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上终南山隐居,被亲爹一脚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美女博士独自来终南山隐居,很多困难都没有想到,她能坚持下来吗

说起终南山,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终南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我们所熟知的“紫气东来”的典故,发生的地点就在终南山。当时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度过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令尹喜就在关内结草为楼,邀请老子为世人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

一男子上终南山隐居,被亲爹一脚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道教传说,使得终南山从古至今被蒙上了一层奇幻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瞻游玩。更加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终南山还特别盛产“隐士高人”。从古至今约有5000多名隐士曾经居住在终南山一带,可谓是一片隐逸圣地。

即便是现代社会也不例外,有不少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如意的青年人,自认为看破红尘、了无牵挂,就此与家庭社会脱离关系,只身一人跑到终南山过着隐居的生活。比如前几年就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小伙子,瞒着家人和朋友,独身一人来到了终南山想要过隐居生活。

一男子上终南山隐居,被亲爹一脚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后来,他的父亲费劲了周折,才找到了这个小伙子的所在。小伙子还来不及解释,就遭到了老父亲的一顿毒打和痛骂:“没钱,你学什么陶渊明?”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这个小伙子才是离开了终南山,再次回归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一、隐居终南山,其实是一场磨难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那些甘愿放弃现实生活,前往终南山隐居的隐士,无不是世外高人。他们往往看破了红尘,历经了人世间的风花雪月,之所以选择隐居,是因为他们想要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男子上终南山隐居,被亲爹一脚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选择隐居的人,却并不都是这么一回事。就在2016年,山东有一个叫做魏超的小伙子忽然神秘失踪了,家里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他取得联系。魏超的家人们问遍了魏超的好友,四处寻找着魏超的下落。

后来,在警方的帮助下,魏超的家人们才是得知魏超竟然独自一人前往终南山隐居了。他宣称自己要了却一切红尘杂念,因此与家人和朋友们断绝往来关系。不得不说,魏超的这一任性而自私的举措,着实让他的家人和朋友们感到愤怒不已。

最终,魏超的家人们在终南山上一间破烂的民居里,找到了失踪的魏超。本来,他们还以为下定决心选择隐居的魏超,能够过上好日子。却不料,他的生活简直是揭不开锅。首先,魏超的容身之所就十分简陋,他的身上并没有带多少钱,这一间破烂的铁皮房正是他以极低价从房东那里租借过来的。

不仅仅是住房的问题令人担忧,生怕随便来一场暴风雨就能将这一间铁皮房给吹垮。而且魏超还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一,他并不会做饭,很多时候就只能就着生菜生肉来填饱肚子,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饿得形销骨立;

第二,他并不会洗衣服,最后所有换洗的衣物都被他堆放到了一起,整个房间都是恶臭难闻。看到这一副惨状的魏超家人,无不是感觉到痛心疾首。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魏超要放弃在外界社会的生活,跑到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受苦受难。

二、隐居终南山,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

后来,经过媒体记者的了解,我们才是得知了魏超之所以跑到终南山隐居的真实动机。原来他并不是看破了红尘,尝遍了人间滋味,才想要过隐居生活,而纯粹只是在现实社会里过得很不如意,饱受人们的白眼,才想要逃避现实,跑到山上独自一人生活的。

魏超在大学毕业之后,曾经也四处寻找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他都做不长久,没做一段时间便选择了跳槽。后来,魏超又打算去考公务员,可是在备考期间却总是三心二意,沉迷于游戏,于是最终毫无意外地落榜了。

不论是找工作还是考公务员都接连遇到挫折,魏超的心态一下子就崩了。他选择了自甘堕落,再也不出去找工作,也不想要为自己未来的生活谋出路,而是在家里啃老。魏超的父母是恨铁不成钢,天天在家里数落不学无术的魏超。

后来,魏超在一气之下,就做出了前往终南山隐居的决定。可是,在终南山隐居的日子也并不像魏超想的那么美好,反而过得更加艰难了。当魏超的老父亲赶到终南山上,见到儿子这一副惨状的时候,亦是痛心疾首地大骂道:

“我们养你这么大,你回报了我们什么?一点钱没有挣到,还想学陶渊明隐居。”

最终,魏超还是被家人们给带回到了家里。现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他才总算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小结

在我们看来,魏超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难以立足,想要逃避现实压力才选择在终南山隐居的。这种隐居从心态上说与传统意义上的隐居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的确,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像魏超这种心里素质比较差、又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的人,总是想要逃离都市。然而隐居不应该是一场闹剧,三思而后行才是最重要的。

下篇(接上一篇文章)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非要选择去终南山呢?其实,对于选择终南山隐居修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律宗祖庭净业寺方丈本如法师也有自己的体会。在终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有王者之气。


美女博士独自来终南山隐居,很多困难都没有想到,她能坚持下来吗


祖师大德,多聚于此。在这里修行的隐士规格都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而且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事半功倍”,正如高鹤年先生在《名山游记》所写: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美女博士独自来终南山隐居,很多困难都没有想到,她能坚持下来吗


如水一直向往的生活便是像陶渊明诗中所描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去了终南山之后,如水的真正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水过去之后,一路上都能看到,每个隐修者都在自己的道观、茅蓬、山洞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


美女博士独自来终南山隐居,很多困难都没有想到,她能坚持下来吗


即使是这些,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水先在一所道观里暂住,白天就在山里寻找心中自己想要的那种居所,找啊找啊......经过道长和周围人的帮助,如水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茅蓬,但因为年久失修,此时的茅蓬四面透风,破烂不堪。如今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荒凉的山坡上如何生活?这里没有电、没有一件像样的炊具,更没有简单的家具和床,一些性情迟滞、懒惰的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



道长正担心她可能打退堂鼓,正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如水微笑着告诉道长,她决定就在这里住下了。她每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山口至少要2个多小时。到附近的村子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由于交通极其不便,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不过还好,这里的村民都很善良,乐于帮助像她们一样的修行人士,时常有路过的便车让她坐,时常还有一些人把一些生活用品送到她的茅蓬。经过辛苦修葺,如水真正安顿下来了。



道长告诉她,能接受艰苦清简的生活,作为隐修者只是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克服独住的孤独感才是如水最难通过的一关。没有定力、没有恒心的修行者是很难经受得住考验的。听道长说每年山中都有修道不成反成癫狂的隐修者。即使一个有修行基础的人,也不一定适合住山。那不仅意味着完全放弃物质享受,也意味着面对寂寞和孤独。因此,每年有很多人住进终南山,又有很多人离开终南山。


中国风禅修打坐服
¥198
购买

如水就这样,每天一素一汤,一年四季一日两餐。日出打坐,日落而息。闲时她在跟前开了一块地用来种菜。她的茅蓬位置很好,三面朝阳,每天太阳可以从早上晒到黄昏。茅蓬外面摆着一块儿大石头,如水把它当作了茶桌,四周摆放着用树桩做成的凳子。因为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如水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有一次打坐,竟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宁静,那种感觉很美妙!



还记得第一年的冬天,山里异常寒冷!很多隐修者耐不住寒冷都纷纷下山去了其他地方,而她和极少数人选择了继续坚持待在山上。听她后来说,那时每个寒冷的夜晚她都冷得让人睡不着,要么上牙打着下牙哆嗦一晚上,要么就起来练功,总之就是要身体热起来。



白天除了打坐练功,她会跟着其他修道中人一起去山里采摘一些中草药用来调养身体抵抗寒冷,也会隔一段时间去山下的村子买一些挂面和能保存长点的食物,可是一遇到下雪天,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山上的雪一旦下了,很有可能一个月两个月化不了,山路又滑,她们就被困在山上。经常两三天吃一顿都是正常的。条件虽然这么艰苦,但如水心中却是富足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不能理解,博士毕业,不懂得感恩,不去赡养父母,不去回馈社会,难道是为了逃避社会压力?如水给出了解释她说:第一她通过自己所学,在山里也能有一些收入,除过开支其余的也会寄给父母;第二就是父母都是职工,有养老金和退休工资,父母养老不成问题;第三,对于她的选择,父母也是理解和支持的;第四,现在每年夏季,父母也会过这边山里来小住一段时间,她每年也会回家陪他们一段时间。



而且对于她们的修行人,有很多人也会给它们送一些生活物资,再加上对吃穿不那么讲究,饭能吃就行,衣服只要能遮体就行,所以修行人其实花不了多少钱。至于所谓的逃避社会压力,她更是否认,她说不论是否修行都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有些人喜欢在山里过着简单清静的日子,也有些人喜欢都市的热闹喧哗。所以,粗茶淡饭和锦衣玉食又有什么不同呢?难道与世无争便是消极吗?她们自力更生,不去给社会增加负担,也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她们每个人都乐观、积极向上、为人随和,有什么不行呢?


女子禅意打坐服
¥108
购买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我相信,很多人都说过“等有钱了,我就走遍山川湖泊”或者“等有钱了,没有繁琐事情了,也选择归隐田园”。是的,毕竟人生不过几十载,年轻时被金钱捆绑,年老时又被体力、疾病约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感叹过去,争强好胜一辈子,到头来不过尘归尘,土归土,活的太平凡,无趣。



如水说:修道如修心,道家讲“涵养心性,静定归真”,人起初的本心都是纯洁的,天真的,不会有太多复杂的想法,眼里的人都是不夹杂利益、攀比、嫉妒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欲念开始萌生,早期的本性淳朴却荡然无存,与人也不会再坦诚相待了。修行的意义,其实就是返璞归真,回归童年纯真的心性。所以只要自己过得开心,不影响别人,心中不觉得有愧,不枉此生足矣。

三年过去了,如水仍然在终南山上修行,以自己的方式感悟着人生。



常住秦岭终南山,在终南山有一处院子,喜欢户外旅行美食,喜欢寻访终南隐士修行人,喜欢拜访道医草医中医和能人异士,喜欢寻找古寺古庙古村,感兴趣就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