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享安宁!北京这些寺庙里,藏着最最最诗意的秋天 杭州东岳庙两棵古楸树终于开花了,关于这对“比翼双飞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秋天观赏银杏叶

除了各大公园

不可忽略的还有各大寺庙

寺庙里的银杏树

不仅美得惊心动魄

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潭柘寺


静享安宁!北京这些寺庙里,藏着最最最诗意的秋天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比北京城建城还早800年。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时期,时称嘉福寺,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


静享安宁!北京这些寺庙里,藏着最最最诗意的秋天


潭柘山麓潭柘寺景区中1310岁的老银杏树,曾被评为十大最美古银杏。这两棵银杏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东侧的一株称“帝王树”,西侧的一株称“配王树”,植于唐贞观年间。


静享安宁!北京这些寺庙里,藏着最最最诗意的秋天


“帝王树”是乾隆皇帝御封,原因在于这棵银杏树三十多米高,粗可数围,不仅高大巍峨,气势非凡,但因为两棵树都是雄树,所以不能结果。



而且“帝王树”很有灵气。传说,当一个帝王去世时,“帝王树”就会有一根树杈折断;当一个帝王继位后,“帝王树”上又会长出新的枝条。如今历经千年风雨的“帝王树”依然枝繁叶茂,风采依旧,观世事沧桑,迎八方游客。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



大觉寺




大觉寺是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原名清水院,几经战火与岁月沧桑,如今以淡然大气的姿态伫立在西山脚下,是人们赏秋散步的好去处。



大觉寺里银杏树众多,但最有名的还是无量寿殿前的一棵900多年的银杏树,被人誉为“银杏王”,属北京最著名的秋景之一。这棵近千年的银杏树以一己之力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叫独木成林。



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庇护着整个寺院,每年到了深秋,古银杏树金黄色的叶子纷纷飘落,像洒下一场声势浩大的银杏叶雨。



洒落的银杏树叶铺满红墙下的一角,极致的红与艳丽的金黄在人们的视觉中形成了最典雅的中国古典审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觉寺路9号



红螺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



红螺寺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的画卷。



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东边的雌树清秀矮小些,西边的雄树高大粗壮,这棵雄的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



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像是一对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卢庄村北红螺东路2号


真觉寺




真觉寺,又名五塔寺。明代建成金刚宝座塔,西域高僧室利沙进献给明朝皇帝的五座金佛供奉在五座塔中,塔身周围雕刻千余佛像。清朝真觉寺两度作为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太后庆寿之所。



两株银杏是明代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五座塔掩映在巨大的树冠后面。与山中的寺庙不同,五塔寺以石刻闻名,而这两株古树与古塔已相守几百年。



过去重阳时,老北京人会去真觉寺登塔远望西山。这景象似一幅老北京城角落里的美丽画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

来源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见习记者 潘璐 通讯员 寿卓敏 高菲/文 边耀/视频

要说杭州古树里的颜值冠军,非吴山东岳庙前的两棵古楸树莫属。

每年一到4月,杭城不少人就盼着要去趟东岳庙,欣赏楸树繁花盛开的美景。

前两天,古楸树终于开花了,淡紫色的丛丛花朵,包裹着高耸的枝干,远远望去,如云似雾,很有诗意。

今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共同推出的《杭州的那些树》文化小课(链接点这里),就来讲讲楸树。

杭州东岳庙两棵古楸树终于开花了,关于这对“比翼双飞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枝干秀挺,花如祥云

妥妥的杭州最美古树

沿着吴山一路向上走,会邂逅很多老杭州晨间生活的画面,太极舞剑、闲聊唠嗑、赏花探树。他们爱吴山的烟火气,也爱这里的楸树。一位在石板凳上歇息的老大爷,见我们询问东岳庙的位置,热心地往前一指:“你们是来看楸树的吧,前面直走上去,拐个弯就到了。”

一进东岳庙的大门,就看到两棵高耸的楸树,一左一右地立在主殿门前,分享着阳光和养分。和印象中的百年古树不同,这两棵已有530岁的老楸树,显得格外秀挺,树干笔直纤细,胸围不超过两米,树皮在阳光下呈现出温柔的浅褐色。

杭州东岳庙两棵古楸树终于开花了,关于这对“比翼双飞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楸树之美,在其姿,在其花。

抬头往上看,枝条仿佛用工笔画描摹的,纤细秀美。其实,楸树的身高一般都在10米上下,年纪大点的会更高些。像这两棵高出16米的,算是楸树中数一数二的高个儿。

杭州东岳庙两棵古楸树终于开花了,关于这对“比翼双飞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边耀 摄

边耀 摄

最美的,当然是铺满枝头的浅粉紫色花朵,近看像一只只小垂钟,远看如祥云一般,一朵朵、一团团、一层层,映衬着敞亮的蓝天,大概就是苏轼笔下“楸树高花欲插天”的这份美景。

丁华娇 摄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楸树,唐代大文豪韩愈就曾一口气写过两篇:“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庭楸止五株,芳生十步间”,足见其喜爱。

不仅古人觉得楸树美,杭州也给过它一份荣誉——杭州最美古树(2015年杭州最美古树评选活动”)。

边耀 摄

“比翼双飞树”,连叶子也像爱心

立秋戴楸叶,唐宋元明都很流行

绕着两棵楸树转了一圈,一股清香弥漫而来。

仔细看,两棵楸树,一棵向左边的天空伸展,一个探向右边,连姿态都很对称,很像一对老夫老妻,连它们柔软舒展的叶片,形状也像一颗颗爱心。

怪不得,浪漫的杭州人会把它们形容成“比翼双飞树”,寄托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祈愿。

关于楸叶,也很有说头。

“立秋戴楸叶”,是古时的立秋习俗,由来已久。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记载着,在立秋这一日,长安城里就开始售卖楸叶,人们买去之后插戴起来。“楸”字与“秋”同音,戴上楸叶,迎接秋天,保一秋平安。

这个习俗,到宋代也很时兴。北宋《东京梦华录》说:“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南宋的《临安岁时记》也曾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

到了元代,这个习俗还一度被传到宫里,直到明代还流行着“男女咸戴楸叶”(来自《熙朝乐事》的记载),有些还会脑洞大开,做个楸叶帽子戴起来。

活化石树种,乾隆也很爱它

从古至今都是经济树

楸树的花期一般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每年一进入4月,东岳庙就开始热闹起来,赏花的,拍照的,人来人往。

别以为楸树只有春天才美,其实到了秋天,繁花落尽的楸树也有别样的美。

它的枝条细细密密,却不显得拥挤。一根根细长的“丝带”从枝头垂下,从地上捡来一根细看,很像豆荚,这正是楸树的果实,“这算是紫葳科梓属植物的特性,果实是一条条的,和豆荚很像。”

追溯起来,楸树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树种。在约距今5300万年~距今3650万年的始新世,华北等地就有了楸树的身影。因此,楸树也是中国古老的活化石树种之一。

楸树素有“木王”之称。用凤凰山管理处钱怡如的话来说,楸树可真是经济树,美观又实用,全身都是宝,寿命可在千年以上。

因为长得美,古时候的人们,喜欢把楸树种在皇宫庭院、胜景名园之中观赏。

故宫就有不少老楸树,像乾隆花园古华轩前的“古华楸”名气很大,乾隆当年很喜欢楸树,特地为楸树修建了“古华轩”,还亲自在古华楸题楹联一副和匾额诗四首,楹联上题写的是:“清风明月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

因为材质好,木材密度高,楸树也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它的茎皮、叶、种子均可入药,树干可用来建房、做家具,还可用来做棋盘,家具行业的人提到楸树都会说一句“高档家具走起”。因为不傲娇,适应能力强,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楸树也是荒山造林、城市园林的优选树种之一。

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传》中记载,2000多年前,“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而且,这些种楸树的人家,都赚得盆满钵满,富甲一方,可见当年楸树是多么重要的经济树种。

当年是谁种下?已无从考证

如今,照看他的园林人亲自爬树修剪

至于东岳庙的两棵楸树,究竟是谁种下的?

如今已经无从考证。凤凰山管理处的钱怡如说,应该最早东岳庙建成后载种的。

楸树所在的东岳庙,始建于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后来被用作供奉掌管天下人民生死的泰山神。这里是江南东岳神的祭祀中心,也是杭州人节俗文化的汇集点。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岳庙,是它在2002年被重新修整后的模样。

凤凰山管理处的汪平班长,和吴山上的古树们打了几十年交道,见证了老楸树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他看来,老楸树的特别在于不胖不瘦、挺拔笔直、开花好看、花冠如云。

汪平回忆说,1987年,他刚加入工作的时候,老楸树的花还不像现在那么繁盛美丽,当时的东岳庙虽然遗迹尚存,但已破败不堪,隔间里住了不少人家。两棵老楸树旁搭起了大棚,树干上绑着晾衣绳,洗衣服后的污水也直接流入老树的根系里,“最怕的就是人为伤害。”

21世纪初,东岳庙进行了重建修整,对古楸树的保护也重视起来。2014年和2017年,园林部门对楸树进行了两次复壮工作,做了透气孔,拆掉了硬铺装,做了支撑柱,将原本和老楸树争夺养分的地被植物改换成了透气的陶粒,让老楸树能够自由呼吸,有了好的状态。

如今,整片吴山的古树都由汪班长和他的三个同事负责巡视,“一天大概要扛着梯子走两万多步”。

汪平爬树登高的技术,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厉害。东岳庙在半山腰的位置,登高车不好开进来,多年来汪平都坚持自己爬树登高,一周三到四次,检查楸树的叶面和躯干、修剪枯枝,“大的断枝牵连到树干,容易引起空洞或者腐烂,我就登梯子爬上去修剪。”

春日上午,几位老人聚在东岳庙前打太极,几位摄友举着相机,汪班长登高检查树况,这一幕幕杭城人的日常生活,都落进老楸树的眼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