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去趟浙江的仙居,这里就是你一直想要的世外桃源啊! 浙江仙居最美8处古村古镇,神仙悠居处秀美山水间

整个仙居最奇险的山峰观音峰
撰文、摄影:叶子飘天下
在来到仙居之前,我对仙居所有的了解都止于杨梅,当我到达之后,终于了解了这里为啥叫仙居,仙人是如此的会挑地方,才会选择如此美丽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所吧。
神仙居
若以风景而论,在整个仙居的范围内,神仙居若称第二,没有他人敢称第一。这里几乎囊括了仙居景色的全部精髓。神仙居的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兼有“天台之幽深、雁荡之奇崛”,令人流连忘返。

神仙居的景色主要是沿山搭建步道,绕着一群或险、或奇、或秀的山峰转一圈。栈道依着山势起伏,有些路段的惊险绝不输天门山的鬼谷栈道。

神仙居景区于1998年开发并营业,2013年当地政府投资1.5亿元重新打造新神仙居景区正式开业。新的神仙居景区建设了南北两条上下山索道,修建悬崖栈道,架设高空索桥,将整个有效景区连接了起来。
敲黑板划重点!如果想要轻松游览景区的,务必北门进南门出,缆车上下。
北门从景区进口到缆车站步行20多分钟,一路平坦,完全是平地。但是南门入口到缆车站的路大多是台阶,还没上山就耗费一半体力。除非本身就带着徒步的目的去的,不然不要轻易尝试全程自己走,哪怕缆车上下,因为山顶还有一个多小时的风景需要自己走。
拍照的话,为了避开人群,建议早上7点前到景区。这样可以直接开车上北门停车场,停车场很小,如果来的晚的只能停在4公里外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再转乘免费摆渡车到南北门。
景区很人性化,虽然游客中心要8点才有人工售票,但是北门旁边的银行卡自助机可以随时购票,所以可以赶在日出前就进入景区。事实证明早上山的选择很明智,过了9点,山上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
拍到云海的诀窍是下雨,如果天气预报下雨,那么第二天一早多数会遇到这样的云海景观。
仙居全境并不限制航拍飞行器的使用,可以“爽飞”。
五加山
相比于仙居境内的杨丰山、淡竹周山、观音峰,五加山一定是最不起眼的那个,从底下的村庄一直走到山顶,脚程快的当地人仅需半小时就能到。
仙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观音峰,而五加山上是拍摄观音峰的最佳位置,不论是半山腰亦或是山顶。
更令人惊喜的是每年三月,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满了山际,粉红娇艳,簇簇团团的,惹人惊艳,在雨后的清晨里若隐若现,让人惊觉似在梦境里穿行。
山间的空气清新、舒爽、身边一切都仿佛沉浸在童话一般的世界里,小村落位于山腰,旁边是梯田,听见车子的响声,农家的大黄狗便汪汪呼叫着跑了出来。热情的村民也迎了出来,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这里的生活,真的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安静、唯美、清雅,让人沉醉,无法想象在这个喧嚣的尘世里,在这样一处高山之上居然还隐藏着这样的人家,过着鸡犬相闻、日落生息的生活。
村口的樟树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每年三四月间,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满山坡。
发现“留守村”
从半山腰的村庄再往上,顶上竟然还有个村子,这个地方小到连百度地图都没有标注,车到水泥路的尽头改道上土路还有半小时车程,才会到达这个地方。
这里竟然还居住着五户人家,三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一个独居的牧牛老汉,一个孤独的养蜂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已是年老体衰,对于居住了一辈子的地方,纵使有心也已是无力搬走了,看着这样一个原先足以容纳上百号人口的山村,现如却大部分房门紧锁,房里的陈列也空空如也,让我心中深深叹了口气。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这就是生活。
养牛的老汉见我站在门口,端起手中的碗示意我要不要一起吃。
在这个山顶的村庄,房中的陈列仿佛倒退了30年。
山上的走地鸡是农家不可多得的美味,每只鸡从一落地遍是吃着田间的、谷饭、菜叶、虫子长成的。一行人于是干脆商量着在山顶的农家吃晚饭,农家人客气只收了成本价,大家过意不去硬是塞了大几百的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观音峰星轨
山间幽静,光污染少,也适合光绘的拍摄。
景星岩
景星岩远看就是一块孤立的大岩石,和神仙居景区相邻,海拔742米,观景点在山的深处,上山的路真的是九曲十八弯,到半山腰有个停车场,山门就在停车场边上,进去后爬上一段就可以乘直升电梯了,电梯的费用包括在门票里了,无人服务的,自己操作,没有楼层,就是一个上升键,很快就到上面了。不过电梯不是观光电梯,在里面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有点遗憾的。山顶往下看,视野开阔,可以看见上山路在底下蜿蜒。山顶有一些景观,还有个宾馆和饭店,可以在山上住宿,团建的话倒是一个不错的位置。这里比起神仙居更安静,手机一关与世隔绝。
上景星岩九曲十八盘的路
航拍器在空中从垂直地面90度到水平地面90度的5张全景接片,景星岩山脚下蜿蜒的公路和远处灿烂的晚霞收纳在一张照片之中。
景星岩属于私人开发景区,无论夜间或凌晨,都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如果夏季晚上有不错的星河,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位。
公盂村
公盂,称为“江南的香格里拉”,村子四面被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包围,而公盂就藏在了山坳之中,车到山脚下的前坑村就要下车,再徒步2小时上山。山路由最原始的泥路和石阶组成,也就是因为不通车,这里保存着最原始的风貌,以及在这喧嚣世界中最为可贵的宁静。
村民每天用来运输物资的索道,也可以给游客运行李,每公斤3元,童叟无欺。
石头台阶
公盂上山路分为两条,一条山路一条水路,山路陡峭坡度大,水路平缓却湿滑,近几年村民自发在最难行的山路地段出钱铺设了石头台阶,从而大大降低了走山路的风险。
在遍地水乡的江南,有着这样喀斯特地貌的风景尤其特别,于是公盂就这么在江浙的驴友圈里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继而又传到了上海和全国,于是公盂也就从“浙江的香格里拉”变成了“江南的香格里拉”。每到周末节假日,驴友们三五约伴自发组织公盂的徒步活动,仅我去的那个周末下山路上,就看到驴友多达百余人,要知道整个公盂也就只有15户人家。
公盂标准照
公盂村分为上平和下平两个村庄,从上平出发走到下平也不过10分钟路程,两村加起来一共15户人家,村庄已经基本破败了,原始居民多数都迁到山下,现在留守的村民也都是经营农家乐的人,村子的三分之二已经荒芜。这些山地民居,很多都是60,70年前建的,最古老的一栋据说已经有200年历史了。
村庄农家乐的屋檐还有墙上到处都留有多来年各地驴友组织的旗帜。
因为不通车,村子长期以来比较闭塞。村民出山靠走,生活必需品都是用索道运上来的,而食材都是自给自足,因此在公盂也能吃到最新鲜的食物。像这样的水田,村民们都是自己耕地自己播种,到了金秋十月再自己收割。
公盂背是整个公盂的至高点,从公盂到公盂背需要1个小时,在公盂背顶可以看见整个公盂村,甚至更远的仙居地区。快到顶的地方,有一处只能一个人过的通道,需要依次拉着绳索上山,山势接近垂直。
公盂背上的公盂全景。
因为公盂不通车,所以垃圾清理是个大问题,如果你要去公盂,记得把垃圾带走,把美景留下。
Tips:
1.上海自驾出发走沪昆高速再转诸永高速,在诸永高速的神仙居出口下高速,而不是仙居出口,因为景点多在神仙居而非仙居县城;
2.仙居、神仙居到公盂需先坐汽车到山脚下的前坑村,再从前坑村徒步2小时才能到达公盂,下雨天上公盂要小心,路滑不好走;
3.神仙居景区门票125,上下索道100,景星岩门票55,公盂村不收门票;
4.仙居每年的旺季是每年6月杨梅的成熟期,以及诸如五一,十一,清明等小长假,在此期间出行的朋友建议提前几周预订住宿;
5.村里的汽锅鸡,鲜竹笋,杨梅酒是当地不可多得的美味。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参赛!
浙江台州,仙居。
神仙悠居处,秀美山水间。
这里,如今依然遗落着8处美好的古村古镇。
一起来寻访这仙人居处古村落,你曾经去过几个?
1 高迁村

高迁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东一公里处,距县城 20 公里。
村南傍老鹰嘴山和景星岩,西临白水溪,又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和历史文化古镇皤滩相连。

村落始建于元代,现存村落格局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总面积约35 公顷,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 座。2011 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13 年该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高迁村,水势由南向北,成“川”字型的独特格局,道路与水势相随。以月鹿河为界,分为上屋、下屋两村。高迁古村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古街区、绿荷池区、月鹿河区等几个区块,高迁古民居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块。
高迁村是一处江南较少见的古民居集合地,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却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吴白岩、吴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兴土木,建成六翼马头四开檐的楼房13座,除烧毁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们是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积善堂、余庆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它们为古村落的精华部分。各院落中心轴线对称,中心轴线上一般布置门厅、外院、正堂、中院、后花园,诸多院落,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层次错落有致,粉墙黛瓦、连绵成片,翼角马头气势非凡,立面轮廓,丰富多彩,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
高迁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村民天性开朗,心灵手巧,生活淳朴,尚留有相当多的传统习俗,如纺纱、结带、编草鞋、捣年糕、做佛事等。人与古居相得益彰,一幅与世无争的和平景象令游客羡慕不已。
在高迁古村,村民依然居住在这里,因而宅院仍然都是活的。开放的七座宅院中,居住着的大部分都是老者与孩子,老人们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个进来的人,孩子们则好奇张望着。外面的纷扰仿佛都与这里无关,有的灶台冰凉,长久没生火,黑黑的烟灰从梁顶悬下,古宅木质的楼面有些松动,吱吱呀呀地更显出这里的宁静。每踏进一个院子,不由地把脚步也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里的清幽和安静。
2 李宅村
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马头墙高耸、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在李宅村,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南宋时为了避战乱,从温州迁到此处,至今已历经了17代,生活了近1000年。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永嘉“耕读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南宋以来,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堪称“一门六进士”,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进士村”。
3 皤滩古镇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皤滩乡,距仙居县城西约25 公里。为永安溪的五溪汇合点。
早在公元998 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现存一条东西长三华里,呈“龙”型弯曲有致的古街, 街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2008 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皤滩的气息是迷人的。这种迷人或许源于千年光阴的浸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走进我们的视线。
有人说,“在皤滩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额。”皤滩古镇上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机缘,大多被保存下来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样本。
穿行古街,青色卵石铺就的古街在阳光下偶尔会折射出淡淡的粉色,有人说,那是几百年的老盐洒落形成的。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泛着油渍的门板,闪着亮光的石凳,长着青苔的街沿,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这里经过了千年的风云,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这里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这里有明清和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三透九明堂”。这里还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针刺无骨花灯”。这里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让你探知和触摸千年文化的厚重和内涵。
4 枫树桥村
仙居,枫树桥村。位于仙居县中部偏东,现属皤滩乡。村落距仙居县城20 公里,距皤滩古镇2 公里。明正德年间(1506-1521)周氏三兄弟自永嘉迁徙至此,定居创业,至今已近500 年。
该村现存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规模宏大,建构奇特,雕饰精美。周氏宗祠在设计上也颇具特色, 环境风貌优雅清致,文化内涵丰富。
这是永安溪畔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条山溪从村前流过,以前村口有一棵枫树,当秋霜打过之后,满树的红枫让这座小村充满诗情画意,旧时有一座枫树根自然铺成的桥梁,村庄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枫树桥。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周氏三兄弟从永嘉迁到这里开始时,就是被溪边的这棵枫树所吸引,他们看到此处溪涧环绕,地势开阔,于是就在此拓荒发祥,周氏后代在这片土地上聚居了近500年。现村中还保存了数幢清代晚期极具乡土特色的民居。
被称为“三透九明堂”的民居是村中最有气势的民居了,民居位于村南,始建年代不详,从风格上看,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古民居共三进,九个天井。三个大院落,分别叫“春晖集庆”台门、大份台门、小份台门,原有房屋118间,现存98间,总面积2.5万平方米。百多间的屋子连在一起,彼此交叉错落,每透之间有马头墙相隔,不论你走进哪一家,就可以沿着廊檐走到其他任何一间屋。
枫树桥村南的“三透九明堂”,近年来,名声大震,游客如潮。而村北的周氏宗祠,由于平时大门紧闭,少人问津,显得相对冷落,实际上,它无论从环境风貌,建筑风格,还是从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方面看,周氏宗祠都有它独立的魅力。建于清代的周氏宗祠虽然历经风霜,而今已显得冷落荒凉,堂内各处杂草丛生,但它那古朴庄重的历史风华依然令人怦然心动。
5 山下村
仙居,山下古村。距仙居县城22.5 公里,隶属皤滩乡。村与永安溪接界。村域面积1 平方公里左右,始于唐代晚期,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目前全村有860 多人。山下村古迹众多,有书院、戏台、民居等。村东一带,渊山叠翠,桐水迴波,堪称钟灵毓秀之地,桐江书院就座落在这里。
从皤滩古镇东出一公里,就是山下村。村北青山如屏,仙居县的母亲河永安溪蜿蜒而过。据考,山下村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村落始于唐代晚期。山下村的东边,渊山叠翠,桐水迴波,堪称钟灵毓秀之地。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桐江书院。桐江书院北望永安溪,南临鉴湖,西南则有道渊山、眠山、赤山。《板桥方氏宗谱》对此有这样描述:“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可见桐江书院营建者在选址上的独到匠心。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桐江书院,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九世孙方斫所创,始建于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
6 埠头村
千年埠头古村规模气势宏大,历经风雨沧桑,虽毁损不少,但总体框架犹存。大宅院、小洋楼、商业街、古桥梁、双眼井、马头墙、龙形瓦、石雕窗、三透九门堂……历历在目,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流淌着浓浓乡愁,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商贾云集的‘’永安丝路‘’上的创业故事。诚信经营,耕读传家,克勤克俭,富而不奢,向善崇德,达己达人,这是‘’儒‘’与‘‘商’’的文化融合,“善”与“富”的传承追求,埠头古街入口的朱相公(朱熹)殿,想必就是埠头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证。
曾经的繁华恍如梦般消散而去,幸而其留下的建筑机理却清晰可见。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时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
民居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气势非凡。房屋檐口、瓦当、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正门大梁大多为镂空浮雕,内容为牡丹、鱼等图案;柱头拱雕饰也十分精致,有麒麟、白鹤、狮子等样式。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每一扇木窗,雕琢精美,刻有蝙蝠、云彩、缠枝莲或者宝瓶等图案,表现了古人对家族繁荣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每一处雀替,雕塑生动,华美精致,直线刚直硬气,曲线则柔和自然,实为古建筑的特色。有的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不仅增加了雀替的稳固,还加深了建筑构件的审美性,此为前代所没有。而今看来,更是岁月的雕琢,令人无限感概。
雕梁画栋、瓦房石墙,在院落的正门上,“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门扇也被卸掉了,石刻也渐渐被腐蚀。
7 管山村
位于仙居县东南部,紧挨永安溪,距离县城3公里,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
隋朝,一位高僧来到仙居,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百姓蜂拥相随。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561-632),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而将此地命名为“灌山”,后人俗称“管山”。
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执政时,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于是来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自此,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至明清时期,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
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文化内涵、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有“文昌阁”、“露天戏台”、“南峰耸翠台门”、“会选科第台门”等。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仙居管山李氏宗谱》载,管山旧时有“石龙淋雨、水帘瀑布、正觉晓钟、夹岭朝烟、三湖望月、三峰插云、塔山夕照、桥头宿雁”八景之称,并有诗作留存。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当官的多。
管山村的古建筑,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该村的“南峰耸翠台门”为清晚期建造,占地1714.7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四进,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第三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后壁置挑廊;第四进正屋,七柱七檩,设二层厢房,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布局奇特,人物、走兽、花鸟雕刻精湛,镌字遒劲,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会选科第台门,建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占地1122.04平方米,外墙置六翼马头,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还有文昌阁、古戏台,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
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颇具规模的“井”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古祠堂虽稍有破损,但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
8 溪头村
仙居,溪头古村。在最美的永安溪畔,横溪镇东部,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美好的村落。
溪头村村前双峰挺秀,林壑幽美,清致秀丽。村中,苍松翠柳,掩映庐宅,环境十分幽雅。村四周,溪涧纵橫,良田千顷,占尽地利。沈氏先祖大约自五代时起,就在溪头这块风水宝地上拓荒发祥,至北宋中晚期形成完整的村落,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 一条官道从中贯穿,将村庄分成南、北两片。村民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出了沈骥、沈崇文、沈锡、沈锷四位进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将、文人学士。如此发达的人文,在当时仙居,罕有其匹,溪头村遂成为远近闻名的沈氏大村。
溪头,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村落内旧居古宅连绵成片,气势辉煌的佛刹道观毗邻而建,结构奇特。漫步溪头古村落,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神韵,令人心旷神怡。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