,越不能有任何的弯曲。

太和殿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形式有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区别,当然还有其它形式。这是最重要的两种。
形式
1.抬梁式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立柱上有一根很粗大的梁,上面的屋架就落在这个梁上。再抬起一层梁。最后这个屋顶就承载在这个上面。层层抬起来,重重叠叠,所以有的人就叫叠梁式。
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被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比如故宫太和殿。当然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缺点是耗材较大。比如江西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就是由砖木石的梁架穿斗式和抬梁式结合构成。大门两侧有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
这种形式在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安徽徽州地区,做得很华丽,梁很胖。有点点微微的向上拱起来。就像一个冬瓜的样子。所以有人叫它冬瓜梁。
抬梁式建筑其实至迟在春秋就已有雏形。而到了唐朝就已经成熟了。它又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殿堂型、厅堂型和簇角梁型。
- 殿堂型分为柱额、铺作(即斗栱)、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从下到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与厅堂型相比,最显著特点为内外柱同高。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其为殿堂型结构的代表性建筑,也是留存至今的唐代官式建筑的唯一样本。
- 厅堂型是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代表为五台山的南禅寺。
南禅寺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座唐武宗灭佛前留存下来的佛寺。它曾于大唐建中三年即782年重修。南禅寺大殿为一圈柱构成,共十二根,与土墙合为一体,殿内为无柱。
- 簇角梁型是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我们再看南方的穿斗式。
闽东民居
2.穿斗式
它在地面上把整个屋架拼起来。而且是两层的楼房。拼起来以后,人们就把它拉起来。竖起一榀屋架,然后又竖起一榀屋架,就这样一榀榀竖起来。最后,屋顶一盖,楼面板一做,墙壁一做,这个房子就做好了。
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更习惯采用穿斗式构架。比如四川千年古镇佛宝古镇。
四川佛宝古镇
3.砖石结构
除了以上我们说的建筑结构,还有纯砖石土结构的塔。很多的塔,就是纯粹用砖石做起来的。其实砖石也是靠的拱力。好多的塔,是实心塔。里面是不能够上人的。里面的空间不身就不大。这个空间就靠的砖石的拱券拱出来。比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我们再看湖南邵阳北塔。中国的古塔中间有一个狭窄的空间。登塔的时候,就是在两层砖石的塔壁的中间旋转而上。而这个空间也是靠砖石拱出来的。而它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起到相互联系的作用。
邵阳北塔
4.生土结构
还有一些地方是生土结构。就是窑洞。它靠的是土地拱力。它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西北窑洞
小结
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我们民族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就是在这些千百年来的建筑中间,我体会到了那种对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凝铸着像那木结构一样不屈的民族性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