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味情话,到被寄予厚望的地理学工作者:地理学就是有趣又实用 苏德战争的“三大战役”
初觉得地理学好玩,是缘起于偶然在网上看到的土味情话:我是摩尔曼斯克港,你是北大西洋暖流,因为你的到来,我的世界成为不冻港。
为了get到这句土味情话的点在哪,我特地搜索了“摩尔曼斯克港”和“北大西洋暖流”,对地理学的认识,也逐渐从时区算到头疼的印象,慢慢过渡到了“哇,这还挺有趣,挺有用,挺涨知识”的阶段。

01
如果要给地理学下一个定义,你会想到什么?是竖经横纬等高线,还是季风洋流喀斯特地貌?对很多人而言,地理学只是存在于课本上的知识,遥远,抽象,甚至有些枯燥。
对地理学的刻板印象,也让很多人对这一古老的学科望而却步。但其实,地理学可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也实用得多。地图中暗藏哪些玄机,卫星影像是如何生成的,城市垃圾该怎样处理,空气中PM2.5的浓度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出行等等,都要靠地理学知识来解决。
事实上,地理学延伸出丰富而广博的探索区域,无论是生物学研究,还是地质和大气科学,再或者是看起来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城市区域规划,都要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换句话说,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我们也可以用意大利哲学家罗萨里奥·阿孙托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哲学”这句话,来高度概括地理学。
而《地理学与生活》,恰恰是一本地理学教材,由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阿瑟·格蒂斯领衔编著的,同时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的地理学著作。在这本系统地介绍地理学的方方面面的大块头地理书中,有娓娓道来的基础知识,也有丰富经典的案例解读,甚至还穿插着引人入胜的专栏文章。从“心像地图”、“人以群分……或者你的邻居都是谁?”之类的专栏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努力地想让我们爱上地理学。

02
近来朋友圈一条“天空出现五彩凤凰云”引来大量围观,有人惊赞这是“有凤来仪”的祥瑞寓意,也有人好奇这样的云会代表着怎样的天气。和导航地图一样,气温气候也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生活地理学,我们每天听的天气预报,影响我们增减衣物的四季更迭,包括《三国演义》中让人叫好的孔明借东风,都离不开地理学内容。
太阳的能量在地球表面转化成热能,继而进入大气层,带来了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温度。而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着太阳转的,加之悬浮的云层和地上的积雪都会反射回太阳提供的大部分能量,江河湖泊也会分散掉一部分热能等原因,不同的角落会有不同的温度,每时每刻的气温也会波动。“天气观察员”就是因此而产生的,他们收集数据,寻找趋势,分析卫星云图,并预报晴雨天气,让我们雨天预先带伞,晴天安排游玩,天冷的时候提前加衣。当然,观察天气更重要的是预测极端天气。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别看气候的变化好像就是简单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其实,波澜不惊的背后也可能暗戳戳埋着惊天巨雷,偶尔骤然突变的气候在平地炸响,瞬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白垩纪末期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就致使当时四分之三的动植物走向灭绝,包括大家广为熟知的恐龙。气候学家曾鉴定出“温暖期”和“小冰期”之类的气候大震荡,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这样随机席卷的风暴,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如果能被提前预知,可能就能够把伤害降到最低。无论如何,看透呼风唤雨的本质的地理学工作者身上,其实被寄予着深深的厚望。

03
《地理学与生活》中还加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探讨自然科学的同时也不忘兼顾人文温度。了解和研究地理学,很大程度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把一些自然因素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基于这样的想法,也就应该同时考虑我们人类的做法是否已经违背了这个初衷。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决定了它有很大的宽容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踩踏它。换句话说,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把地球当作一个 “永远的家”来看,必要的时候还要挺身而出保护它。
起源于人类活动的一个惨痛例子是基西米河。基西米河是佛罗里达州的一条河流,1960年以前,它在平原自由蜿蜒,附近随处可见飞禽走兽。然而,为了整治泛滥的河水,这条166千米的河流被生生改成90千米的直水渠。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深思熟虑的大工程似乎没能如愿达到预期效果,驻坝挖河道直接导致了基西米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90%的水禽消失,水体中耗氧增加恶化了水质,最后只能再次规划工程,就挽救这恶化的生态系统。和基西米河有相似命运的是咸海。咸海的面积曾经达到6.6万平方公里,现如今已因干涸而缩至我们想象不到的程度,甚至还需要世界银行提供贷款来极力拯救,才有可能逃过消失在地球上的命运。
基西米河和咸海为我们提供了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在《地理学与生活》中,空气污染,地貌改变,垃圾影响等等被摆上了台面,让我们不能再掩耳盗铃假装看不见这些事。而《地理学与生活》毕竟是一本教材,在此当中反观因人类行动导致的生态灾难,多有些敲警钟的意味,对于还在学业生涯中的孩子们来说,也算是指明了方向。
说来,大多数人觉得地理学遥远而枯燥,无非也是把地理学知识和生活割裂开来看,以至于无法触及地理学的灵魂。地理学的趣味远非教科书上的重点难点,地理学的意义也远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人类和地球进行沟通的一门学科,作为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大气的一个专业,地理学值得我们的了解和热爱。巧的是一看日历,今天正好是“世界地球日”,特以此文向有趣的地理学表白~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巅峰之作,如果要评出“三大战役”的话,我认为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库尔斯克会战毫无悬念入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能够组建千万大军的其实只有美国、苏联与德国,不仅因为人口众多而且工业强大。中国虽然人口是“三大国”的总和,兵力却不及“三大国”中任何一国的半数,这也是中国军事工业落后的无奈。

1941年6月德国偷袭苏联,德国虽然有着突然袭击的“先手优势”,而且德国经历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巴尔干战役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战争经验,却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攻破莫斯科甚至列宁格勒,这也说明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远不是苏芬战争表现的那样不堪一击。1941年10月初德国军队开始进攻莫斯科,但苏联军队却能够苦战两个月顶住德国人的进攻甚至展开反攻,当年的“蒸汽压路机”经过“电气化改造”战斗力更强。一些人总是吹嘘美国给予苏联援助,其实稍有历史知识的都清楚首批美国援助是在1941年12月才抵达苏联北冰洋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此时苏联已经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并准备反攻。可以说苏联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至于美国的援助,狡猾的美国人霍普金斯看到苏联有能力打败德国才建议美国援助苏联。
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德国军队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且借助了冬天的“助力”。等到1942年的夏天到来,德国军队继续展开进攻,当然德国军队无力全面进攻,而是对苏联伏尔加河、顿河地区展开“重点进攻”。从1942年7月到11月,德国军队整个夏天与秋天的进攻再次被苏联军队拖入冬天,甚至苏联军队展开远距离包围。斯大林格勒会战看起来德国军队的损失与莫斯科会战的损失差别不大,但仆从国军队的损失却很不少,而且莫斯科会战时德国各集团军都建制完整,而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第6集团军却全军覆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斯大林格勒会战宣布苏联军队有能力消灭整个集团军的德国军队,将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并不为过。至于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的“奇迹”,只要不能消灭苏联军队主力,也就于事无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美国援助开始大规模到来,美国看到了苏联必然战胜德国的前景。
1943年7月,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在库尔斯克展开大会战。如果说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一定程度上苏联军队需要把德国军队拖入冬天才能最终取胜,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表明苏联军队即使是在德国军队最能发挥战斗力的夏天也能击败德国军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都被重创,表明苏联军队已经有能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击败德国军队。一些人认为盟军西西里岛登陆导致德国放弃库尔斯克会战从而苏联取得胜利,这些“半桶水”却不愿意明白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只从苏德战场抽走一个师而不是一个军更不是一个集团军,而苏联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美国一直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他们面对斯大林的指责,用增加军事援助作为补偿。
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完成了苏联军队从崩溃到坚守再到反攻的历程,体现了“闪电战”与“大纵深战术”的各自战术特点。我一直崇敬那些用劣势装备击败优势装备的将军们,至于劣势装备的军队牺牲更大,那也是武器装备落后的必然结果,打赢了就是奇迹,打输了也正常。德国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军官素养、实战经验都要超过苏联,但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人却能顶住德国的进攻甚至反攻入德国,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与用压倒性的兵员、武器装备赢得战争甚至还不怎么样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岛战役、诺曼底战役、阿登战役相比,苏德战争的“三大战役”才是现代化战争的经典之作。
可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缺少现代化工业支撑的现代化军队,这才被日本军队蹂躏。中国军队远征缅甸作战,史迪威认为只要给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差不多的武器,中国军队的顽强精神都能战胜日本军队。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联军,却能从鸭绿江边把联军一路驱逐到三八线以南甚至三七线,可见中国军队只要武器装备不是落后的离谱,战斗力还是不可估量的。
苏德战争,苏联不是惨胜而是全胜,苏联军队所到之处基本都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这背后是苏联的顽强精神与军事工业,这才有战争红利。美国等到1944年6月终于等不住了,再不开辟第二战场,整个欧洲大陆都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了。从法国北部到德国北部,英美盟军数百万大军竟然忙碌了近1年,而且是在德国军队消极抵抗的情况下,难怪艾森豪威尔一直拒绝与苏联发生冲突。
值得鄙视的是英国,那么发达的现代化工业,那么先进的武器装备,竟然表现的如此差劲,与苏联与中国如何相比较?如果中国有英国那样的武器装备,两个日本甚至两个德国都被消灭了。没有钢铁长城,只能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