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故宫——西岳庙 西岳庙:号称陕西“小故宫”,历代帝王前来朝拜,游华山必去之地

夕阳下的西岳庙
西岳庙是祭祀华山神祇的庙宇,又称华山祠、华岳庙,位于渭南市华阴市岳庙街东侧,坐落于华山北麓5公里。面向华山,背依渭水,历朝历代都是祭祀西岳华山神的主场所,现建筑为当今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誉为“陕西故宫”,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称。
庙初创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已具规模。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始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北宋时加封金天顺圣帝。自汉以降,历代屡有重修、增建。

西岳庙仿故宫
西岳庙现存建筑总占地面积逾1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庙墙为宫苑重城式建制,坐北朝南,面向华岳,平面呈长方形。外城南北525米,东西225米。墙体为夯土甃砖,高约8米,基宽6米,顶宽4米。城正南辟门,并设瓮城,组成二重城门。内城俗谓内宫,分前后两院。

西岳庙远眺华山主峰
建筑整体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琉璃影壁、灏灵门、午门(五凤楼)、棂星门、石牌楼、金城门、金水桥、泮池、灏灵殿、御书楼、石牌楼、万寿阁;两侧有钟楼、鼓楼、灵官殿、冥王殿、吕祖堂、望华亭及碑亭等。
琉璃影壁
明代七龙琉璃影壁,面阔20余米,高6米,厚2米,图案局部磨泐。
影壁,俗称照壁,古代用以纪事。官方把它作为宫苑、庙宇的装饰物;民间则作为避魔、驱邪之用。对西岳庙来说,它不仅是装饰,更是等级的象征。
灏灵门
灏灵门,西岳庙第一道门,即瓮城正门。俗称“连三门”。《道德经》云:“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最南边的大门叫连三门。通面阔33米,高约10米。下部为砖石砌筑台座,辟有三个券洞门;上部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
灏灵门题额
灏有“浩大深远”之意,西岳庙的正殿为灏灵殿,是说西岳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门洞券砖上方有石额一方,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直对午门的东西掖门,可入庙内。按封建礼教,东西掖门应为文武官员所走的门,灏灵门正门只供皇帝专享。
午门(五凤楼)
午门,西岳庙第二道门,即外城正门。因其“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翘翼者也”,故名“五凤楼”。现存三连形式的台座,通面阔124米,中央宽逾23米,高约10米。台座表面甃砖,基部用条石砌筑;中央辟三券洞,两侧辟“便门”券洞各一。
午门旧影
原台座上建有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的门楼及左右侧楼各一座,三楼以穿廊连通,中楼高耸,两侧楼如翼,形制宏伟、峻拔,惜已毁,仅残留部分柱础。中楼近年已予修复。台座两侧为上下马道。
午门在京城是官员们告老还乡与皇帝告别的地方,在西岳庙只是象征性的仿皇宫建筑,以示其等级较高。
棂星门远景
棂星门,内宫前院大门,建于清代。为三座木牌楼以砖砌夹墙合成“连三门”形式,通面阔33米,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檐下施斗栱,明楼正中为“蜂巢式如意斗栱”雕九个龙头。边楼两端夹墙与红色宫墙相连。夹墙做成悬山顶,覆灰陶板瓦。
棂星门九龙口
九龙头朝向各不相同,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七条龙口是全张,另两条是半张。
在封建礼制中最高的等级谓“九五之尊”,九为阳数之最,皇家专用。这儿已经用到九,体现了西岳庙是皇家祭祖庙宇,但最高等级的祭祀几乎都在京城,像天坛、地坛、太庙等,西岳庙为中祀庙宇,不能僭越等级。因此,有两条龙口是半张开的。
棂星门近景
门钉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表现之一,按清《工程工部作法则例》,关于宫廷门钉的使用数目有9路、7路、5路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故9行9列等级最高。西岳庙棂星门的门钉比起九行九列来恰好少两行,低一个等级。
“天威咫尺”石牌楼
前院石牌楼,又称“天威咫尺”石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楼,通面阔8.6米,进深2.68米,高约8米。
石牌楼庑顶
庑殿顶,明楼檐下石雕仿木结构斗栱五攒,次楼、边楼各三攒。整个牌楼为仿木结构建造而成,各部位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组合而成。明楼上层竖刻“敕造”二字,中层横题“尊严峻极”,下部额题“天威咫尺”。
石牌楼题额
楼体雕刻各种卷草花纹、人物、团龙、麒麟、狮兽等,雕工精细。四柱东西两侧分别设夹杆石予以固定。
金城门远景
金城门,内宫后院正门,建于明代,清代修葺,近年修复。亦称“重门”,占地面积356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构架为“分心槽”,山墙不用中柱。斗栱布置疏朗,前后檐明间及次、梢间平身科均用一攒。
金城门近景
金城门取“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位于灏灵殿之南,为核心大殿的正南门,如同北京故宫的太和门。大门两侧分别安放着同治九年所立的《敕修西岳庙碑》和乾隆四十二年所立的《西岳华山全图》,为后世考古和维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金水桥
金水桥因通白帝正殿灏灵殿,又名“望仙桥”,由三拱石桥组成,栏板和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和各种名贵花卉。桥下有流水,名为玉带河,源自庙东南的醴泉,最终汇入庙后方的放生池。
泮池及灏灵殿
灏灵殿后视
灏灵殿,内宫后院大殿,即西岳庙正殿,是历代帝王祀庙之处。建于明代,清代修葺。立于“凸”字形大月台上,占地面积1169平方米,月台高1米,设5处踏跺。建筑为九梁、十三檩、六十八柱的大式木作,通面阔七间加廊步两间37.2米,进深五间带廊22.6米,单檐歇山顶,覆灰陶板瓦和琉璃筒瓦。
灏灵殿匾额
殿身为双槽平面,内槽有两排金柱,计12根;构架为明、清抬梁式做法,但梁上仍保留驼峰、叉手。殿后有通廊、寝殿,相接成“工”字殿形式。殿前两侧有歇山顶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各一对。藻井纹饰为“八卦仙鹤衔桃朝阳”图案 。殿内悬有慈禧太后、同治和光绪帝御书“仙掌凌云”“瑞凝仙掌”“金天昭瑞”木匾。为陕西现存最大的殿堂建筑。
光绪帝“金天昭瑞”
同治帝“瑞凝仙掌”
慈禧太后“仙掌凌云”匾
雕像新塑,为白帝少昊和他的两个儿子秋神蓐收、春神句芒。少昊是西方白帝,属金。句芒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蓐收主管秋收科藏的事,一个管生一个管收,所以少昊是主管财富的神。
少昊像
少昊为三皇五帝之一,中国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是黄帝长子。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华山为西岳,古少昊主之。
寝殿(寝宫)
寝殿,近年修复。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筒板瓦。檐下施五踩双下昂斗栱。前檐明间辟槅扇门,次、梢间置槛窗。寝殿以通廊与灏灵殿相接,组成“工”字形殿堂格局。
寝宫原是白帝少昊和他夫人燕息的寝宫,后成为封建皇帝祭祀华山时的休息之处。体现了“前殿后寝”的传统宫殿式布局。作为一个独立的院落,这里四周有护城环绕,乃整个西岳庙安全保卫的核心区域。
后宰门
后宰门,为内宫北门,通往御花园。后宰门本为厚载门,取《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因犯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讳,改后宰门,宰有“主持、管理”之意,取义“管理后方”之门。
“少昊之都”石牌楼
周代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少昊之都”谓少昊所在之地。
“少昊之都”石牌楼局部
御书楼侧视
御书楼(房)是供放皇帝书的地方。其建筑为琉璃互重檐歇山顶木结构的阁楼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周有回廊。为乾隆四十二年(1773年)所建,内置乾隆御书“岳莲灵澍”横卧碑。
御书楼顶华山主峰朗然在望
北望万寿阁
万寿阁旧影
万寿阁,又称“望河楼”,建于万历年间,清同治二年(1863)毁于火,近年修复。立于甃砖高台上,台东西长68米,南北宽47米,高约9米,自下而上设60级台阶。阁身上下三层,通面阔五间,进深六椽,重檐三滴水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底层周围廊,二层与顶层分别设有木栏杆与栏板,每层檐下均施斗栱。顶层南面额悬“万寿阁”三字匾。
万寿阁南望
万寿阁内设有木楼梯供登临,逢晴朗日可见渭河、黄河。阁两侧原设有悬空飞廊与左右转藏楼相通,转藏楼上下二层,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底层周围廊,二层设木栏杆、栏板,每层檐下均施斗栱。
西岳庙建筑残迹
万寿阁原是藏经阁,冯玉祥时做弹药仓库,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万寿阁弹药库失火,万寿阁成为废墟。台基、柱础仍存原位。
拥彗石人
拥彗石人,汉代石雕,1981年出土。青石质,高1.82米,宽0.48米。石人挽长髻,着大领右衽阔袖袍,足蹬方履,右手执帚,左手搭于右臂上。胸前原有5个篆字,已剥落。
西岳华山庙碑
西岳华山庙碑,汉代刻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整修五凤楼时出土。青石质,断裂成数块,残高1.5米,宽0.47米。隶书,文存两列11行,计177字,可识武都太守等题名。无撰者、书者姓名及年款。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岳华山神庙碑
西岳华山神庙碑,北周刻石,唐代补刻。青石质,六螭首,龟趺,通高4.09米,宽1.12米,厚0.32米。北周天和二年(567)立。圭额篆“西岳华山神庙之碑”。碑文隶书,20行,行50字,颂华山巍峨及华神之灵验等。万纽于谨撰,赵文渊书。碑侧有唐书法家颜真卿于乾元元年(758)游谒西岳庙的题刻83字。碑阴续刻唐兴元元年(784)《华岳精享昭应之碑》文,记西岳庙祀雨灵验一事。全碑共有唐~清代补刻45条。
华山铭碑
华山铭碑,唐代刻石,玄宗御书。据《开元传信录》,碑立于开元十三年(725)七月七日。“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四、五尺,天下碑莫大焉”。广明元年(880)被黄巢军损毁。现存青石碑座和残碑身。碑座高1.7米,长4.8米,宽3.4米;四周浮雕金甲力士图案。碑身残高1.9米,宽2.9米,厚1.5米;仅存隶书“驾如阳孕”四字,字径14厘米。
陈抟书碑
陈抟书碑,北宋刻石,清代续刻。陈抟(?~989),五代、宋初道士。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现存青石碑座和残碑身。碑座高0.41米,长1.60米,宽0.40米;碑身残高1.57米,宽0.88米,厚0.21米。碑文行书,仅存“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和“陈抟书”12字。碑阴续刻清雍正年间恭亲王题咏华山诗一首。
五岳河渎碑
五岳河渎碑,明代刻石。青石质,六螭首,龟趺,通高8.28米,碑身宽1.88米,厚0.74米。洪武三年(1370)立。碑文楷书,19行,满行40字,刊朱元璋祭祀山川神位的诏谕。为陕西现存最高大的碑刻之一。
重刊宋修西岳庙金天王庙碑
重刊宋修西岳庙金天王庙碑,明代刻石。原碑为宋刑部尚书杨昭俭撰文,记修西岳庙金天王庙事宜,后毁。明代据碑文重新书丹、刊石。碑青石质,六螭首,龟趺,通高3.97米,碑身宽1.19米。嘉靖四十一年(1562)立。碑文楷书,14行,满行48字,礼部儒士杨九经书丹,华州知州陈应麟、华阴知县李时芳刊石。碑阴线刻重叠的“节孝”两个大字。
乾隆御书碑
乾隆御书碑,清代刻石,俗称“乾隆卧碑”。青石质,方座,幅宽4.65米,高2.5米,厚0.65米。乾隆四十年(1775)立。碑上部浮雕5条团龙,碑座浮雕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碑阳刻乾隆帝楷书“岳莲灵澍”四个大字。碑阴刊陕西巡抚毕沅呈文,共74行,满行20字,记关中久旱,奉敕于华山设坛祈雨及修华山金天宫一事。为 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
敕修西岳庙碑
敕修西岳庙碑,清代刻石。青石质,双螭首,独角龙首龟身座,通高6.6米;碑身高5.05米,宽1.65米,厚0.44米。乾隆四十二年(1777)立。碑身边栏线刻龙纹。碑文楷书,刊陕西巡抚毕沅书乾隆皇帝关于重修西岳庙的敕文。龟趺以下方形础石浮雕海水仙山,四角雕出水浪涌起鱼、鳌、虾、蟹,堪为石雕精品。
西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岳庙”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东、西、北三面围墙各外延5米,南从九龙壁向南外延50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100米。
本文作者: 书盦
来源:智游华山
西岳庙位于华阴市区,距离西岳华山玉泉院约5公里,其整个布局为重城式建筑,城为长方形。目前该景点的总面积占地达216亩,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祭祀庙宇。
关于西岳庙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远在西周时,这里就是天子巡狩和祭祀山川的垣址。真正大兴土木建造庙宇,则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34年),历时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俗称华岳庙。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所修缮和扩建。到了清代时期,西岳庙的修葺和扩建更为频繁。现在所存的西岳庙建筑,基本都是明清时期风格的建筑群,形似北京的故宫,故称“陕西故宫”。

西岳庙景色插图
求雨灵验,惠及百姓,乾隆自掏腰包重修西岳庙
西岳华山神在世人心里,是非常灵应的神仙。据说在乾隆年间,陕西连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陕西巡抚便来到西岳庙求雨灵验,大雨下了三天三夜,解除了旱情,相邻的省份均获受益。陕西巡抚上书乾隆皇帝,龙颜大喜。
公元1777年,陕西巡抚再次向乾隆上书,书中大致的意思是说:
“西岳华山神如此灵验,惠及百姓,可他的神庙已破败不堪,请求修葺。”
乾隆皇帝一向爱民如子,当即下令从内务府拨银12万余两,用来扩建西岳庙。作为一代帝王,乾隆本可以动用国库中的银子,且理由充分,可是他却动用了自己的私房钱,并以内务府的名义拨款,确实令人感动,现在庙中还保存有“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西岳庙碑”。

西岳庙景色插图
西岳庙内的午门
进入西岳庙,就看到了它的第一个门,称为午门,和北京的故宫相似,但绝没有北京紫禁城的那个午门威严。听导游介绍才知道,西岳庙内的这个午门的等级低于故宫,所以门钉都不能和故宫的相等。故宫是横竖各为九个,每扇门各有81颗,而这里却是横七竖九,只有63颗,由此可见二者的等级差异。
“天下第一碑”的由来
午门左侧有一块看似不像碑的石碑,但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天下第一碑”,又叫华岳碑。
传说唐玄宗东行祭岳,刚进入华阴地界,看见有队人马前来相迎。唐玄宗问左右随从是否看见,左右随从皆摇头没不到。唐玄宗明白这是西岳神显灵前来欢迎自己,所以他根据先帝祭祀五岳的顺序,封西岳神为金天王,并勒石以志其事,就有了这块华岳碑。
华岳碑碑座由两块巨石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板相连。碑高15米,宽3米,厚1.5米,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唐玄宗亲自撰写碑文,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碑”。

西岳庙景色插图
黄巢的军队攻入潼关并占据了华岳庙,在这里放了一把火,华岳碑前的五凤楼和碑楼被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将整座石碑烤得滚烫。就在这时天上突降暴雨,水火相交冷热相激,巨大的石碑瞬间崩裂瓦解,成为了一堆石块。
除了这块天下第一碑,庙内还有一些有艺术和研究价值极高的碑石。其中一块碑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封神榜,上面写着敕封华山神为西岳神、泰山为东岳神等,竟然五岳都封到了,也是挺有意思的。周朝姜子牙封人为神,这只是是演义;而朱元璋封山为神却是真有其事了,且有立碑为证。
西岳庙内圣母殿
走进圣母殿,殿内供奉的是华山三圣母即华岳三娘及其子沉香和三圣母侍女灵芝,到此瞻仰和祈祷的青年男女络绎不绝。美丽端庄的华岳三娘,不但是世人心目中的爱情女神,而且还是人们心中的福神。
中国古老神话中说:古代五神掌管着五方,东为青帝,南为炎帝,西为白帝,北为黑帝,中为黄帝。从秦始皇开始,各朝帝王都十分重视华岳之神——白帝少皞,以求国泰民安,永葆江山。
西岳庙景色
关于圣母殿的传说
民间传说,西岳庙是为华山上的女神三圣母而建的。她聪明美丽,心地善良。天旱时,她能招风唤雨;遇涝时,她能施力排除。乡亲们有了难处前来求她,皆是有求必应,抽签问卜无不灵验,在她的关照下,这里风和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十分感激她,都尊称她为“华岳山娘娘”。百姓们为了报答她的恩德,便在西岳庙里专门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华岳庙(即西岳庙的圣母殿)。
皇帝开科取士,天下学子纷纷赴京赶考。其中有个刘彦昌,他路经华岳庙时,天色已暗,本想继续赶路,得知庙里的三圣母十分灵验,便有心求签问问前程。他备办了一些香表,理容整衣进了庙门。殿内香雾绕绕,三圣母盘坐在供台上,端庄秀丽,栩栩如生,他不觉肃然起敬,烧香祷拜。然后十分虔诚地抽签,然而一连三签都是白板空签,没有分晓,他不由心头火起,一气之下,提笔在墙上题诗讥讽三圣母。
其实,刘彦昌一进庙门,三圣母就知他因何而来。她见刘彦昌年少英俊,风流潇洒,便一见钟情,动了凡心,但又不敢违反天规。左思右想她还拿不定主意,直到秀才恼怒题诗而去。她开始着急起来,心想自己虽为神仙,却受天庭许多束缚,生活非常寂寞无聊,若是嫁了凡人,岂不自由幸福?哪怕粉身碎骨也值得。
影视剧中的刘彦昌和三圣母
于是三圣母施神法,布雷雨,使得这秀才头顶倾盆雨,脚踩泥泞路。之后她收了风雨,点化了一座仙庄,刘彦昌去投宿时,三圣母即现身相迎,盛情款待,一仙一凡就这样结为了美满夫妻。
结束语
西岳庙是当今陕西现存的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拥有“五岳第一庙”之称。
现在,游览西岳庙的人们,仍可看到刘彦昌当年抽过的签筒和三圣母的塑像。
文/旅在路上