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古诗赏析 曹操千古名篇《观沧海》,沧海究竟在哪里?答案或藏在张良身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时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那么,曹操口中的所观沧海究竟位于何处呢?历史上莫衷一是,笔者猜想或为一座岛屿。
“沧海”这个词,最早在秦朝是以人名出现,叫沧海君。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张良原为韩国(战国七雄之一)贵族,韩为秦所灭,韩国余部背井离乡逃亡,其中一部分取道胶东半岛,走海路去了朝鲜半岛南端,并自称韩人和当地土著发生融合。
春秋战国时,华夏人去朝鲜,通常是按商末周初旧有路线,譬如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就曾率众东走朝鲜时所走的线路,一部分经辽东走陆路,一部分经胶东走海路。

不同之处,箕子是迁到朝鲜半岛北部,而战国时韩国人是徒到朝鲜半岛屿南部。因此,战国末期从胶东半岛经海路去朝鲜半岛还需在茫茫的黄海上,能有块能给已在大海漂泊数日且拖家带口的韩国人提供停靠休整的陆地,即海上小岛。而这个小岛还需有人居住,能提供食物及淡水。否则,张良的国人及族人是很难到达朝鲜半岛的南部。
朝鲜李朝时期哲学家,实学派兴盛期的代表人物李瀷(1682—1764)称:“张良之狙击,东见沧海君。说者谓沧海,卽秽国,以今江陵当之。”以及朝鲜显宗年间(1659—1674)实学家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当时,我邦南北分域,以汉水为界。今黄海、平安两道为三朝鲜之地,汉水以外,始无统率,中国只称沧海。而韩之避秦者来据,故自号曰韩也。

综上所述,“沧海”应符合以下条件:在朝鲜半岛上;汉水(今韩半岛的汉江)之外;三韩之地马韩西边;又不受管辖;便于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从胶东半岛渡黄海到朝鲜半岛定居的地方。对照朝韩半岛地图,满足这些条件可能就是今日济州岛。
将济州岛认定为沧海岛,想法不仅大胆,而且一定会引起很多非议。
毕竟济州岛离胶东半岛很远很远,反正是一眼望不到边。来看今日济州岛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26°08′~126°58′,北纬32°06′~33°00′。在胶东半岛上,走海路距韩国最近的地方莫非是濒临黄海的最东端,与韩国隔海相望的威海市荣成市石岛。石岛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22°20′~122°30′,北纬30°31′~36°35′。济州岛与石岛最远距离624公里,最近374公里。即使再近,对现在常规客轮货轮的速度而言,也要航行11小时以上。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大翼船,速度可想而知,没有在海上漂上三天三夜,是到不了济州岛。
然而,2000多年来,中华大地屡经变迁。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要三十年的时间,本在黄河的东面,因黄河水流改道,就会变为在黄河的西面。更何况是2000多年,如再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华夏大地沧桑巨变就显得小家子气,只有“沧海桑田”才可匹配得上。

沧海桑田,是中国一个常用的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志怪小说《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沧海桑田,本义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义是指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之所以会出现沧海桑田,是因为人类活动、地壳变动以及海平面变化。因此,沧海桑田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不停的运动,从而促使地壳发生变动,上升下降。地壳上升时,靠近大陆边缘的海滩完全露出,变为陆地。相反,地壳下降,海滩下沉,变成海洋。一旦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或海啸,就会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如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或岛屿。总而言之,沧海桑田,是地球上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据相关资料介绍,济州岛是120万年前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岛屿。因此济州岛的地质是由堆积岩层、玄武岩、火山暗流及因火山活动而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等构成。据记载,中国六朝时期的南朝(420–589年),渤海湾附近由于地质变动,岛屿发生漂移。沧海(岛)就远离渤海,跑到现在的黄海与东海的东端界限处。沧海具体如何漂移,漂移轨迹及速度如何,实在是无法考证了,成为一段无头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