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最美6处古村落,西施故里浣纱人家处寻访古韵 苎萝山、陶朱山、智度山,诸暨市区七大名山,你登过几座?
浙江绍兴,诸暨。
越国故地、西施故里,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践图谋复国之所。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依然保留着不少美好的古村古镇。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6处,你去过几个?
1 斯宅村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古村落。东白山群峰逶迤层层峦峦挤压到这里,稍稍松了口气,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在两岸苍翠林木的目送下,远远地去到山外的世界。

村口斯氏古居四字印入眼帘,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
斯宅以“千柱屋”而闻名于世,又名“斯盛屋”。古屋正厅青石门额之上,用雅致的九叠篆体书写着“於斯为盛”。当时家主斯元儒荣耀之情和寄托兴盛之感,仿佛浮跃眼前。自清嘉庆年间建造已200多年时光,梅兰竹菊四兄弟分院筑居,999根柱子,36小天井,处处呈对称之美,盛况如今依昔可见。类似一屋多院、兄弟同堂连住的大宅景象,在浙中山水间多处可见,聚族齐居,各家相对独立又以长廊相连,相互间走动均可“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2 十四都村
十四都村位于诸暨市五泄镇东南部,距市区约14.3公里。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五泄溪……经横头店,又东流经西墙弄,出同善桥,又迤北流绕避水岭,岭在溪南,南通藏绿坞。周师濂《登避水岭入藏绿坞诗》:‘……万绿藏一坞,清翠扑衣冷;别有小天地,室庐与之静……’。岭旁一峰崛起,俗称将军峰,亦称五泄第一峰”。
十四都,听着名字便能心绪飘往远方。飞檐雕栊掩古今,出淤清莲传世名。富贵不忘勤学早,唯有书香最醉人。”十四都村拥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重点保护村落,十里荷塘沿路而生。
马鞍山古民居与周氏宗祠并称藏绿古建筑群。位于五泄镇南约二公里处,隶属五泄镇十四都村,始建于明朝贞德十五年,由周氏太公周廷琮(清三公)独自到此定居,开始繁育周氏子孙,距今已有500年,繁衍24代子孙。十四都村为由原藏绿村、狮象村等合并而成,当年曾隶属藏绿乡,故也称藏绿古建筑群。
周氏祖宗有记载的可上溯到1000年前北宋时期的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所以现在的十四都村的千柱古屋前长满了荷花,到6-7月来风景会更秀丽。青山秀水必会孕育优秀人才,周氏宗族人才辈出,历代历朝进士、瀚林官员,以及院士、将军等不胜枚举。藏绿千柱屋,可与诸暨有名的古建筑-斯宅千柱屋相媲美,迄今保存完好。
因建筑旁边山陵形似马鞍,故称"马鞍山古民居",共24个门堂,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门堂为"谦吉堂","谦吉堂"为马鞍山古民居的主要组成部分。古民居的中央为门厅,为公共的用于举办婚丧喜事酒宴的场所。
"谦吉堂"南面不远处的山坳里建有周氏宗祠,周氏宗祠建于340年前的康熙年间,在诸暨宗祠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
3 溪北村
璜山镇溪北村。青山如半月环绕。溪北自然村依偎在吴峰山下,一座座古建筑就背靠吴峰山,面向龙泉江。
新一堂、继述堂、孝义堂等等,溪北古建筑群,不仅建筑精巧、理念先进,而且文化深厚,无论是从屋上的雕刻还是题匾,无论是布局还是屋名,都显示出主人的深厚修养和不凡气度。
最大的属于新一堂古建筑。这座由溪北徐姓第四代徐宁(1745~1819)建于清乾隆末或嘉庆初的古民居,有大小房间85间、天井26个,从宅院规模可见当初人丁之兴旺。
据介绍,像新一堂这样的古民居,至今溪北村里还存有13幢,保存相对完好,有继述堂、孝义堂、德一堂、行五堂、燕翼堂、德馨堂、务本堂、聚智堂等。
4 次坞村
地处诸暨市北部最边缘的次坞镇。次坞村历史悠久,风光绮丽。一样的好山水,流淌到这一脉,仿佛更多了“千山环翠毓灵秀,万壑争流式廓基”的清韵出尘。现今的次坞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共有62处之多,有不少的古民宅、古井泉、古桥、古道、古渠等,交错布局,风姿独存。
5 边村
诸暨同山镇边村,貌不惊人的村庄里藏着一座古建筑瑰宝边氏宗祠,其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木雕部分在东阳木雕如火纯青的浙中一带也是首屈一指的,而最为壮观的是祠堂中的那座古戏台。
“边姓源于商,百家姓为陇西郡,本族来自河南。始祖仪三公上六代祖边英为北宋郡马,五代祖边肃为工部尚书,其父应隆公护驾南宋康王定都临安,后居松门。始祖心喜山水,见本源清秀,逐定居本源。历八百余年,繁衍后裔已卅代,江南边氏多出于本源,现有聚居村落十余个,人口逾二万,后裔遍布全球”,“边村素有‘一里三大桥,十庙两祠堂’之美誉。
小祠堂建于明末,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尚存部分雕刻件。大祠堂建于晚清,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并经过多次社会动荡尚保存如此完好而闻名,入选为上起东汉,下迄晚清全国九家包括坛、庙、祠艺术珍品。该祠的门厅、顶棚、檐廊、梁架,特别是戏台更有高度的评价。是江浙一带晚清建筑之瑰宝。一九八九年列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
据悉,边村边氏创基之始祖是边谨。边谨大约生于1164年,宋光宗朝(1190-1194)仕承奉郎,他卒于1225年。1222年他虑遗绪失传,征寻经理往牒,修宗谱,并请魏了翁作序。固知,边村建村时间不应晚于1222年。
6 杨家楼村
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文化大村,自诸暨至五泄风景区的公路傍村而过,交通便利而民风敦厚,其地为杨姓所世居,素称暨西巨族——杨家楼。
杨家楼村有天佑寺、天元塔、南屏山,还有状元街、朝南街、衙里井、中央墙弄,仰山房......无处不在诉说着它当时的辉煌。
天佑寺内风光无限,佛铃声清脆,在风中摇曳作响,闲暇有空时来此聆听梵音,也不失为洗涤心灵的一种方式。
天元塔是杨家楼的象征,气势雄伟,外壁白净,轮廓明快清晰,远望玲珑,纤巧,近视巍巍、庄严,华盖般的塔尖直接蓝天。
老宅、台门、宗祠,村里古老长街上的风景,可以见到杨家楼真正历史底蕴的呈现。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或许你每天都路过诸暨城区这几座山,
可是你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啥来头、有啥故事。
那么,现在就看过来吧!
西施出生地——苎萝山
相关景点:西施殿、浣纱石、浣纱亭
浣江悠悠,在城南拐了个弯。苎萝山,就坐落在浣江的拐弯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于西施文化而言,苎萝山不可或缺,它承载着的那份无法被历史遗忘的文化底蕴,令后人心心念念。

东汉《越绝书》早有“美女西施、郑旦……出于苎萝山”之载,《吴越春秋》亦有“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之录,唐代李白则有“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之句……有关史籍中,对西施和苎萝山的记载,数不胜数。

苎萝山是陶朱山的支脉,山势平缓,至浣江边上更成缓冲之势,现在已很难让人觉得它是一座山,整座山体就像一个土坡。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苎萝山也曾“林木葱郁,苎麻丛生”。苎麻又称苎萝,苎萝山恐怕也是因此得名。
后人为纪念西施,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几乎囊括了整个苎萝山体。明代,西施殿已具相当规模,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古苎萝村、先贤阁等景点组成。
走进西施殿殿门,便可看到于右任先生撰写的“苎萝山”一碑,立于山脚,字体遒劲、洒脱。绿树掩映之下,苎萝山用它的存在,絮絮地向现代人讲述着一个关于美女与政治的故事。
春日,细雨蒙蒙中,去苎萝山访古,如果细细品味,你一定可以品出很多的滋味来——苎萝山远非一座藏风得水的山那么简单。
勾践畜鸡地——金鸡山
金鸡山相关景点:范蠡祠、泰山庙、三贤馆、金鸡塔
相传,越王句践曾于浣纱江边的一座小山上蓄养鸡禽以充军资,此山后被称作金鸡山。
民间文化人士杨士安说:“东汉《越绝书》记载:‘鸡山、豕山者,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句践为复国图强,十年生聚,当时的鸡山曾是句践养鸡的场所,金鸡山或由此得名。”
这一说法,因为没有更进一步的考证,还很难定论。不管如何,金鸡山悠久的历史,可见一斑。
金鸡山脚下,就是曾经的鸬鹚湾村,相传为美女郑旦故里。鸬鹚湾村整体拆迁后,建成西施故里旅游区,金鸡山与景区融为一体。
山顶的金鸡塔就像美丽的鸡冠,最为醒目。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三年,山顶曾建有金鸡塔一座。因当时“形家言,(诸暨城地势)以白杨峰孤高,建二浮屠(金鸡塔和娄家荡塔)与鼎峙,藉以振艮方之势也。”初建为五层,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在重建的新塔七层、六角,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今后,金鸡山将进一步整体规划,成为西施故里旅游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城市“绿肺”——陶朱山
陶朱山相关景点:陶朱山公园、胡公台、电视发射塔、文昌阁、范蠡台、滴水岩、三圣殿、青莲禅寺
十里陶朱山,青翠绵延,是城市的“绿肺”和屏障。陶朱山因山似长龙,又是县城所在地,别名县龙山,又名长山。
陶朱山的山名由来,大抵是为纪念商圣陶朱公而命名。陶朱公,即范蠡,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从政率军,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后离越赴齐,富行其德,仗义疏财,富甲天下,自号陶朱公。
穿过陶朱北路,从烈士陵园入口,拾阶而上,首先来到老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老鹰山,历代以来名曰“郦家山”,浣江郦氏家族买下此山,作为列祖列宗的墓地,因而得名。路过鹞鹰亭,历经一千五百余阶石板踏步,到达陶朱山顶。
很多市民的晨练功课就是登陶朱山。爬到最高处,俯瞰整座暨阳城,“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现在的陶朱山,以陶朱山公园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及城郊众多自然山体资源,已逐步建成了集观赏游乐、体验休闲、生态防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森林公园。
城市广场的灵魂——多戴山
多戴山相关景点:文昌阁、城市广场
到过城市广场的人很多,但十有八九叫不出广场边上的那座山名。在目前有关部门的资料中,城市广场的这座山,被称之为“多戴山”。
但据杨士安先生考证,这并非它的本名,而是根据其谐音所记录的,“山形呈丫字形,像个担柱,当地人就叫它担柱山。后来在造城市广场的时候,工作人员在咨询村民的时候,就把它记作多戴山了。当地人也有人叫它石子岭、杨梅山的”。
杨士安说,清道光年间诸暨举人郭凤沼曾在其《青梅词一百首》中写道:“栗鄂山连石子岗,吾家旧有种花庄;绿差差处三间屋,雪北香南是道场。”诗后有注:“栗鄂山,在浣东,与鸡山连麓,又东有石子岭。”从郭凤沼的诗注中可以推断出,这个栗鄂山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多戴山,但这个栗鄂山的名字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
多戴山对面还有个小山坡,就是镶有铜雕的那座山,当地人称为老虎山。
作为金鸡山脉的一部分,现在的多戴山无疑成为城市广场的灵魂所在,每天爬山的人不计其数。在山上看整个城市广场,气势开阔,令人豁然开朗。而位于山顶的文昌阁,更是古色古香,具有独特的建筑之美。
最有书香味的山——智度山 海螺山
在诸暨中学校内,有一座山叫智度山,又名月山。
智度山虽然面积不大,也不高,但胜在小巧精致,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山上有一百多种植物,古树林立,桂花飘香,曲廊、草坪、竹林给人一种幽雅的享受,是学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好去处。沿石级而上,有红、黄、绿、蓝等颜色的拱形廊六座,石级边上有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艺术家钱君甸、首任校长边甘棠的铜像。
山顶有凉亭一座,起名“揽月亭”。凉亭内有一块石碑,上有原教育部长何东昌于1987年为诸暨中学75周年纪念所作的“七十五春秋今胜昔”题词,鼓励青年学生发奋努力。山脚下,还有一株编号为“诸暨0001号”的5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昂然挺立,就像一把大伞。
多年来,智度山浸染了一届又一届诸中学子的书香,越发显得清雅。
还有一座校园里的山叫海螺山,位于曾经的诸暨师范校园内(现成为浣江中学校址)。海螺山由西向东,西肥东瘦,形似蝌蚪,状若海螺。
博客上,诸暨师范853班的“孤独绝对”深情回忆海螺山:“春日既至,山上竹木蔽身,杂草没膝,野花间生,鸟飞虫走,生机勃兴,生物蔓生,杂乱中深蕴无限自由之意,喟感世间万物,各执其长,自得其趣;及至夏日,烈日炎光,树蝉高鸣,偕友二三人于浓荫中觅一幽处,或闲书小读,或闲谈小坐,自得清凉;秋意渐浓,黄叶纷飞,野果挂技,荒草仆地,地可为席,叶当枕用,仰观宇空浩远,内察心底静谧……”
这两座山,称之为诸暨城里最有书香味的山,当不为过。
最有人情味的山——花园岭
在诸暨人民中路中段,有一座几乎接近平缓地面的小山丘,历代以来被称为“花园岭”。
在花园岭南侧,古代是诸暨县衙门所在地,现代则是诸暨县政府(1989年之后改为诸暨市政府)所在地;附近原有一座祭祀孔夫子的大成殿,后来被拆除了。花园岭东侧,是诸暨市人民武装部、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诸暨市黄埔军校联络点。花园岭北侧,是大桥路社区办事处、大地宾馆。花园岭西侧,则是人民中路。
古时候,花园岭西侧曾有一座火神庙,庙的南侧是火神庙湖;花园南西侧,分布着学前湖。在古代的诸暨县城,由南往北分布着五个湖泊:三官殿前湖、郦氏宗祠湖、琵琶湖、学前湖、火神庙湖。这五个湖泊,连贯着县城东面的浦阳江,五湖的岸边则是柳条低垂、黄莺婉转,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点。
花园岭近况
如今,诸暨城里五湖基本被毁,只剩下半个郦祠湖,还向人们证实了当年这座水乡城市的一抹影踪。只那座花园岭,成为当今仅存的古建筑遗存。
随着老城区改造的竣工,众多老区居民搬入了绿城新区,使生活在花园岭的人们,也产生了对新居的向往和祈求。趁着花园岭还未消失,赶紧再去看一眼这份古韵与悠闲吧!
来源:文旅集团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