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旅游必去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出国门也能感受欧陆风情 图说·哈尔滨丨圣·索菲亚教堂,先后两座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旅游必去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出国门也能感受欧陆风情

如同一个人一样,一座城市要有特色,必然有着异域别处的个性,比如有着“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就是这样的一座城。

哈尔滨旅游必去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出国门也能感受欧陆风情

几乎每个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去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中央大街逛一逛,而且必须去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去打卡拍照。

哈尔滨旅游必去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出国门也能感受欧陆风情

我也一样,每一次到哈尔滨旅游,第一时间就会到索菲亚教堂拍摄,感觉这里是哈尔滨最具有特色的著名建筑物之一,只要看到索菲亚教堂照片,就知道你来过哈尔滨,特别有识别度。

索菲亚广场上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里让你有一种不出国门也能感受到欧陆风情。

我在2020年冬季和2021年夏季两次从广州飞到冰城哈尔滨,冬季和夏季的索菲亚教堂是两种“风情”,都是那么的富有魅力。

2020年11月初冬,哈尔滨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据说是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对于久居广州的游客来说,特别的兴奋,赶紧跑到索菲亚教堂去拍照,雪花漫天飞舞,周围白雪茫茫,只有索菲亚教堂依然矗立。

对于一个广东游客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还真是有点受不了,手刚刚从手套伸出来就冻得不能动弹,拿出的照相机刚拍了几张照片一会儿功夫就没有电了,又赶紧放回摄影包里,感觉自己很狼狈的样子。

这座闻名遐迩的中西交融、多元文化荟萃、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韵味。

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有很多,但是人们一定会首先提到索菲亚教堂,只有索菲亚教堂最能代表哈尔滨教堂的最高水平。

我在哈尔滨游览了几天,但是前往索菲亚教堂就去了四次,虽然住得不远,白天和晚上打车都过去拍照,你就觉得怎么也拍不够,我在广场上兜兜转转,仔细打量,

找更好的角度更好的构图去拍摄这座教堂。

下雪之后的哈尔滨天气特别的通透,天很蓝,特别适合拍摄建筑物,它的绿色穹窿被托举得极高,给人一种次第升腾的美感,索菲亚教堂也是远东地区的最大的东正教堂,一年四季都充满了不同的风情。

当我走进教堂前的广场,虽然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依然看到很多游客在拍照,白雪覆盖教堂外墙上的深色红砖,墙体上的红砖让人一看就有历史感,你能感受这个城市曾经过往的厚重。

上次来索菲亚教堂,内部还在进行装修,很遗憾没有机会参观,这次让我非常惊喜,教堂内部对外开放了,而且有画展和音乐会演奏,教堂内经过翻修之后,焕然一新!

数(最多1

如旧修旧,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

我认为索菲亚教堂最美的时刻是在夜幕降临之际,这个时候天色湛蓝,万家灯火通明,教堂周边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古老的教堂巍峨的伫立在这里,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恍惚间穿越了老哈尔滨时代,周围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兴盛的景象。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旧址位于今道里区透笼街95号(兆麟街与透笼街交汇处),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其前身为建于1905年的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的随军教堂。1907年3月17日,由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今兆麟街与石头道街交汇处)的基础上,按照乌克兰首府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式样,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1911年时,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12年11月4日竣工,海参崴和堪察加教区大主教叶甫谢尼与在哈的东正教司祭、官商等为教堂“祝圣”。

图说·哈尔滨丨圣·索菲亚教堂,先后两座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说·哈尔滨丨圣·索菲亚教堂,先后两座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说·哈尔滨丨圣·索菲亚教堂,先后两座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和周边的环境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东正教徒在哈尔滨市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堂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923年9月27日,在老教堂的东南侧,即今圣·索菲亚教堂现址(今兆麟街与透笼街交汇处)进行了新建,由米·马·沃斯科尔克夫设计,历时9年,耗资18.4万元(大洋),于1932年11月25日竣工。教堂占地面积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同时可容纳2000人从事宗教活动。

1923年动工修建中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1932年落成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新、老圣·索菲亚教堂共存时期

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已由东正教改为基督教克里米亚派),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其建筑风格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宏,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

当时,圣·索菲亚教堂下设修道院、神学院、印刷厂等,还有教廷批准设立的教务委员会,是东北亚地区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教务委员会。哈尔滨符拉季米尔神学院曾设在这里。

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进入哈尔滨,图中背景可以看到当时的圣·索菲亚教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旧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旧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旧址

1997年6月时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旧址

网络图片,如今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5年,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其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辟建广场,并将教堂做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初稿:2015年8月

编辑:渡桥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家乡、了解历史、了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