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无人区,一个比一个荒无人烟,哪个无人区面积最大? 新疆麦盖提县:为中国最大沙漠添绿洲
我国现在虽然有大约14亿人口,但好歹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人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及沿海等低海拔地区。
在一些条件恶劣(干旱缺水、高寒缺氧)的地方,不乏有一些无人区。当然,无人区其实并非绝对没有人烟,只是人烟极其稀少而已。其中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羌塘这4个地区被称作中国四大无人区,是国内徒步最危险和艰难的路线之一,被称为“生命禁区”。

1,新疆罗布泊
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处,海拔大约780米,位于新疆东南部,是一个已经干涸的内陆湖。湖的西北侧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
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都汇聚于此,如果没有干涸,它绝对是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在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位于西藏的纳木措。


受上游水量的影响,罗布泊湖水的面积经常变动。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德国地质学家霍涅尔对整个湖区进行了测量,实测罗布泊水域面积还有2375平方千米。1941年,在苏制1:50万的地形图上,测得该湖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考古发现,在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的湖水更多,湖水面积可能高达1万平方公里。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水利工程影响,上游来水(特别是塔里木河)减少,罗布泊最终于上世纪70年代彻底干涸,现在只剩下一大片的盐壳地,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在罗布泊还没有彻底干涸之前,我国的第1颗原子弹、氢弹均是在罗布泊地区试爆成功的。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罗布泊及周边都是无人区。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各种植物全部枯死,很快罗布泊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了一体,变得极度干旱,从此成为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曾率领一支考察队进行中国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的任务,结果在任务途中失踪。
2,新疆阿尔金
阿尔金地区主要是阿尔金山脉所在的区域。阿尔金山脉是新疆东南部的山脉,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界山。阿尔金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东接祁连山,两山之间的当金山口(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者交界处)是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要道。
阿尔金山脉北对库木塔格沙漠,南靠柴达木盆地,属于西北荒漠。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多风干燥,缺氧寒冷,所以植被贫乏、人迹罕至。且四季温差大,冬季漫长酷寒,夏季短暂,冰雪期长达9个月。山脉上有小型冰川,若羌河、米兰河这两条河就发源于此。正因为该地区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阿尔金地区很少有人踏足。
不过这里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该地区成立了一个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几十种珍贵的保护动物。
在阿尔金自然保护区东端,有一个地区被称为魔鬼谷,经过科研人员考察,发现魔鬼谷是一个雷击区,那里地下有大面积的强磁性玄武岩以及大大小小的30多个铁矿脉,再加上该谷内上空常有雷雨云,所以经常产生雷暴现象。
3,青海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地区,主体位于青海和西藏北部(羌塘草原),小部分在新疆,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而我们所说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指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它只是可可西里的一部分,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海拔4600米左右。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
4,西藏羌塘
羌塘是目前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3个韩国的面积,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
羌塘只是羌塘高原中的一部分,包括新疆那曲以北、阿里以东的部分地区。
这里地形复杂,呈现出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方圆百里荒无人烟,完整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生态面貌,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由于海拔高,面积大,一旦在保护区里面断水断粮,很容易因饥饿和寒冷而死。而且该地区还经常有猛兽出没,也会对生命安全形成威胁。
结语
在这4个无人区中,论面积的话,西藏羌塘是最大的无人区。
需要注意,除了罗布泊以外,其它三个都划有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2015年的时候,新疆、青海和西藏就联合发布了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进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穿越活动的公告。
除了上述4个典型的无人区之外,我国的无人区其实很多,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人烟稀少。总的来说,这些无人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大西北。
中新网新疆喀什9月19日电(胡嘉琛)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一片浩瀚黄沙,它是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卷细沙向四周蔓延,翻滚至沙漠西南部,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将其阻拦。这便是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实施的“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
阿不力克木·沙吾提在麦盖提县从事防风治沙工作已有8年,2012年,该县启动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建设后,他便参与其中。每日徒步8公里,检查滴灌带输水是否通畅、林木是否被动物啃咬、生态林是否有火灾隐患……阿不力克木·沙吾提如今的工作并不轻松,皮肤黝黑的他却说:“这是值得做的事,而且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三面环沙被流动沙漠环绕,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麦盖提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沙漠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也影响着人居环境。2012年,该县提出并启动了100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当时就是工程车开进沙漠,推平沙丘。还要挖排碱渠,降低盐碱危害,还需要修路、通电、通水等。”阿不力克木·沙吾提回忆说。
恶劣环境时时考验着“治沙人”的决心。2015年10月的一天,阿不力克木·沙吾提和同事如平日一样向沙漠运输并栽种树苗。午后,沙尘暴突然袭来,漫天黄沙使他们无法分辨回程的路,被迫在沙漠中度过漫长一夜。“沙漠里手机没信号,晚上温度降到零下十摄氏度左右,我们就窝着挤在一起。第二天被找到时,满身都是沙。眼睛快睁不开了。”
幸之治沙力量并不单薄。自2014年起,武汉大学朱宜萱和丈夫李德仁院士每年组织志愿者队伍,自费前往麦盖提县参与义务植树造林;2018年以来,中山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广东援疆指挥部及各工作队已有300余名志愿者加入义务植树活动;山东省从2013年开始对生态林建设项目进行资金援助……
麦盖提县委书记文福来称,除种植防风固沙作物外,该县还积极探索在沙漠里种植各种经济型苗木。2016年,该县开始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基地发展肉苁蓉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4.5万亩。“2019年全县肉苁蓉效益达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红利被平均分配给全县的贫困户,实现了以林养林,以林促富。”
该县贫困人口阿依沙木·亚森说:“我们每年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树种的多了,环境就越来越好了。现在还可以在沙漠里种大芸,这两三年,我每年都可以领到1000多元。今年的大芸又丰收在望,还有两个月就可以采挖了,我们又可以分红了。”
据气象部门统计,麦盖提县沙尘天气由2014年的106天减少到现在的40天,年降雨量由2014年的53.6毫米增加到如今109.6毫米。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完成造林36万亩,县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阿不力克木·沙吾提说:“我们还在向沙漠挺进。没那么多沙尘暴了,也不怕了,身后有了大片绿洲。”(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