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游玩记,美食和美景 北海老街旅游攻略
【锲子】记得一个知名的城市规划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个失去了文化和特色的城市里,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
走进北海老街,触摸200年的岁月沧桑
第一次听说 北海 ,源于文字的结缘,那时候对文学有一种深深的痴迷,也常常有一些豆腐块的文字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由此也认识了诸多的编辑和文友,这其中就有《 北海 晚报》的副刊编辑赵红雁。大约是文字上的惺惺相惜。于是相互介绍起各自的城市。赵编常常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 ,看一下最是无情的台城之柳。而我则开始向往赵编笔下的碧海蓝天。

今年岁末,适逢南方卫视《潮流假期》栏目组编导林娇柳女士邀约,去北海拍摄节目。那一刻,梦想实现得有些猝不及防,在为期六天的时间里,由于拍摄任务紧张,终于没有能够拜会赵编,但我们近乎诗意地游走在 北海 的每一个景点,而这其间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 北海老街了。

据随行导游介绍, 北海 老街—— 珠海 路是一条有近二百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21年,初建时称为升平街,只有200米长,4米宽。随着各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的商业老街。

古街的建筑多为二至三层,由于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 罗马 建筑的风格。
1927年以前, 珠海 路曾是 北海 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老街。这些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它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美丽的结晶。
老街是了解 北海 的窗口。这些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会贯通,体现了清末民国的时代特征。它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中西合璧之典范。
老街建筑很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既吸收了岭南建筑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艺术风格,前店后居的建筑格局、中顶铺、拖笼门、特别是西式的女儿墙装饰更是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老街可谓寸土寸金,而且为了方便水路运输,所以当初修建店铺的时候,每一间店面都是“前店中仓后码头”的呈狭长的独特的建筑形式。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漫步在 北海 老街,但见沿街白墙黛瓦,骑楼延伸,巍然耸立,错落有致,可以感受到那种沧桑古意以及古与今的强烈碰撞与交织。
这样的氛围,也极适合于三两好友在老街漫步或掩卷深思,彼时,最好有些许雨丝斜织。于是,老街的婉约与秀美一瞬间在心头铺展开来。
北海 老街还有一个必到的打卡之地,那就是摸乳巷。摸乳巷巷道狭窄,只能容许一人通过,如碰巧两人相遇,只好跻身而过,“摸乳巷”又叫君子巷。前一个名,大体意思是说,这巷子窄到一男一女面对面擦肩而过是过不了的,如果彼此相对侧身让路,女子的乳房一定要被对方触摸。而叫做君子巷,其表述的意思则是:当男女面对面经过时,男子主动侧身靠墙,让女子先过去。这也显示了当地民风淳朴以及相互尊重彼此谦让的品质。
提起悠长的古巷,或许,我们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戴望舒笔下所描绘的情形:青石板、篱墙和油纸伞,并且,难逃俗念,总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我觉得,这其间,最契合的点缀,莫过于一袭旗袍。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已临近傍晚时分。终究没有见到身着旗袍的女子,这多少有些遗憾。
“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倘若用这首诗来形容这个具有200年历史的老街,或许并不为过。沿街商铺鳞次栉比,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写满了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无不透露出一种沧桑与古意……
人们游览在这条历经沧桑的老街,还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丽和曾有过的兴旺。
静谧的夜色下,一桥一景,一间店铺,一盘海鲜,几杯啤酒,甚至是一碗糖水,无不构成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 北海 故事。这个故事中,有你,有我,有他,抑或是她……
北海老街,一个充满了想象与回味的地方。真的,在这样的老街,你可以感觉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思与对视,漫步在写满了时代沧桑的 北海 老街,仰望斑驳的墙面和久远泛黄的店招,触摸着巷角那被岁月磨光了棱角的青石板,真恐一不小心,就会走进那个黑白记忆的年代。而当你走进 北海 老城历史博物馆,或者听着沿街商铺播放的00后的歌曲,那种古与今的强烈碰撞与交织,则让你从恍惚久远的思绪中幡然醒悟,并且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勃 勃生 机。
不太喜欢城市旅行,因为现代化的建筑物已经引起了审美与视觉的疲劳,如果一定要在城市看看,那必然是城市的老街了,它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一种回忆,也是城市历史的记忆。这次广西北海之行,除了去北海银滩,就是北海的老街了。这条两百年历史的老街,1.5公里长的街道,两侧全是骑楼,下雨的时候,逛街不用打伞,夏天也不怕烈日暴晒,是北海旅游必去的一条的步行街。

北海老街叫做升平街,在北海市的珠海路,过去是海边的一片荒坡和茶园,后来德国领事馆在这里修建了两栋大楼,建筑包工头候士魁也在附近修建了几栋建筑物,逐渐形成街道,因为繁荣升平,故称“升平街”。 当年升平街只有两百米长,两百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有三里路长了,还入选了中国二十世纪建筑遗产。

最早的北海是一个渔村,是疍家渔民长年集中居住的一个避风港村落,因为避风港面向半岛的北面海域,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当年如此荒芜的地方,为什么德国还在北海修建了领事馆呢?其实当年的北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登陆点,不仅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外国的商贸货船也都从这里登陆中国大陆,进行边贸生意,这一切都要从《中英烟台条约》说起。

1874年英国派出一支探路队,在两百名武装士兵的保护下,寻找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道路,但是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和几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英国以此与当时的清朝谈判,1876年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准予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当年属于广东)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驻扎处所。
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北海作为中国四大开放口岸之一,英德等西方国家借此进入北海。 1891年德国森宝洋行在北海建成,是当时英、德、葡等国设在北海的最大的洋行之一。各国洋行从北海向中国输入煤油、布匹、棉纱、火柴等,还有运鸦片,将中国的肉桂、八角等香料,糖、皮革、靛蓝、猪、鱼、茶叶、陶瓷器具、通心粉、挂面等土特产运到西方国家。
北海当时修建了海关和邮政局,应对越来越多的边境贸易需要。在广西老街的尽头,就是当时清朝的海关,继续往前走一点,就是大清北海邮政分局旧址,这座西洋式老建筑是目前广西尚存历史最长、建设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邮政局址。陈列馆内展示着晚清至民国时期北海地区的邮政发展历史,这栋西洋教堂式的老建筑,是一个拍照的好地方,如果你逛北海老街,一定要去去。
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西方强国,先后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医院、育婴堂、学校等,当时在北海大约有20余座西式建筑。其中有15座建筑保存至今。
这些建筑物多为一到两层楼高,平面布置方正,设有回廊、地垅,地垅上铺着木地板。 屋顶多为四面坡瓦顶,室内有壁炉,窗门多为拱券式。当时,北海本地的商人等也在附近修建了自己的房屋,北海这个刚开放的渔村,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又有中式的风格,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中西结合的风格。
说起骑楼,对于香港、广州以及南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对于北方的人来说并不了解。最早的英国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发明的一种“廊房”,为了对付雨季不断的下雨以及夏日的暴晒,每家每户在一楼铺面前面建筑一条走廊式的通道,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沿街的走廊,作为公共的行走空间,可以避风雨和日晒。
英国殖民者最早是在印度Beniapukur建造,风格上还参照了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风格,后来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用。 1878年,香港颁布了《骑楼规则》,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后来修建了几十公里。
北海的老街不仅只是拥有骑楼这种历史建筑,也是一条小商品一条街和美食街,街上卖的最多的还是北海产的南珠以及珍珠制品。南珠产于北海的合浦,是一种质量很好的海水珍珠,比起淡水珍珠要还很多,过去还是皇家贡品。为了了解北海的南珠,我们逛完老街之后,还专门去了北海南珠博物馆。
北海老街也是一条美食街,有不少很文艺的小吃店和咖啡馆等,在外面看了一下,生意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在一家油炸虾饼店门前,排队就排了几米长,同行的朋友也忍不住过去排队买虾饼,五块钱一个。据说这家李姨虾饼店是第一家做虾饼的老店,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也有人懒得等,便去了其他卖虾饼的店买了吃。
街上还有不少小摊子,买各种各样的小吃。有些很有本地特色,有些是跟风卖些有趣的小吃,但一般本地的美食最受欢迎,各地有的美食就差一些。
北海老街也是一条拍照的街道,街道上布满了反映北海老街过去繁荣时期的雕像,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摄。
这些雕塑主题分别为《先睹为快》、《行者》、《赶海归来》、《休闲生活》四组,以及后来增加的六组雕塑——《“老街过客——齐白石”》、《百年普仁》、《商界四大天王》、《咸水歌》、《开张大吉》和《圣诞之夜》。
行走在北海老街的骑楼,仔细观察一下,许多地方至今还标注了过去的老字号印记,这126处老字号商铺有不少已经不再,但建筑物的气派依然可以看出过去的繁华。据说北海当年最有名的四个商人,陈鸣东、吴栋南、罗振东、梁戴三号称商界“四大天王”,这组雕塑就是他们在街边下棋。
在老街的繁荣时期,老街的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但是现在经营较为单一的珍珠。
北海老街还有一些非常传统的店铺,依然还是木板的门,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家还能保持这个样子?
老街是条步行街,禁止机动车辆进入,不过本地人的电动车还是可以进入的。北海当地人说,来北海旅游,可以租一辆电动车,就很方便四处观看景点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坐公共汽车,徒步逛街,边走边拍。
在一间银匠铺楼上,一大棵三角梅从楼上垂下地面,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才能长成这样, 不少游客站在这里拍照。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中,北海老街没有什么可看的,不过你可以就将它当作一个自拍的背景骑楼吧,不过这个背景有两百年了,它见证过无数在此经过的人和曾经发生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